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38篇 |
免费 | 603篇 |
国内免费 | 29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10篇 |
大气科学 | 507篇 |
地球物理 | 296篇 |
地质学 | 1445篇 |
海洋学 | 50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183篇 |
自然地理 | 114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81篇 |
2023年 | 122篇 |
2022年 | 145篇 |
2021年 | 166篇 |
2020年 | 136篇 |
2019年 | 123篇 |
2018年 | 110篇 |
2017年 | 110篇 |
2016年 | 89篇 |
2015年 | 122篇 |
2014年 | 237篇 |
2013年 | 147篇 |
2012年 | 195篇 |
2011年 | 183篇 |
2010年 | 159篇 |
2009年 | 168篇 |
2008年 | 192篇 |
2007年 | 156篇 |
2006年 | 142篇 |
2005年 | 112篇 |
2004年 | 115篇 |
2003年 | 99篇 |
2002年 | 103篇 |
2001年 | 79篇 |
2000年 | 73篇 |
1999年 | 60篇 |
1998年 | 46篇 |
1997年 | 51篇 |
1996年 | 45篇 |
1995年 | 43篇 |
1994年 | 37篇 |
1993年 | 42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36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51年 | 2篇 |
1948年 | 2篇 |
1943年 | 1篇 |
1942年 | 1篇 |
1941年 | 4篇 |
1937年 | 1篇 |
1936年 | 3篇 |
193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本文简述了森林小流域中降雨—截流—下渗—地中水—地表水各个环节的作用。作者认为,在降雨出流过程中,下渗和土壤中的快速流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地表出流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小的。一般来说,森林土壤的下渗率比较大,森林流域的贮水能力也是很可观的。这些就决定了森林流域的产流不是霍顿产流,也不同于现在流行的许多产流理论和模式。在湿润地区形成产流区时的特点并非是表层土壤首先饱和,而是地下水位或被地下水支持的饱和毛细管带上升到表面附近使该区发生饱和,因而产生以及维持这种饱和状态所需的垂直下渗和地中水的侧向补给是流域是否发生产流的先决条件之一,而地表流可认为是回归流。此外,流域地中水产流对降雨响应过程可认为是由作用在毛细管带中的水的压力平衡受破坏而引起的,这个压力通过毛细管带传递到饱和带。作用在毛细管带中的水的压力平衡受破坏的原因可以是封存在土壤中的被瞬间压缩的空气压力作用,也可以是降雨直接接触到已发展至地表的非饱和毛细管带的上缘。 相似文献
952.
基于GIS 分析喀斯特流域下垫面因素对枯季径流的影响——以贵州省河流为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采用GIS 作为空间分析的工具, 分析了喀斯特流域地貌类型等下垫面因素对枯季径流的影响, 并从流域结构的角度, 选择了空间尺度、岩性、地貌类型、森林植被等自然因素作为参数, 借助于SPSS 软件, 运用多元统计学的方法, 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数学模型, 对喀斯特流域枯季最小日流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53.
逻辑回归与支持向量机模型在滑坡敏感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龙江流域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四大高发区之一,进行该区域滑坡敏感性评价,能够为决策者在灾害管理和设施建设规划方面提供帮助,对区域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边坡单元为基本研究单元,在野外调查及前人研究基础上,选择控制该区域滑坡发育的19个要素作为影响因子; 经过主成分分析和独立性检验得到该区域对滑坡形成贡献最大的6个因子:高程、坡度、坡向、岩性、断裂距离和人口密度; 分别使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LR)和支持向量机模型(SVM)对该区域进行滑坡敏感性评价; 最后,采用ROC曲线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两模型各能将38.76%、14.48%、9.40%、11.28%、26.07%和13.49%、21.61%、8.17%、26.70%、30.04%的边坡单元分别预测为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中度危险区、低危险区和极低危险区; 精度验证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均能有效地进行该区域滑坡敏感性评价,并且支持向量机模型具有更好的分类能力、预测精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54.
