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126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广西涠洲岛珊瑚礁海域水质环境变化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根据2013—2016年广西涠洲岛珊瑚礁海域水质实际调查情况,应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富营养化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对近年来涠洲岛珊瑚礁海域水质环境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2013—2016年,广西涠洲岛珊瑚礁海域水质大部分符合国家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满足珊瑚礁的正常生长要求,但悬浮物含量持续偏高,对珊瑚礁造成一定影响。涠洲岛海域水体虽未出现显著的污染,根据历史数据分析,人为排污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珊瑚礁的生长,持续的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水质环境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研究池塘养殖废水自由沉降规律及其三态氮、总氮和总磷变化情况。【方法】以池塘养殖废水为实验材料,采用静止自由沉降的处理方法,分别于不同时间(0、30、60、90、120、150 min)和不同深度(20、50、80、110、140 cm)处取样,并对废水中总悬浮物(TSS)、总氨氮(TAN)、亚硝酸盐(NO-2-N)、硝酸盐(NO-3-N)、总氮(TN)和总磷(TP)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20 cm取样位置处总悬浮物含量随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其他取样位置均呈现下降趋势,且取样位置的深度越浅,总悬浮物含量变化越快,沉降率越大。同一取样位置的总悬浮物沉降率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大,150min后,各处的总悬浮物浓度均显著低于初始浓度(P0.05)。30min内,20和50cm处的TAN和NO-2-N浓度略有升高,其他取样位置均降低。30min后,各取样位置处TAN含量逐渐降低,120 min后开始趋于稳定,并显著低于初始水样(P 0.05);NO-2-N浓度在20和50 cm取样位置随时间延长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其他取样位置呈现逐渐下降趋势。120 min内,20 cm和50 cm处NO-3-N浓度呈现逐渐升高趋势,其他取样位置随着沉降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cm处的TN和TP含量均随着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其他取样位置呈现下降趋势,TN于90min后趋于稳定,TP于120min后趋于稳定,均显著低于初始浓度(P 0.05)。【结论】自由沉降对养殖废水中TSS、TN、TP、TAN、NO-2-N、NO-3-N有较好的沉降作用。  相似文献   
103.
针对里长山水道的自然环境特点,建立数值值模型,选择沿输水管线上两个开挖段作为污染源,对旋工期间产生的悬浮物对海域环境的影响作了初步的探讨。结果揭示、在两开挖段上,其悬浮物的浓度最大增值均这10.0mg/L,影响范围仅在距污染源500m以内海域,且这种影响属暂时现象,施工结束后,影响随之消失,仍可保持海域一类水质,不影响该海域功能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4.
太湖螺类的实验生态学研究——以环棱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秀玲  谷孝鸿  张钰 《湖泊科学》2006,18(6):649-654
通过室内实验探讨环棱螺营养盐释放的影响因子及环棱螺对水体悬浮物、透明度及浮游植物的影响等生态特性.结果表明:温度及进食状况对环棱螺的营养盐释放均有显著影响.15℃时,环棱螺氨氮的释放速率约为55.60±4.95μg/(g·d),磷酸根的释放速率约为2.073±0.120μg/(g·d);而25℃时,环棱螺磷酸根的释放速率是2 819±0.075μg/(g·d),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环棱螺营养盐的释放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且进食状态下环棱螺的营养盐释放速率高于饥饿状态.此外,环棱螺虽在短时间内可提高水体的透明度,但其释放的营养盐可引起局部水体溶解态氮磷含量的增加,在没有其它初级生产者争夺营养盐和光照等资源的情况下,水体中藻类的再生速率会加快,环棱螺难以对藻类的增殖起到抑制作用.南此建议在利用螺类进行生态调控的过程中,必须与沉水植物的恢复紧密结合,通过合理的空间搭配,实现水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5.
