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9篇
  免费   497篇
  国内免费   922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119篇
地质学   3445篇
海洋学   160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204篇
自然地理   101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186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199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173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102篇
  1993年   96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2篇
  1949年   2篇
  1948年   4篇
  1945年   2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61.
由于露头资料缺乏,银额盆地生物地层研究一直较为薄弱,钻井的地层时代划分及主要油气产层时代归属存在较大争议.为了厘清银额盆地钻井所揭示的油气产层的地层时代,本研究对位于盆地西部乌珠尔坳陷的蒙额地1井下部岩芯样品开展了孢粉学研究工作.根据孢粉类群及其含量的变化,划分了2个孢粉组合:Osmundacidites-Deltoidospora-nonstriate bisaccate组合和Classopollis-Cyathidites-Quadraeculina组合.第一组合中裸子植物花粉和蕨类植物孢子含量相当,裸子植物花粉中无肋纹的双气囊花粉出现最为频繁,且多样性较高,并零星出现有具肋纹双气囊花粉,蕨类植物孢子以Osmundacidites为主,其他常见类群包括Lycopodiumsporites、Deltoidospora、Neoraistrickia等,均为我国侏罗纪常见属种,孢粉组合指示的地层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也可能下延至早侏罗世中期,气候温暖湿润;第二组合以Classopollis的高含量为特征,Quadraeculina和Cyathidites较第一组合含量增加,且未出现任何白垩纪的特征分子,反映了中侏罗世晚期的孢粉组合特征,气候由上述的温暖湿润转变为炎热干旱.根据本文的孢粉组合特征,原依据叶肢介化石定为上二叠统的地层宜重新厘定为中下侏罗统.同时,厘定的侏罗系在整个中国北方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共同显示由早中侏罗世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与含煤岩系向晚侏罗世酷热干旱环境与戈壁沙漠沉积体系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962.
页岩粒度细小、岩石致密、微观非均质性显著,在成岩作用改造下发育形成页岩气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可以为优质页岩储层发育机理提供依据。以渝西地区綦江观音桥剖面、南川泉浅1井、南川三泉剖面、大足Z-203井等代表性剖面、钻孔为例,通过X射线衍射、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岩石薄片/光片显微观察、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力学特征测试等手段,对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力学脆性的影响展开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物质组分、岩石结构、力学性质存在层段性差异,成岩作用阶段介于晚成岩作用阶段至极低级变质作用阶段之间;储层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可以划分为压实作用等物理性成岩作用、矿物溶蚀作用等矿物相关化学性成岩作用和有机质生烃作用等有机质相关化学性成岩作用三类。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存在部分脆性矿物高于80%的超高脆性矿物含量层段,碳质—硅质富层理页岩在特殊储层成岩作用的影响下形成大量自生微晶石英,构成以微晶石英+赋孔有机质为主的显微物相组合,兼具良好的力学脆性与储集能力,而其他层段缺乏持续演化不断形成微晶石英的物质基础。储层成岩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岩石结构、类型、作用强度在层段间的差异,是储层脆性矿物与力学性质差异的关键影响因素,应纳入储层评价与优质储层机理研究的关注范畴。  相似文献   
963.
天然气水合物是未来重要的战略开采资源,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因此对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进行大规模开采成为必然。目前,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还处于试采阶段,到目前为止还未形成成熟的开采方式。本文从人们所担心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因储层非成岩可能出现的海底水合物大规模气化、破坏海洋生态环境、产生海底地质灾害等问题出发,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同时调研了当前世界各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状,指出了进行储层改造是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未来进行大规模开采的必由之路。探讨分析了采用水力喷射微小井眼技术边钻进水平井边喷射改进发泡水泥浆以进行储层改造的可行性,可为我国水合物商业化开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64.
金刚石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原材料.金刚石是山东省的优势矿种之一,目前对于山东省金刚石原生矿的成矿时代还存在许多争论.通过对山东省金刚石原生矿地质特征进行系统阐述,对其空间分布规律、成矿地质条件、成矿时代等方面进行探讨,总结认为:山东蒙阴3个金刚石原生矿岩带(常马岩带、西峪岩带和坡里岩带)的中心点...  相似文献   
965.
《西部资源》2012,(5):49-49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高岭土制瓷的国家。早在殷商时代,在安阳出土的印纹白陶就是由高岭土烧制的,到了元代,景德镇地区开始在坯料中掺入一定量的高  相似文献   
966.
