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78篇
  免费   1827篇
  国内免费   3897篇
测绘学   245篇
大气科学   791篇
地球物理   1400篇
地质学   9854篇
海洋学   1353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736篇
自然地理   574篇
  2024年   108篇
  2023年   338篇
  2022年   431篇
  2021年   422篇
  2020年   304篇
  2019年   394篇
  2018年   288篇
  2017年   311篇
  2016年   277篇
  2015年   378篇
  2014年   552篇
  2013年   428篇
  2012年   548篇
  2011年   603篇
  2010年   490篇
  2009年   563篇
  2008年   629篇
  2007年   577篇
  2006年   588篇
  2005年   588篇
  2004年   486篇
  2003年   561篇
  2002年   636篇
  2001年   683篇
  2000年   369篇
  1999年   404篇
  1998年   381篇
  1997年   364篇
  1996年   373篇
  1995年   343篇
  1994年   331篇
  1993年   250篇
  1992年   228篇
  1991年   195篇
  1990年   206篇
  1989年   189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6年   4篇
  1972年   4篇
  1946年   3篇
  1945年   2篇
  194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921.
冷家沙三段砂岩成岩序列与孔隙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以辽河盆地冷家地区冷94井为例,通过铸体薄片、电镜扫描、能谱 阴极发光等分析和实验手段,对沙三段砂岩的成岩历史、成岩序列与孔隙演化及发展趋势刊物, 出成岩阶段可划分为同生期→早成岩阶段早期→早成岩阶段晚期→晚成岩阶段早期。孔隙演化主要在压实作用,粘土矿物的包膜作用,方解石、白云石的胶结作用,长石溶蚀作用、石英的次生加大和微晶石英的沉淀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阐述并总结了它们互相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22.
油气田古岩溶与深岩溶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项目来源: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大中型气田勘探开发”研究专题 起止时间: 1996年—2000年 项目负责人:夏日元 主要完成人:夏日元唐健生罗伟权邓自强关碧珠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古岩溶是指地质历史时期而非现代营力环境下形成的岩溶;深岩溶则为不受地表侵蚀基准面控制环境条件下的深埋藏岩溶作用。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及塔里木盆地等深埋藏碳酸盐岩中的油气勘探相继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埋藏深度大于2000~3000m的碳酸盐岩中发现了高产古岩溶储集层。由于储集空间主要为岩溶孔洞、裂缝等,非均质性明显,空间分布规律复杂,加之碳酸盐岩储层经历了漫长的岩溶作用过程(既有地质历史时期近地表环境下的古岩溶作用,又经历了长期逐渐被埋藏过程中深岩溶作用的叠加与改造),造成油气储集规律十分复杂,给勘探、开发带来了一定难度。为此,从1996年起,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大中型气田勘探开发研究(96—110)”特设立了油气田碳酸盐岩古岩溶与深岩溶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采用古水文地质综合方法、溶蚀作用地球化学物理和数学模拟、岩石地球化学测试、岩溶储层介质结构定量评价和预测等技术手段,系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和深岩溶的形成条件、影响控制因素和发育特征,揭示了不同时期岩溶作用的机制、发育演化特征及其与油气富集关系,识别出多种多样的古岩溶成因类型: (1)鄂尔多斯盆地古岩溶包括早期“层状岩溶”、中期“膏溶”和晚期“断裂系统岩溶”三个发育演化阶段。“膏溶”作用起关键作用,古岩溶地貌形态对油气富集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2)深岩溶包括压释水岩溶和热水岩溶两种类型。压释水岩溶是指在压力差驱动下,上覆煤系地层成岩压实过程中释放出来的酸性水,通过渗流窗口侵入古风化壳产生对流循环而形成的岩溶。具有“水平渗流”、“侧向渗流—对流循环”、“纵向对流循环”三种发育模式,与烃类运移、聚集的关系为:早期为烃类改善运移通道,中期改造贮存空间,晚期对储集体形成封闭; (3)热水岩溶为奥陶系古风化壳深埋藏后,受燕山运动构造热事件影响,古地温梯度明显增高,呈承压状态向上运移的具有溶蚀能力的深循环热水对可溶岩所产生的溶蚀作用。热水岩溶主要经历了深循环对流热水形成、溶蚀与白云岩化作用两大阶段,对油气藏的形成具有建设性作用; (4)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发育主要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①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裸露古岩溶;②印支—燕山早期裸露和浅埋藏古岩溶:③燕山晚期—喜山期埋藏深岩溶。通过研究,建立了向斜翼部侵蚀洼地排泄型、向斜轴部山间洼地排泄型、山前浅埋藏断陷盆地型等三种古岩溶发育模式,以及倾斜垒式断块压释水作用、深埋褶断凸起构造压释水作用、深大断裂带高位掀斜断块热水作用等三种深岩溶发育模式。 (5)建立了各类古岩溶和深岩溶发育演化模式,提出了岩溶型油气储层定量评价和预测的模拟勘探技术,预测了三处有利勘探块区,取得了一定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23.