分季节的太湖悬浮物遥感估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96-2002年无锡太湖监测站的水质资料分析,太湖悬浮物具有季节性特征,因而分季节的悬浮物估测模型比单一的模型可能更加适合用来估测太湖全年的悬浮物浓度.在分析太湖水体光谱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太湖悬浮物的季节性分布特征,使用春夏秋冬四季的Landsat TM/ETM图像和准同步的水质采样数据,建立了太湖分季节的悬浮物估算模型.结果表明:估测因子(B2 B3)/(B2/B3)在春、秋、冬三季都能很好地估测出悬浮物的浓度(R2>0.52).夏季由于叶绿素的干扰性较大,悬浮物的估测效果不理想.冬季的估测效果最好(R2=0.81),模型为lnSS=14.656×(B2 B3)/(B2/B3) 1.661,其中,ln SS表示悬浮物取自然对数后的值,B2、B3为TM/ETM图像经过6S大气校正、3×3低通滤波后第2、3波段的反射率值.  相似文献   
106.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巢湖悬浮物浓度反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悬浮物浓度是水质评价的重要参数.对2009年6月巢湖实测的高光谱数据进行小波变换以去除数据冗余,减少建模时间.考虑到不同的小波基函数和分解尺度对数据压缩的影响,采用3个指标作为评价标准,最终选择小波基函数为Db4,分解尺度为4的小波变换,经小波变换后,原来的451个波段的光谱数据压缩为34个特征变量.利用小波变换后的光...  相似文献   
107.
通过研究,发现在大样本(N=335)的情况下MODIS 500 mB1-B3与太湖悬浮物浓度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659)。同时,运用实测光谱深入分析悬浮物的敏感波段,进一步揭示了采用B1-B3估测的理论依据,并建立了适用于各个季节的太湖悬浮物通用遥感估测模型。  相似文献   
108.
南黄海西部冬季表层水中的溶解态重金属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07年1月的南黄海西部调查得到的表层海水中的溶解态重金属数据资料,研究了海水中溶解态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各溶解态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大致呈现近岸海区向远岸逐渐减少的趋势;但调查海域远岸水体南部(34°N以南)溶解态重金属质量浓度整体上比中部和北部海域的略高;而近岸分布无明显规律.重金属Cu,Pb,Zn和Cd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苏北站位Cu和As与盐度以及与悬浮物含量间呈相反的显著相关性.说明重金属分布除受到来自近岸污染的影响,还可能受到海水水动力学及黄海暖温高盐水舌的影响;苏北海域As的分布可能受到该海域特定的氧化还原水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09.
利用渤海湾和莱州湾现场实测的悬浮物含量和光谱数据,建立了基于555和670 nm波段遥感反射率的悬浮物含量遥感反演模型。经检验,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优于20%,对输入端误差不敏感。基于该模型,利用ENVISAT MERIS遥感数据,从空间分布格局、大风过程的短期扰动以及季节性差异等方面分析了渤海悬浮物的时空分布特征。(1)渤海悬浮物含量的高值区集中分布在莱州湾(尤其是黄河口和莱州湾湾底)和渤海湾沿岸,此外在辽东湾沿岸海域悬浮物含量也相对较高,而在渤海大部水体悬浮物含量较低。(2)大风过程可在短期内(约1~3 d)显著改变全渤海的悬浮物空间分布格局,其中渤海湾和莱州湾响应最为强烈,辽东湾响应相对较弱,这与其各自的水深条件、底质类型和悬浮物粒径等因素有关。(3)渤海悬浮物含量总体上呈春夏低、秋冬高的分布特征;季节性差异最显著的区域是渤海湾、莱州湾和辽东湾,差异性最小的是秦皇岛近岸海域;风力等气候因素是悬浮物分布呈现季节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入海径流是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0.
依据2001年福建主要港湾水体中悬浮物质的调查资料,讨论了悬浮物(TPM)、悬浮有机质(POM)的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TPM季平均质量浓度为20.86~22.68 mg.dm-3,年平均为21.50 mg.dm-3;其季节变化为11月最高,8月次高,5月最低。11月最高主要受风浪和潮流的影响。POM季平均质量浓度为3.14~3.36 mg.dm-3,年平均为3.27 mg.dm-3;其季节变化为8月最高,5月次高,11月最低。夏季POM的含量分布主要受生物活动影响。叶绿素a季平均质量浓度为6.01~9.02 mg.m-3,初级生产力季平均为54.9~412.8 mgC.m-2.d-1,都是8月最高,11月最低。浮游植物细胞数季平均为3 563.4×103~24 862.4×103个.m-3,5月最高,11月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