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9篇
  免费   458篇
  国内免费   1052篇
测绘学   156篇
大气科学   69篇
地球物理   325篇
地质学   2267篇
海洋学   841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207篇
自然地理   509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40篇
  2022年   144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217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96篇
  2011年   178篇
  2010年   172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184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2年   3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砷、锑是地热水中的典型有害组分,受地热水独特水化学条件影响,常呈现与其他类型天然水体相异的形态分布特征。本文以西藏阿里的朗久、曲色涌巴、门士、莫落江等地热区为研究区,分析了含硫化物地热水中砷、锑在竞争巯基化过程影响下的形态分布特征。受富砷、锑岩浆流体输入或高温条件下热储围岩加强淋滤的影响,上述地热区排泄的地热水中砷、锑浓度范围分别可达5 833~20 750μg/L和579~2 129μg/L。地热水中砷以亚砷酸盐和砷酸盐为主要存在形态,但同时存在占总砷百分比在0.1%~55.1%之间的硫代砷酸盐;与砷的情况不同,地热水中锑检测出的形态均为亚锑酸盐和/或锑酸盐,所有样品中均未检出硫代锑酸盐。考虑到相当一部分地热水样品的S/Sb摩尔比在理论上满足硫代锑酸盐的形成条件,且所有样品中砷的富集程度均不同程度高于锑,我们认为地热水中锑的含氧络阴离子的巯基化过程受到了共存砷的强烈抑制。在硫化物相对于砷、锑总量并不充分盈余的情况下,砷的竞争巯基化是控制地热水中硫代锑酸盐形成的最重要因素。本工作及其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西藏地热水环境中砷、锑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  相似文献   
992.
硫循环及硫同位素(δ34S)分馏研究对地表圈层的成岩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多种金属硫化物中硫同位素的分馏程度可以约束成矿热流体温度,进而作为地温计证据约束热液活动。四川盆地龙王庙组储集层内的热液改造影响着该储集层的非均质性,本研究着重讨论目的层中与热液成因白云石所伴生的黄铁矿(FeS2)-黄铜矿(CuFeS2)成矿现象:基于详尽的岩石学证据,应用纳米二次离子探针(NanoSIMS)对金属硫化物内部硫同位素分布进行测定,并基于热力学驱动下的硫化物间平衡分馏程度计算其成矿温度,进而约束层段内热液活动过程。研究发现:(1)微区硫同位素分布显示黄铁矿(FeS2)与黄铜矿(CuFeS2)沉淀过程中不仅存在热力学分馏,还存在动力学分馏现象,其中动力学分馏程度可以达到40.1‰,应用NanoSIMS微区测定手段可以有效剔除动力学分馏数据影响,获取热力学平衡分馏数据;(2)黄铁矿(FeS2)与黄铜矿(CuFeS2)成矿过程或利用不同的硫源,其中黄铁矿...  相似文献   
993.
易门狮子山铜矿床是康滇地区元古宙昆阳裂谷中的典型铜矿床之一,受狮子山背斜北西翼次级构造控制明显,矿石以脉状、浸染状、块状为主,少量呈层纹状。为厘定构造改造成矿时代,开展与石英、方解石脉共生的富黄铜矿、斑铜矿脉岩相学研究,挑选黄铜矿、斑铜矿单矿物,进行高精度的Re-Os同位素定年测试,获得了三组模式年龄,从早到晚依次为:(1)1749±18-1761±18Ma、(2)1358±14-1549±16Ma、(3)449.4±4.7Ma,其中获得第二组模式年龄的样品等时线年龄为1538±130Ma。据Re-Os同位素、硫同位素组成分析,落雪组中铜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部分来源于深源。结合矿区和区域构造-岩浆事件分析,认为矿区在古元古代发生了小规模岩浆热液成矿事件,形成了少量铜的硫化物;中元古代为矿区的主要成矿时期,该期成矿事件可能与刺穿构造形成时发生强烈的构造热事件作用有关;在早古生代早期也发生过小规模成矿事件,可能与加里东运动在该区的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94.
南秦岭旬阳盆地志留纪黑色岩系与Pb- Zn矿床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林刚  郑伟 《地质学报》2021,95(6):1854-1867
南秦岭旬阳盆地中赋存了大量热水沉积型铅锌矿床,矿体主要呈层状、透镜状赋存在志留系梅子垭组和双河镇组中.富有机质的黑色岩系在区内广泛发育,为了探讨志留纪黑色岩系与该区铅锌矿成矿的关系,本文选择南沙沟和关子沟典型铅锌矿床开展研究.与矿石矿物共生的石英δDV-SMOW值分别介于-139‰~-94‰和-129‰~-103‰之间,明显低于矿区内硅质岩的δDV-SMOW值,反映了海水在被加热形成盆地热卤水的过程中很大程度受到了地层中有机质的影响.闪锌矿和方铅矿样品δ34S值分别介于4.5‰~10.7‰(平均7.2‰)和2.7‰~9.5‰(平均6.1‰)之间,硫主要为硫酸盐还原而成,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共同影响了硫同位素组成.铅同位素组成具有高放射性铅的特点,与地层铅一致,并且显著区别于结晶基底的铅同位素,反映了铅主要来源于赋矿围岩而不是结晶基底.志留纪南秦岭古海洋中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强烈,盆地热驱动造成海水对流循环并萃取黑色岩系中的成矿物质形成成矿流体,在减压环境下于海底形成层状矿体,在成矿的过程中,富有机质的志留纪黑色岩系对于金属的来源和硫的来源均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995.
