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58篇 |
免费 | 327篇 |
国内免费 | 64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60篇 |
大气科学 | 87篇 |
地球物理 | 335篇 |
地质学 | 1261篇 |
海洋学 | 726篇 |
天文学 | 30篇 |
综合类 | 208篇 |
自然地理 | 5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125篇 |
2022年 | 133篇 |
2021年 | 132篇 |
2020年 | 135篇 |
2019年 | 139篇 |
2018年 | 101篇 |
2017年 | 70篇 |
2016年 | 95篇 |
2015年 | 110篇 |
2014年 | 157篇 |
2013年 | 111篇 |
2012年 | 157篇 |
2011年 | 139篇 |
2010年 | 132篇 |
2009年 | 153篇 |
2008年 | 165篇 |
2007年 | 136篇 |
2006年 | 112篇 |
2005年 | 122篇 |
2004年 | 87篇 |
2003年 | 81篇 |
2002年 | 105篇 |
2001年 | 92篇 |
2000年 | 84篇 |
1999年 | 59篇 |
1998年 | 53篇 |
1997年 | 64篇 |
1996年 | 56篇 |
1995年 | 43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31篇 |
1992年 | 43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34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3篇 |
1964年 | 1篇 |
1962年 | 3篇 |
1958年 | 2篇 |
1952年 | 2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辽宁沿海菲律宾蛤仔不同地理群体形态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辽宁沿海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长兴岛(CXD)、旅顺(LS)、营口(YK)、盘锦(PJ)、锦州(JZH)、海洋岛(HYD)、黑石礁(HSJ)以及金州(JZ)8个野生群体进行形态学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得到了3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40.21%,19.98%和11.57%,累积贡献率为71.7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旅顺群体和锦州群体形态最为接近,而与黑石礁群体差异较大。营口群体的趋异程度最大,长兴岛群体、金州群体和海洋岛群体的趋异程度居中。长兴岛群体壳型最扁,贝壳较厚且重;营口群体软体部最肥;金州群体壳型"凸"型最明显,且质量最大,而黑石礁群体贝壳最薄。这些明显特征揭示了不同群体的形态差异。研究结果为菲律宾蛤仔的地理群体识别、种质资源保护与恢复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2.
63.
基于外部形态特征的东南太平洋茎柔鱼种群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茎柔鱼是大洋性重要经济头足类,分布范围广泛,种群结构复杂。本文根据2008年5月~2009年10月对智利、秘鲁2个海区采集的茎柔鱼生物学样本,利用胴宽、鳍长、触腕长等11个外部形态指标与胴长之比,分析东南太平洋茎柔鱼种群结构组成及其差异,并建立相应的判别函数。研究认为,采集的渔获物样本中,初步可分为大型和小型2个种群。2个海区间大型群和小型群的外部形态特征差异显著,2个海区利用外部形态特征对种群判别正确率均在60%以上。研究认为,研究认为,外部形态特征可作为划分茎柔鱼种群结构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4.
65.
东海太平洋褶柔鱼角质颚的形态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2010年9月及2011年5月、9月东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采集的139尾(雌性66尾,雄性73尾)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样本的胴长、体重和角质颚各部分的长度数据,分析了东海太平洋褶柔鱼角质颚的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1)太平洋褶柔鱼角质颚上、下颚的喙长(RL)、头盖长(HL)、脊突长(CL)、翼长(WL)、翼宽(WW)等长度差异较大;(2)伴随RL的增长,HL、CL、WL、WW呈现极显著的异速生长特征(P<0.001);(3)各长度指标随胴长、体重的增长呈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4)RL/CL、HL/CL的比值非常稳定,随胴长、体重的变化很小,可作为东海太平洋褶柔鱼角质颚形态特征的稳定指标。 相似文献
66.
67.
海洋中铁的来源,形态和初级生产力的限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洋中,铁和N,P等主营养盐一样,也是一样限制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由于铁是一种化学活性较高的元素,所以海水中铁的形态,来源及沉降会直接影响其生物可利用性,目前人们一般采用预富集/原子吸收法(AAS)或是借助于电分析技术(如催化极谱)来测定海水中的铁。 相似文献
68.
栉孔扇贝成熟卵形态与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实验研究栉孔扇贝成熟卵的形态与超微结构。观察表明卵子表面呈蜂窝状,无卵极标志。受精前质膜形态模糊,属非典型单位膜。卵质内含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但缺乏中心粒复合体。皮层内含有皮层颗粒。卵黄形态不同,来源于多种细胞器。卵子的成熟核相为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 相似文献
69.
位于海岸带强烈活动区的远东海区的特点是同时受到所有形态污染物质的污染.此外,远东海区处在全球性自然因素,如太平洋金属矿带、火山活动、大量深部物质通过上升流活动区被带出地表和强大的海流的影响下,整个污染物质组合对生物体的共同作用加深了负面的生态影响. 相似文献
70.
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作者逐月对天鹅湖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的形态特征、植株密度、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大叶藻周年株高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叶鞘高度、叶鞘宽度和叶宽的最高值均出现在7月,叶鞘高度最低值出现在1月,叶鞘宽度和叶宽最低值均出现在2月;大叶藻顶枝、侧枝和花枝的周年密度最大值分别出现在6月、4月和5月,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月、8月和7月;单株生物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地下部分出现在10月,而单株生物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最小值均出现在1月,地下部分生物量最小值出现在3月;单株地上和地下生产力最大值均出现在6月,最小值则分别出现在1月和2月。分析显示,大叶藻在冬季由于水温较低导致生长缓慢,且植株较小,在春季随水温上升,生长开始加快。水温在夏初达到大叶藻的最适生长水温,大叶藻的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达到最高值,而夏末和初秋由于水温过高导致大叶藻个体生物量、密度和初级生产力开始降低。这种季节性变化与水温的季节性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