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46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38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51.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大湾沟剖面柯坪塔格组中段底部的泥岩夹白云岩地层中发现有较丰富的笔石、腕足类、三叶虫、双壳类等化石,其中笔石有4属8种及2个比较种和1个未定种,可能属笔石Coronograptuscyphus带至Coronograptusgregarius带。从笔石生物地层看,柯坪塔格组中段底部的时代很可能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鲁丹期末至埃隆期初。  相似文献   
252.
塔中地区志留系主要为无障壁海岸及潮坪沉积体系,其储层以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为主。通过观察岩心和对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物性、碳酸盐含量等大量资料的研究,认为塔中地区志留系储层砂岩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解作用等多种成岩作用,目前已达到晚成岩A2期。孔隙演化与该区的成岩作用关系密切,特别是次生孔隙的发育。孔隙演化经历了原生孔隙的破坏、次生孔隙的形成和次生孔隙的破坏3个阶段,其中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原生孔隙损失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是重要的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253.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基本查明海南岛万宁地区志留系的区域分布、岩石组合、层序、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该区志留系仅包括下志留统,厚达1552m以上,不整合于石炭纪地层之下,为一套经历浅变质的陆源碎屑岩系,上部含多层火山凝灰岩;自下而上构成深海-半深海→浅海→滨海的海退沉积序列。志留系陀烈组上部发现微古植物化石17属36种。  相似文献   
254.
“赫南特阶”和奥陶系—志留系界线的厘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对河北宜昌王家湾,黄花场,分乡以及新近发现的远安苟家垭奥陶系与留志系界线剖面生物地层,层序地层和化学地层的综合研究将该区最晚奥陶纪到最早志留纪的化带自下而上重新厘定为Nankinolithus带,Dicellograptuscomplexus带,Paraorthograptuspacificus带,Normalograptusbohemicus-N.extraordinarius带,Hirna  相似文献   
255.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测井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在岩心刻度测井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常规测井、能谱测井、倾角测井和成象测井资料,建立塔中地区志留系沉积微相测井解释模型。塔中地区志留系以碎屑潮坪沉积为主,可分为潮下砂坪、潮道、潮间混合坪、潮上泥坪微相。志留系中可识别出4个测井层序边界,划分为3个测井层序,每个层序由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测井层序对比和古水流统计分析表明,志留纪海水自NW向SE侵入,具有双向水流特征。沉积相的叠置和横向分布受海平面相对变化速率和可容空间的控制。  相似文献   
256.
习科1井是位于黔北习水县良村镇的一口科研勘探井,该钻井由志留系石牛栏组钻至奥陶系涧草沟组。通过对习科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中的笔石进行系统鉴定和生物地层划分,判断该井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地层序列完整连续。该钻井五峰组中可识别出Paraorthograptus pacificus带(WF3),之上见富含腕足类的观音桥层,再向上为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其中自下而上可识别出Metabolograptus?persculptus-Akidograptus ascensus带(LM1—LM2)、Parakidograptus acuminatus带(LM3)、Cystograptus vesiculosus带(LM4)、Coronograptus cyphus带(LM5)和Demirastrites triangulatus带(LM6)。习科1井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笔石生物地层序列基本完整,可与桐梓凉风垭、韩家店对比;而与桐梓红花园、戴家沟不同,后两者缺失了Metabolograptus?persculptus带至Parakidograptus acuminatus带。同时其龙马溪组顶界符合从桐梓向北经习水—綦江,至四川华蓉山依次升高的规律,进一步验证了黔渝地区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的"阶段性渐进展布模式"。  相似文献   
257.
阿巴拉契亚盆地下志留系区域性油气聚集主要分布在低渗透性的砂岩中,总共约117000km^2,可采天然气的资源量约30tcf.储层主要为“克林顿”和“麦迪纳”组砂岩。相当于塔斯卡罗拉时期的地层砂岩给整个下志留系区域性储量增加了另外的78000km^2储量。自从1880年开始大约有8.7tcf天然气和400百万桶油产自克林顿/麦迪纳储层。 LSRA东部主要含气层为盆地中心气聚集,而西部为具有盆地中心气混合特征的常规性油气聚集。盆地中心气聚积具有渗透性含气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并且通常有较低的流体压力。作为对比,常规混源的油气具有较低的渗透性油气饱和度、较高的重力水饱和度,同时具有正常和异常低流体压力。 常规混源储层中的高自由活动水饱和度构成了上倾圈闭,盆地中心气产生了一个几十英里宽的过渡带,这过渡带中具有两种端元聚积类型的特征。尽管盆地中心气聚积的塔斯卡罗拉砂岩部分主要为可渗透性饱和气,但是大多数砂层组成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塔斯卡罗拉砂岩中商业性气田主要形成于天然的裂缝和断背斜中。 LSRA的来源有:(1)奥陶纪黑色页岩的油气生成;(2)通过上覆305m厚的奥陶纪页岩的垂直运移;(3)油生成气时产生的异常高的流体压力;(4)自由孔隙水被超压气的上倾驱替;(5)盆地中心的渗透性气体圈闭;(6)造山期后的抬升与剥蚀,导致气体的漏失和流体压力的显著减少。 克林顿/麦迪纳砂岩的未来天然气产量主要期望来自盆地中心储量。塔斯卡罗拉砂岩能增加部分天然气资源,但主要为低孔和低渗、并且可能具有较低的能量,从而减少了对其勘探的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