湖南水口山及周边是湖南省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龙王山金矿床是该区中部的一个重要金矿床.为调查该矿床废石堆污染状况、是否为周边环境的污染源、污染途径、重金属迁移能力和潜在的危害,对矿区FS17废石堆进行了自然淋滤水和24 m浅钻系统取样,开展重金属元素总量分析,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其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污染评价,采用四步改良BCR提取法分析废石堆中8种重(类)金属元素(Pb、Zn、Cd、Cu、Cr、Ni、As和Fe)的赋存形态,并利用迁移指数量化废石堆重金属元素迁移能力;发现废石堆中Cd、Cu、Pb、As、Zn、Ni重金属元素严重超标,且在垂向上分布极不均匀;其自然淋滤水样中重金属元素Cd、Ni、Zn、Cu也严重超标;废石堆浅层重金属元素潜在迁移能力顺序为:Cd>Ni≈Zn>Cu>Pb>As>Cr>Fe,深层重金属元素迁移能力顺序为:Cd>Zn>Cu>Ni>Cr>Pb>As>Fe,浅层重金属元素的迁移性大于深层;说明该废石堆重金属元素含量高,是周围环境重要污染源,酸性废水排放为其释放污染元素的主要途径;Cd、Cu、Zn、Ni迁移能力强,是周围环境的主要污染元素;Pb、Ni、As的迁移性在深层明显降低,可以通过埋深来削弱其迁移性,而Cr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污染.   相似文献   
996.
血卵涡鞭虫是一类主要感染海产甲壳类的致病性寄生性甲藻。近年来,该寄生性病原在我国沿海主要经济蟹类养殖区域流行性发病,给当地蟹类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为厘清血卵涡鞭虫的生活史形态,了解宿主的病理损伤机制,本文通过血涂片法和HE染色法系统研究了感染过程中该寄生虫的形态变化和宿主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表明,血卵涡鞭虫在感染过程中经历丝状滋养体、单核/双核/多核滋养体、团聚体、蛛网状滋养体、孢子前细胞及孢子等不同生活史阶段。感染导致三疣梭子蟹发生系统性病理变化,肝胰腺、心脏、鳃、肌肉等器官和组织在不同感染阶段均发生相应程度的组织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体细胞破损或坏死、细胞间隙模糊、疏松结缔组织充斥大量寄生虫细胞。最终由于寄生虫在宿主主要器官组织间隙内大量增殖,导致重度感染的梭子蟹器官或组织功能破坏、丧失而死亡。  相似文献   
997.
半滑舌鳎3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为了深入认识半滑舌鳎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使用831尾12月龄左右半滑舌鳎个体的体质量[BM(g)]和形态性状,包括全长[TL(cm)]、体高[BH(cm)]、体厚[BW(cm)],通过模型拟合筛选获得能够反映雌、雄性个体各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关系的最佳模型。建立了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体质量作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并计算了直接、间接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模型拟合结果显示,雌、雄个体全长、体高和体厚与体质量的最优拟合模型都为幂函数曲线模型,雌性个体3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最优模型分别为:y⌒=0.004x3.090、y⌒=0.382x2.983、y⌒=61.912x2.461;雄性个体的3个最优模型公式依次为:y⌒=0.005x3.003、y⌒=0.300x3.147、y⌒=57.681x2.156。通径分析结果显示,雌性个体中体高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通径系数为0.535,而雄性个体全长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为0.407。雌、雄个体的3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都有极显著的直接作用,其最优多元回归方程:雌性为BM=-88.530+1.297 TL+15.862 BH+39.021 BW;雄性为BM=-71.579+2.587TL+7.351 BH+35.595 BW。  相似文献   
998.
基于矢耳石形态的平鲉属鱼类鉴别及研究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青岛胶州湾铠平鲉(Sebastes hubbsi)、花斑平鲉(Sebastes nigricans)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 3种平鲉属鱼类的矢耳石形态特征,探究基于矢耳石形态鉴别3种鱼类的可行性.以8个耳石形状指标和37个椭圆傅里叶系数进行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显示铠平鲉与许氏平鲉的耳石形态差异最大,铠平鲉与花斑平鲉间差异最小.利用耳石形状指标、椭圆傅里叶系数、耳石形状指标与椭圆傅里叶系数相结合的方法,对3种鱼类的综合判别率均可达95%以上,判别分析散点图可明显将3种鱼类区分开.耳石长介于4~7 mm的3种鱼类小规格组与2龄及以上成鱼组耳石样本的判别结果一致,表明针对不同发育阶段平鲉属鱼类,基于耳石形态的种类鉴别均是可行的;仅使用椭圆傅里叶系数鉴别3种鱼类时综合判别率虽高达100%,但难以快速定位3种鱼类耳石形态间,在统计上差异显著而实际上微小的形状差异所在;而使用耳石形状指标和椭圆傅里叶系数联合判别,综合判别率亦高达99%,且能快速找出3种鱼类耳石在矩形趋近率、形态因子、面密度等的形态差异.研究表明,耳石形状指标和椭圆傅里叶分析联合判别是平鲉属鱼类种类鉴别及耳石形态差异分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99.
1000.
硒是与生物密不可分的微量元素,其含量和赋存形态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至关重要,本文选择典型富硒地区陕西紫阳,测定该地区地层中29个不同岩性岩石样品的Se含量,探明了该区岩石组合主要以富硒的碳质板岩、硅质岩、黑色页岩和含黄铁矿煤样为主,而在灰岩中硒的富集程度不强。选取14个典型富硒岩石和煤样品,通过四步五态顺序提取法,阐明了硒的五种赋存形态特征及其环境地球化学意义:陕西紫阳地区岩石硒形态以硫/硒化物结合状态为主,残渣态、有机结合状态硒次之,紫阳地区沉积环境偏还原性。本文为深入认识陕西紫阳地区富硒岩石硒含量和硒迁移转化行为及富硒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数据基础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