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94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473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对原油、氯仿沥青"A"、饱和烃馏分、芳烃馏分和沥青质馏分在裂解过程中轻烃化合物的组成特征系统研究显示,随着模拟温度的增高,样品中轻烃化合物正构烷烃、支链烷烃和环烷烃逐渐减少,最终消耗殆尽;而甲烷、苯及其同系物的丰度明显增加,成为主要产物.不仅提出了苯/正己烷与甲苯/正庚烷比值可作为原油裂解程度的指标;而且发现不同类型样品在裂解过程中,轻烃常用的成熟度参数iC4/nC4,iC5/nC5,异庚烷值、2,2-二甲基丁烷/正己烷与(2-甲基己烷+3-甲基己烷)/正庚烷比值,随着模拟温度的增加其变化规律与油气藏中发现的现象一致,揭示这些参数可能是油气演化过程中有效的成熟度指标.  相似文献   
282.
南海海盆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史   总被引:62,自引:6,他引:62  
南海海盆地的地壳为洋壳,在新生代它经历了大西洋海底扩张的演化历史,海盆中有三个残留的海底扩张中心,并发生过两次海底扩张。第一次海底扩张发生在晚始新斩新世,扩张方向为北西-南东向,产生了南海西北海盆和西南海盆。  相似文献   
283.
漓江发育演化及与相邻流域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缪钟灵 《中国岩溶》1998,17(4):385-391
漓江形成于早更新世初期,两岸有四级阶地,分属Q2、Q3、Q4 ,尚未发现Q1 沉积物,其演化史可划分为峡谷期、盆地早期和盆地晚期。它与其东侧湘江分水岭上存在着一个豁口,成为修建灵渠的有利地貌,与西侧洛清江分水岭上也有一个豁口,成为修建相思埭(桂柳运河)的有利地貌。   相似文献   
284.
塔深5(TS5)井于2021年完钻,井深9 017 m,是目前亚洲第一深井,同时也是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第一口在8 780~8 840 m的上震旦统白云岩段获得油气突破的钻井,也是继轮探1井寒武系盐下突破后,超深层白云岩领域的又一重大发现。为了探究其油气成因,分别对TS5井震旦系凝析油和上部奥陶系重质油,及其邻区寒武系挥发油和奥陶系凝析油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结果表明,TS5井震旦系凝析油和白云岩储层氯仿抽提物的正构烷烃系列均分布完整,指示了其生烃母质形成于强还原环境;其与奥陶系正常油-超重质油和雅克拉地区凝析油总体具有相似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反映均具有相似的油源;其等效镜质体反射率(Rc)值为1.7%,成熟度高于奥陶系重质油、寒武系挥发油,与邻区凝析油相当,处于高成熟阶段。综合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证据,推测TS5井震旦系油气源来自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其与上覆玉尔吐斯组泥页岩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喜马拉雅晚期来自周边较低部位玉尔吐斯组生成的高成熟凝析油气,沿斜坡运移至震旦系白云岩构造圈闭内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凝析气藏。TS5井震旦系油气突破,发现了...  相似文献   
285.
通过对JavaEE设计模式、软件框架和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研究应用,实现了云南强震动台网中心烈度速报系统的整体建设。在系统总结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全面统计了近两年发生的所有5.0级及以上地震烈度速报系统自动生成地震烈度图所需要的时间。通过对比2014年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后的地震烈度图与中国地震局现场工作队发布的地震烈度图,结果表明:两者的烈度强度和烈度分布范围一致。此外烈度速报系统产生的地震烈度图显示出的局部场地效应明显,其主要集中在山谷和盆地等人口密集居住区域,应用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86.
本文根据2004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调查数据,运用生态通道模型(Ecopath模型)构建生态系统能流网络,分析本区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及功能,并与1985—1986年研究数据进行对比,解析两个时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2004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系统营养级范围为1~4.34,相较于1985—1986年研究结果,底层无脊椎动物食性鱼类和头足类的营养级变动较大。牧食食物链占据主导地位,浮游植物在浮游动物和水母的能量来源中所占比例均在60%以上;碎屑食物链所占能流比为44%。系统总能流为6342.081 t·km–2·a–1。渔获物平均营养级下降,生态营养效率平均值较高,但是碎屑和浮游植物的生态营养效率却明显下降,碎屑趋于累积。生态系统统计量整体显示,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成熟度降低。  相似文献   
287.