以陕西省9个流域为评价单元,基于宏观指标和综合指标构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分析经济压力、人口压力、承载压力及协调指数,进而对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探讨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陕西各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差异较为明显,其中陕南最大,陕北次之,汉中最小。陕南地区的汉江和嘉陵江两个流域水资源丰富且降水充足,WI<0.6处于承载适宜阶段,但该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HI<0.6,流域人均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以及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陕北地区的河口—龙门、内流区以及北洛河三个流域水资源紧缺且存在水质性缺水问题,处于轻度超载阶段;而关中地区的渭河、泾河、龙门三门峡及伊洛河四个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随着人口与经济的增长进一步加剧,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值WI>1.5,处于严重超载阶段。(2)从承载压力指数分析可以看出,流域调水对缺水地区或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从丰水流域跨流域调水能解决地区性缺水问题,进而解决水资源危机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3)基于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以流域为评价单元,其研究结果更符合自然规律,有利于实现流... 相似文献
955.
基于分布式模拟的流域水平衡分析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水平衡分析是进行水资源科学评价与合理配置的基础,传统的流域水平衡分析大多是基于有限的站 点观测资料和简单的集总式模型,很难适应考虑水循环空间变异性的复杂大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需求。本文基 于分布式水文模拟技术,探讨了一种能够考虑流域内部上、下游关系的水平衡分析方法。并以海河流域为例,构建 分布式SWAT 模型,对海河流域及水资源三级分区的水平衡状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海河流域维持健康水 平衡关系,降低流域蒸发,进行农业真实节水的必要性和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956.
957.
本文基于2001-2013年MODIS NDVI多时序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洞庭湖流域植被覆盖度,分析了区域近13年来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特征及趋势,并结合同期气象数据,阐明了植被覆盖度变化对气候因素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13年洞庭湖流域植被覆盖度的整体变化较为稳定,呈微弱减少趋势,速率为-0.3%/10a。(2)洞庭湖流域绝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状况良好,植被覆盖度呈自西向东递减趋势,高植被覆盖度及中高植被覆盖度占整个流域面积的88.63%,水体或低植被覆盖度及中低植被覆盖度仅占2.57%。(3)洞庭湖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为北部强于南部、东部强于西部。流域内植被覆盖度极显著与显著减少的面积比例为5.30%、增加面积的比例为4.29%,植被覆盖度变化不显著占90.40%。该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受人为因素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58.
通过专家模型提取1995年、1998年和2000年3个时期遥感影像的水土流失区,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崇仁河流域水土流失时空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崇仁河流域水土流失虽然近两年有所改善但仍很严重。原因是研究区月平均气温高,雨量充沛,岩石岩性以紫红、砖红色砂砾岩为主,地层构造不发育,土壤肥力差,植被生长困难,再加上人类活动频繁,以及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使本来就易受侵蚀的土壤流失更迅速。同时,针对本区水土流失的特殊性,提出了合理保持水土的措施。 相似文献
959.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石羊河流域水资影响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石羊河流域的年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自1951年以来总体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22℃/10a,增幅达1.2℃。1992年是年平均气温显著变暖的年份,与显著变暖前相比,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85℃,低于近51年1.1℃的增幅水平。在近55年中,石羊河流域的年降水总体上在增加,出山口径流量在减少,流域尾闾民勤绿洲的地下水位在快速下降。气温显著变暖后,年降水量增加了约18.2 mm,增幅达5.8%,出山口径流量减少了4.1×108m3,民勤绿洲的地下水位下降了1倍~2倍。水资源变化的成因分析表明,出山口径流量的减少源自径流补充之一的上游山区降水的减少,而红崖山水库入库径流量的持续快速减少则是民勤地下水位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石羊河流域出山口径流量峰期有所提前,而人类活动严重地影响了石羊河流域中游地表径流利用量和下游可利用量分配比例。 相似文献
960.
利用Landsat TM/ETM+及OLI遥感影像,通过比值阈值法和目视解译法提取冰川边界,分析了1993-2015年喀喇昆仑山努布拉流域的冰川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冰川面积萎缩103.24 km2,占冰川总面积的4.64%,年均萎缩率为0.20%。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相比,研究区冰川萎缩幅度较小。气温升高是冰川面积萎缩的主要因素。(2)规模≤ 0.1 km2的冰川面积萎缩幅度最大,规模较大的冰川萎缩幅度相对较小。(3)不同朝向的冰川均处于萎缩状态,北朝向冰川萎缩率最大,因为北朝向多为小规模冰川,而东朝向冰川的萎缩率最小。(4)有9条冰川末端发生前进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