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31篇
  免费   1861篇
  国内免费   3274篇
测绘学   177篇
大气科学   1455篇
地球物理   662篇
地质学   12952篇
海洋学   722篇
天文学   235篇
综合类   824篇
自然地理   939篇
  2024年   113篇
  2023年   393篇
  2022年   470篇
  2021年   505篇
  2020年   406篇
  2019年   428篇
  2018年   315篇
  2017年   330篇
  2016年   362篇
  2015年   428篇
  2014年   697篇
  2013年   545篇
  2012年   670篇
  2011年   653篇
  2010年   567篇
  2009年   614篇
  2008年   576篇
  2007年   551篇
  2006年   532篇
  2005年   557篇
  2004年   416篇
  2003年   511篇
  2002年   612篇
  2001年   747篇
  2000年   577篇
  1999年   512篇
  1998年   532篇
  1997年   532篇
  1996年   533篇
  1995年   499篇
  1994年   465篇
  1993年   389篇
  1992年   533篇
  1991年   481篇
  1990年   393篇
  1989年   306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3篇
  1958年   3篇
  1946年   10篇
  1945年   4篇
  1943年   4篇
  194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962.
963.
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西段第三纪湖盆边缘斜坡带的渐新统和中新统表现为扇三角洲-湖泊与冲积扇-湖泊两种沉积体系的交替叠复。其形成归因于湖平面的周期性升降变化。沉积层序分析表明,湖平面变化控制了两种层序,湖面高位层序由扇三角洲—湖泊体系各序列组成;湖面低位层序则包含了冲积扇—湖泊体系各序列的内容。作者分析了在湖平面升降控制下湖泊边缘碎屑沉积体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964.
在黔南桂北下三叠统进行沉积过程和沉积构成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出了构成碳酸盐海岸—陆架沉积总体的4种成因单位和7种沉积相。同时本文还对碳酸盐海岸—陆架沉积总体的演化过程及其与其它沉积总体的空间组合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65.
地裂及塌陷的形成机制问题目前有多种说法。本文通过对大塘谷地发生地裂及塌陷的特点进行全面分析,论述其发生的基本条件、形成机制及发展过程,找出其分布规律,从而提出适合实际情况的防治办法,以达到保护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966.
本文研究了会理地区河口群细碧-角斑岩系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物理化学条件,认为河口群中的细碧-角斑岩系既具有同类岩石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性,岩石形成于早元古代末期的弧后盆地中,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受到过地壳物质混染和海水交代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7.
尽管许多当代评述都强调麻粒岩在其压力—温度(P—T)条件和轨迹方面的一致性,但实际上麻粒岩保存了指示它们的形成模式多样性的一系列重要的岩石学特征。对90多个麻粒岩地体或产状的测定,揭示出其中50%以上记录了超出许多作者提出的7.5±1Kb和800±50℃平均麻粒岩范围的P—T条件。特别是,不断识别出的温度很高(900~1000℃)的一些地体的数量还在增加,这两种P—T条件都是根据特殊的矿物组合和地温压力测定确定的。确定和解释P—T历史的岩石成因网格和地温压力测定法二者都是在反应结构范围内判断的,而反应结构既可证明很大的P—T条件范围确实是真实的,又可证明近等温减压(ITD)和近等压冷却(IBC)两种P—T轨迹都是主要的。正象在南印度和斯里兰卡见到的那样,由富CO_2流体进入而引起斜长角闪岩—麻粒岩的转化是一种例外情况,不代表大多数地体中有关的流体过程。然而,人们认为缺少流体条件是在接近它们记录的热高峰时间的大多数麻粒岩的特征。把ITD麻柱岩解释为地壳碰撞增厚过程中形成的。伴随的岩浆填加作用是一个重要的额外热源。但没有把侵蚀作用单独看作是碰撞后的主要减薄过程。换言之,ITD轨迹是在中等或略低的速率扩张期间与构造剥露有关的、削减非常迅速的(1~2mm/年暴露)阶段产生的。IBC麻粒岩可能形成于各种各样的环境中。呈现逆时针P—T历史的麻粒岩被解释为形成于大量岩浆增生作用的下部地区,这些地区有或无附加地壳扩张。正常厚度地壳的扩张期间也可形成浅部(<0.5GPa)的IBC麻枉岩,但较深层位的IBC则要求更复杂的模式。在地壳深部出现的许多IBC麻粒岩可能形成于经受碰撞后非常迅速(5mm/a)扩张变薄的增厚地壳中。推测在许多麻粒岩中与其说ITD,还不如说IBC轨迹的保存主要是与增厚地壳的扩张减薄的速率和时间范围有关,而且也应当见到ITD到IBC之间的混杂轨迹。大多数IBC麻粒岩,也许还有许多ITD麻粒岩,都没有作为产生它们的构造幕的结果暴露在地表,但是,它们在这些事件之后,在中部或下部地壳中保留了很长一段时间(100~200Ma)。大多数麻粒岩地体最后剥露只有通过它们掺杂到与其形成无关的、后来的构造和岩浆事件中才能发生。  相似文献   
968.
969.
凉山州泥石流形成原因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忠新 《气象》1991,17(12):27-29
本文根据调查资料,分析了凉山州泥石流的时空分布,形成原因尤其是气象成因,最后提出防治泥石流的对策,可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9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