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2篇
  免费   712篇
  国内免费   812篇
测绘学   677篇
大气科学   1153篇
地球物理   886篇
地质学   1204篇
海洋学   409篇
天文学   193篇
综合类   367篇
自然地理   317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40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190篇
  2020年   163篇
  2019年   192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42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91篇
  2014年   305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258篇
  2011年   252篇
  2010年   235篇
  2009年   238篇
  2008年   302篇
  2007年   217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226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2篇
  1986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60年   3篇
  1954年   3篇
  1942年   5篇
  1938年   3篇
  1936年   7篇
  193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重要天气过程概述江西省气象台郑婧1大雾过程2012年1—3月,江西出现区域性大雾的日数(全省单日15站以上大雾)达5 d(表1),与历史同期相比大雾日数偏少。其中,以1月1日大雾范围最广,强度最强,全省共有17个县(市)能见度低于200 m,浮梁和芦溪分别出现了能见度为40 m和20 m的强浓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计算矩阵乘法的一个新的快速算法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我国北方强降水的多发区域。基于1966—2021年87个国家级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对比分析暖季5—9月一般性降水和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并基于1980—2021年298个气象站分析日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渤海西侧平原区域存在短时强降水强度极端性显著区域。渤海西侧平原以外区域两类降水平均小时降水量、强度和降水时次百分比均呈增长趋势,但短时强降水的增幅更高,而渤海西侧平原区域趋势则均不明显。渤海西侧平原区域和渤海西侧平原以外区域的一般性降水平均小时降水量和降水时次百分比日变化幅度显著弱于短时强降水;7—9月渤海西侧平原区域降水夜发性更明显,且相比另一区域半峰持续时间多出约2 h。2005年后渤海西侧平原区域和渤海西侧平原以外区域短时强降水平均小时降水量和降水时次百分比下午时段均明显减弱,但午夜后至清晨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地磁预报地震的方法越来越多,本文应用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分析山西地区2009—2016年观测的加卸载响应比与山西地区4.0级地震之间的对应关系,初步给出适用于山西地区震例特征的磁异常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15.
《气象学报》1936,12(10):585-595
广州:本月天气,晴雨分布,极不均匀,上旬各日均雨,下旬晴朗乾燥,滴雨全无,中旬多雾,晴云日数相等。雨量共计151.3公厘,上旬占116.1公厘;七日雨量最多33.9公厘,雨量超过10公厘者凡7日。最特别者,下旬湿度甚低  相似文献   
16.
李争辉  罗亚丽 《暴雨灾害》2021,41(2):101-110

利用1980—2017年华南地区303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逐小时降水数据、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统计特征,定义站点上短时(1—6 h)、中等时长(7—12 h)和长时(>12 h)降水事件,对比降水量、频次和强度在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的变化,以及所定义的西部内陆、东部内陆、沿海地区的异同。结果表明:(1)南海季风爆发后,研究区域平均而言,三类降水事件的降水量增多、小时降水强度增强,短时、长时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增多,而中等时长降水事件发生频次有所减少。(2)从空间分布来看,南海季风爆发后,小时降水强度在整个华南地区均增强,西部内陆时长大于6 h的降水事件尤为明显;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在西部内陆和沿海地区升高,而东部内陆时长大于6 h的降水事件发生频次降低,因此,季风爆发后西部内陆和沿海地区的总降水量均显著增大,而东部内陆的总降水量变化不大。(3)西部内陆降水事件主要在夜间开始发生,持续时间越长的事件越早开始,且由西向东逐渐推迟;东部内陆短时降水事件主要在14时(北京时,下同)左右开始,季风爆发后更为明显,而时长大于6 h的降水事件的开始时间和峰值时间无明显的分布规律;沿海地区短时降水事件在季风爆发前主要于05—08时开始,季风爆发后,在海岸线约50 km以内仍然如此,而较远离海岸线的短时降水事件主要于14时开始,沿海地区长时降水事件在季风爆发前、后都倾向于在夜间开始,并在日间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17.
主要根据我们实现的相关函数的获取方式,讨论对数据后处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快速射电暴于2007年首次在脉冲星巡天的历史数据中被发现,是一种在射电波段观测到的具有色散量的单个强脉冲,其特征为持续时间仅为若干毫秒,峰值流量密度可达到央斯基量级。类似于射电脉冲星的单个脉冲,但其色散显著超过同一视线方向上银河系内星际介质的预期最大值。对截止2018年6月帕克斯望远镜、绿岸望远镜、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UTMOST望远镜和ASKAP望远镜已探测到的52例快速射电暴进行了观测量统计分析,根据模型扣除银河系星际介质导致的色散量后,快速射电暴平均色散量为584.5 pc·cm-3,暗示着快速射电暴来自河外。通过最佳拟合估算红移幂律分布谱dN/dFobs=4.14±1.30×F■sky-1·day-1。根据分析结果预计,FAST望远镜使用19波束接收机后,其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在经过一年时间内能发现大约10个快速射电暴,将有效地扩大样本数量,为快速射电暴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新的一轮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秩序治理整顿工作,引起了两会代表和委员的普遍关注。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3月15日发表的《要在治本上有新探索》一文报导,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有的全国政协委员认为,我国历年开展的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秩序治理整顿“缺少根治办法,整顿效果欠佳”,以致“无证开采等情况长期存在或多次反复”。寿嘉华委员指出,  相似文献   
20.
One of the key concerns in estuarine and coastal environments is eutrophication, which is known to be closely connected to nutrient enrichment. To control and improve surface water quality, nutrient criteria are recommend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conditions for the environment. However, the current datasets of nutrient criteria in China are either designed for surface water or sea water, and as such these are not suitable for assessing estuarine water quality, especially given the unique ecosystem and dynamic properties of estuaries. To address this issue in current estuarine water management, nutrient criteria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a local estuary in the southeast of China. Segmentation of the Jiulong River Estuary, China was firstly analysed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s carried out during 2013–2014, which resulted in the delineation of three seg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distinct properties in relation to salinity, hydrology, ecosystems, etc. Historical records from 1997 to 2014 were then analysed using statistical modelling to develop candidate nutrient criteria for the estuary.This stage of the analysis was undertake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tudy of nutrient status records from the 1980s,which were used to establish a baseline reference condition. The recommended criteria values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 in Segments Ⅰ, Ⅱ and Ⅲ of the Jiulong River Estuary are 64, 21 and 14 μmol/L,respectively, and 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for soluble reactive phosphorus(SRP) are 0.89, 0.76 and 0.89 μmol/L,respectively. It should be emphasised that these values are site-dependent, and that different results may be achieved at other locations depending on the physical and bi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n estuary, or even a single site within a catchment. It is hoped that by demonstrating a possible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and methods of nutrient criteria derivation in the Jiulong River Estuary, the current study will offer researchers some fundamental basis from which to begin to develop more complete nutrient criteria indices for the study of nutrient conditions in other estuaries throughout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