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22篇 |
免费 | 1242篇 |
国内免费 | 188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4篇 |
大气科学 | 46篇 |
地球物理 | 665篇 |
地质学 | 6434篇 |
海洋学 | 628篇 |
天文学 | 338篇 |
综合类 | 375篇 |
自然地理 | 77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9篇 |
2023年 | 322篇 |
2022年 | 397篇 |
2021年 | 351篇 |
2020年 | 310篇 |
2019年 | 309篇 |
2018年 | 230篇 |
2017年 | 259篇 |
2016年 | 268篇 |
2015年 | 277篇 |
2014年 | 363篇 |
2013年 | 315篇 |
2012年 | 327篇 |
2011年 | 359篇 |
2010年 | 307篇 |
2009年 | 308篇 |
2008年 | 303篇 |
2007年 | 230篇 |
2006年 | 267篇 |
2005年 | 247篇 |
2004年 | 250篇 |
2003年 | 224篇 |
2002年 | 194篇 |
2001年 | 244篇 |
2000年 | 252篇 |
1999年 | 276篇 |
1998年 | 280篇 |
1997年 | 293篇 |
1996年 | 262篇 |
1995年 | 249篇 |
1994年 | 215篇 |
1993年 | 153篇 |
1992年 | 196篇 |
1991年 | 151篇 |
1990年 | 92篇 |
1989年 | 91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26篇 |
1986年 | 7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1950年 | 3篇 |
1949年 | 2篇 |
1948年 | 1篇 |
194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鲁北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东部潜山的发育及油气成藏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沾化凹陷东部主要断裂发育演化的特征和主要地震测线的平衡剖面、伸展率分析,对该地区潜山发育过程及其与盆地演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就潜山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沾化凹陷东部潜山发育可以划分为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的潜山发育前期,晚侏罗世-白垩纪的潜山发育期,古近纪的潜山改造、定型期和新近纪-第四纪的潜山成藏期,断裂活动是本区潜山形成演化的主控因素.沾化凹陷东部潜山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该区中、新生代盆地的叠合关系,中生代凸起和古近纪凹陷的叠合部位是最有利的潜山油气成藏区,中生代凸起和古近纪凸起的叠合部位不利于潜山成藏,往往形成潜山披覆背斜油气藏. 相似文献
32.
塔北隆起是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含油气区,笔者利用地震剖面解释和平衡剖面技术对塔北隆起构造变形和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塔北隆起构造变形存在明显的构造差异,西部英买力地区主要发育盖层滑脱式逆冲断层褶皱和y型压扭断层,而其东部主要发育基底卷入式逆断层及断层传播褶皱和反冲断层构造.造成塔北隆起东、西构造样式差异的机理主要有两点:一是东部地区对震旦纪一早奥陶世正断层在后期挤压作用下反转,二是英买力地区中寒武统盐层的发育.塔北隆起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塔北隆起东部震旦纪一早奥陶世发育大型正断层构造,而英买力地区为稳定碳酸盐岩台地;晚奥陶世至泥盆纪,塔北隆起东部牙哈断层发生反转,轮台凸起隆升,而英买力地区位于隆起的斜坡部位;石炭纪至二叠纪,塔北隆起东部大规模抬升,剥蚀严重,出露变质基底,英买力地区接受强烈的变形作用,主要发育盖层滑脱式逆断层和褶皱构造. 相似文献
33.
34.
早期煤化作用机制与有机质早期成烃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未熟和低熟油气田的发现、生物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极大地促进了对有机质早期转变的研究;而有机质早期转变机制的正确认识对于煤和干酪根中显微组分的成因、后期热演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早期煤化作用机制和有机质早期成烃作用的研究现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5.
结合西部地区某深埋长大公路隧道信息化施工,对深埋长隧地应力演化及围岩应力位移进行了弹塑性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隧道轴线现代地应力状况与隧道埋深、地层岩性及构造发育程度有关,最大地应力为40.0MPa左右;隧道周边围岩应力在曲边墙底部最大,约38.0MPa,隧道开挖引起的围岩应力影响范围约25.0m;隧道水平收敛和拱顶下沉位移与隧道埋深近于成直线关系.这些研究结果为深埋长隧信息化设计和施工以及围岩稳定性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6.
黄土高原秦安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蜗牛化石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对秦安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蜗牛化石的初步调查研究表明, 在距今22~6.2 Ma期间长达近16 Ma的黄土-古土壤沉积发育过程中, 无论黄土还是古土壤地层中都保存有较丰富的蜗牛化石种类, 目前发现的15种蜗牛化石全部是陆生种类, 化石个体保存完整, 为原地埋藏的种群, 未发现水生的种类, 多数为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常见种类, 可划分为冷干和温湿两个生态类群, 冷干类主要见于黄土地层中, 温湿类主要分布于古土壤地层中. 自中新世至第四纪期间, 蜗牛化石Metodontia(间齿螺)类和Cathaica(华蜗牛)类的属种具有明显的演化趋势, 新的种类的出现和演化与这一时期大的气候环境的改变在时代上有较好的一致性, 反映了蜗牛生态种类对全球/区域性环境格局变化的响应.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有着相似的沉积背景. 研究结果为秦安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沉积环境、气候演化等提供了生物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37.
38.
39.
福建泰宁李家坊金矿床位于武夷山成矿带中段,为闽西北何宝山矿田内新发现的一个中型金矿床,成因类型尚未明确。磁铁矿是该矿床中常见的氧化物,文章应用磁铁矿微量元素特征对李家坊金矿床成矿过程与成因类型进行约束。基于野外地质踏勘和钻孔岩芯编录,结合室内详细的岩相学观察,依据磁铁矿的结构和矿物共生组合,文章将其分为4种类型(Mt1a、Mt1b、Mt2和Mt3)。其中,Mt1a位于铜金矿脉边缘,呈板柱状,与绿泥石共生; Mt1b位于铜金矿脉边缘,呈自形-半自形粒状,与绿泥石-赤铁矿共生; Mt2位于铜金矿脉中,呈脉状产出,穿插早阶段的石英-黄铁矿脉,与绿泥石-绿帘石共生; Mt3位于铜金矿脉中,呈半自形-他形粒状,与绿帘石-赤铁矿共生,被后阶段黄铜矿包裹、交代。金主要以自然金和银金矿的形式赋存于Mt3中。原位微区分析结果表明,李家坊金矿不同类型磁铁矿均属于热液型磁铁矿。此外,从Mt1a型到Mt3型磁铁矿,w(Ti)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指示热液流体逐渐向低温条件演化; w(V)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规律,暗示热液流体的氧逸度有明显波动,但总体呈升高趋势。磁铁矿的显微结构和化学组成具矽卡岩型矿化特征,是判断矿床成因类型的证据。其中,Mt3型磁铁矿与Au矿化密切相关,其矿物组合与微量元素特征可指示金在低温高氧逸度的环境下沉淀。 相似文献
40.
洞庭盆地的形成和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春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2,16(1):98-99
<正> 在洞庭湖盆地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三个地壳发展阶段。武陵、雪峰至加里东期(即中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末)为强烈活动的地槽构造阶段。这个时期地壳以强烈的褶皱运动为主,从而在中、晚元古代地层中形成了长线状,紧闭型的褶皱和压性断裂,并出现岩浆活动和区域性的浅变质现象。这套强烈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