王子臣 《水文》2001,21(5):52-53
洪水灾害在自然灾害中占有很大比重。形成洪水的诸因素中,森林遭到破坏是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二道白河水文特性的分析,可见森林对调节洪水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24.
滞回曲线对应力振幅和频率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疲劳载荷对应力-应变滞回曲线的影响,作者研究了滞回曲线对应力振幅和频率的影响,获得了载荷超过屈服点后应力振幅增大,滞回曲线趋于稳定,应变硬化效应增强的结果,随着正弦波频率增加岩石的滞回圈频散效应增强,饱和液体加强了这种频散作用,随孔隙液体的粘滞系数增大,滞回曲线的频散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925.
首先对桩的荷载传递法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工程实测资料的研究,发现西安饱和黄土地基中旋挖钻孔灌注桩桩侧摩阻力传递函数符合双曲线规律,并探讨了双曲线模型参数的理论计算方法。最后结合一工程实例证明利用荷载传递函数法,根据土质参数来计算单桩Q?s曲线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26.
P—K法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戴林 《岩土工程技术》2001,(3):146-149,154
为了对实际工作中大量不完整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给桩基设计和动测法动静对比提供经济合理的单桩竖向承载力,依据一般P-s曲线的典型特征,提出一种确定不完整试验单桩竖向屈服荷载,推定单桩极限荷载的新方法.[关健词]不完整试验;最大曲率点;屈服荷载;极限荷载  相似文献   
927.
大兴安岭—燕山晚中生代岩浆活动与俯冲作用关系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华北的大兴安岭-燕山地区晚中生代火山-深成岩岩石化学、同位素地质学的分析,认为该地区岩浆的形成和演化与板内伸展环境下的底侵作用有关,而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无直接的成因联系。本文展示了较高分辨率的日本海沟-长白山-蒙古额尔德尼查干的地震层析图像,揭示了太平洋俯冲板片的形态特征;再结合对俯冲时间及俯冲作用与岩浆作用时差的研究,进一步证明板块俯冲与研究区的岩浆活动无直接关系。最后通过底侵作用年代学的研究,将大兴安岭-燕山中生代岩浆活动与层析图象显示的大陆板内软流圈上涌体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928.
滇西上芒岗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芒岗金矿由下部原生卡林型和上部 红色粘土型金矿体所组成,赋矿地层为侏罗系勐戛组砂泥质岩、白云质灰岩和二叠系沙子坡组泥硅质灰岩、白云岩。北东向上芒岗断裂构造与不整合面和岩溶的复合控制了矿床和矿体。围岩蚀变以硅化(似碧玉岩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和粘土化为主,并具有水平与垂向分带性。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蚀变与矿化岩石的稀土含量与未蚀变泥质灰岩基本一致,成矿溶液为富CI^-型和富SO4^2-型,爆裂温度为183-378℃,δ^34S=6.471‰-21.965‰,δ^18O=9.3‰-11.6‰,δD=-70‰--77‰,^206Pb/^204Pb=19.551-20.05,^207Pb/^204Pb=15.690-16.240,^208Pb/^204Pb=38.710=40.137。红色粘土型矿石的红土化作用只达到粘土阶段。  相似文献   
929.
北衙红色粘土型金矿地质特征和成矿条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系统研究了北衙红色粘土型金矿的地质特征和矿床类型,并从金矿产出的地质背景入手,分析其形成条件,认为是本区很有代表性的一种新的金矿类型,对矿区增储和区域找矿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30.
刘金辉  李学礼 《矿床地质》2001,20(3):259-264
形成于古水热系统排泄区(减压区)的下庄花岗岩型铀矿床是地下热水与岩石相互作用的产物。矿物流体包裹体水文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成矿期铀成矿古热水溶液气体成分主要为CO2,水化学类型为HCO3-Ca.Na型,F-Ca型和HCO3.F-K型。地球化学模式和热力学计算证明,热水溶液中铀的存在形式为UO2(CO3)2^2-,UO2F3^-和UO2F4^2-。热水溶液深循环过程中CO2的加入可使溶液铀沉淀临界电位值(EhC,U)明显降低,从而保持水-铀比电位值(ΔEhW,U)为正值(ΔEhW,U=EhW-EhC,U)使铀在深部相对还原的条件下仍能稳定迁移。当富铀成矿热液进入减压排泄区时,由于溶液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发生CO2脱气作用和中和还原作用,导致ΔEhW,U小于零,使铀沉淀、富集,最终形成花岗岩型铀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