《中国地名》2012,(2):13-13
地名具有音、形、义三要素,此外,还应有第四要素——色彩。地名是语言的一部分。地名必定会带上语言色彩,表现为地名色彩。当然,这里讲的地名色彩,不是指地名前带有色彩字眼,譬如红安、黄河、青岛、白城、黑山等。这是所说地名的色彩要素,是指地名本身表现出的地方色彩、民族色彩、感情色彩、时代色彩等。地名色彩和意义的关系非常密切,色彩是意义的外露和发展,意义是色彩的内容和  相似文献   
967.
地质史、气候变迁史和人类进化史表明,大气环境的变化,乃是人类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类出现后,大气环境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之一。人与大气环境既相互依存、渗透和转化,同时,又相互冲突。自人类进入大工业时代后,大工业所累积的负效益让人类与大气环境的冲突日益尖锐,今天,这突出地表现为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的频发,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巨大威胁。由此,改善大气环境,构建人类与大气环境的和谐关系已成为人类所必须解决的课题,需要世界各国做出共同的努力;中国已对人类与大气环境的和谐关系做出科学的阐释,另方面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968.
韩振哲 《地质与勘探》2010,46(5):852-862
小兴安岭东南鹿鸣-兴安-前进地区,与早中生代二长-正长花岗岩有关多金属成岩成矿过程可划分为三期:第一期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有关的Mo(Au)成矿期,第二期为二长花岗斑岩有关的Mo成矿期,第三期为正长花岗岩有关的Pb、Zn、Mo成矿期,总体显示不同成矿元素与不同时期岩体存在一定程度的耦合性。从早期至晚期成矿元素由Mo(Au)→Mo→Pb、Zn、Mo依次演化,其中Mo成矿作用延续时间较长,成矿作用也由强变弱,成岩成矿时代为225.0~191.4Ma。在野外岩相学、岩石主微量元素特征上,成岩成矿显示出时间上的相近性和同源岩浆分异演化的特征,其中含矿岩体以高硅富碱和过铝为特征,含矿二长花岗斑岩、正长花岗岩分别属低Sr低Yb类、低Sr高Yb类花岗岩,而不含矿似斑状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多为低Sr较高Yb类花岗岩。上述成岩成矿特征上的差异,以及岩体是富集Mo还是Pb、Zn,可能与源区物源、岩浆成因(壳幔混源程度、混合比例等)和岩浆结晶分异、岩浆侵位深度,以及与成矿构造背景等有关。  相似文献   
969.
李文昌 《地质与勘探》2010,46(2):267-271
普朗-红山铜多金属成矿亚带北部帕纳牛场辉锑矿床与石英二长斑岩(热液)及断裂有关。斑岩黑云母40Ar-39Ar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99.1±1.3Ma和199.2±2.4Ma,代表了与辉锑矿化对应的斑岩的侵位时间,是该成矿亚带上目前获得石英二长斑岩中40Ar-39Ar最年轻的新年龄值,代表了义敦岛弧普朗-红山铜多金属成矿亚带存在燕山早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在印支晚期主要形成斑岩型-夕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之外,燕山早期还具有斑岩及至少与斑岩有关的热液脉状成矿作用-锑矿化,预示了本区斑岩的一种新的成矿作用和找矿方向与前景。  相似文献   
970.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滩体及储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野外剖面及钻井岩心的宏观及微观特征,结合常规物性资料,对区内滩体的类型及特征、储集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和分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认为区内有内碎屑滩、藻粘结颗粒滩、核形石滩和鲕粒滩4类滩体,内碎屑滩和藻粘结颗粒滩广泛分布于中46井—杨家岩一线的雷三段,核形石滩集中于江油观音滩的雷三段下亚段,鲕粒滩集中于绵竹的雷四段中上部。这些高能滩体是局限陆表海和开阔陆缘海环境的产物,受后期成岩作用改造强烈,储集性差异大,雷三段中—上亚段的内碎屑滩和藻粘结颗粒滩在表生期岩溶作用和埋藏期溶蚀作用的共同改造下,储集空间内充填的石膏、石盐和方解石发生溶解,晶间溶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藻粘结“格架”溶孔和小溶洞发育,成为区内最有利的储集体,它们主要分布于中46井—鱼1井区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