黄海海域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油气资源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2000年以来在黄海采集的综合地球物理资料,结合我国及邻国在该海域的钻井成果,分析和讨论了黄海地区从古生代至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对南、北黄海沉积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和盆地的构造类型进行了研究,认为在古生代它们是台地相沉积,中生代和新生代是张裂盆地;通过对我们采集的地震剖面之分析和研究,认为盆地中的中生界和古近系发育了良好的烃源岩,新近系发育了良好的区域盖层,储层在盆地中普遍发育。因此,在南、北黄海沉积盆地中可以找到中、小型油气田。另外,对盆地中的古生界应加强研究,在保存较好并且中新生代沉积较薄的地方做探查工作,应该有一定的油气前景。  相似文献   
288.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烃源岩热演化阶段及油气成藏过程认识不清。根据取心、测录井及地球化学等资料,采用盆地模拟和生烃热模拟实验方法,恢复二叠系烃源岩热演化史、生烃史,确定不同生烃阶段与构造演化的匹配关系,分析烃源岩生烃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建立两期生烃、两期调整的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二叠系风城组、下乌尔禾组烃源岩整体在侏罗纪开始成熟,分别于早白垩世、古近纪末期进入高成熟生气阶段,现今多为高成熟—过成熟阶段。二叠系烃源灶位于凹陷中心及前哨次凹,风城组、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生烃强度最高分别为5.62×106、1.02×106 t/km2。两套烃源岩错峰生烃为研究区奠定持续供烃背景,与构造调整、多套储层共同控制研究区油气纵向立体成藏,早期生成的油气多向石西—莫北凸起等环凹高部位运聚成藏,晚期形成的高熟天然气在近源的前哨2井区聚集成藏,油气的多期充注及调整在研究区内形成4类油气藏——早期新生古储油气藏、中期次生调整油气藏、晚期中浅层高熟气藏和源内非常规油气藏,前哨地区、石西—莫北凸起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该结果为盆1井西凹...  相似文献   
289.
中国大陆构造格架的动力学演化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刘光鼎 《地学前缘》2007,14(3):39-46
指出中国大陆构造不仅呈现出“三横、两竖、两个三角”的宏观格架,而且与块体拼合的形成演化紧密相关,从中国大陆构造五幕演化史的动力学机制来看,中国大陆宏观构造演化可归纳为好像是一个“跷跷板”过程:以鄂尔多斯—四川为轴,古生代期间西低东高;中生代以后,从南大陆漂移而来的羌塘、冈底斯、印度等地体依次与塔里木块体碰撞、缝合,不仅出现不同时期特提斯的闭合,还形成了世界的第三极——青藏高原;几乎与此同时,太平洋板块向NW转向,俯冲于菲律宾海板块之下和菲律宾海板块向欧亚板块的聚敛,以及澳大利亚板块的向北运移,导致中国东部及海域的拉张与地壳减薄,造成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文中最后指出,中国大陆构造格架的动力学演化研究在寻找金属矿床、勘探油气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90.
木里盆地有机质热演化异常及其演化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元林 Zhihu.  Y 《地质论评》1999,45(2):135-141
本文讨论了木里盆地中株罗统有机质热演化异常的特征及其成因,并用盆地模拟研究了其演化史,研究表明,不仅在煤一段和煤二段之间存在着反希尔特定律的现象,而且煤二段及其上覆地层烃源岩的有机质成熟度也高于其下的煤一段及下伏地层烃源岩,这种有机质演化热异常是由热蚀变作用引起的,热演化史的研究表明,木时盆地中株罗统在晚侏罗世进入生油门限,开始生油,在白垩纪末期,由于地下水热水的上涌,使煤二段及其上覆地层的有机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