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1篇
  免费   525篇
  国内免费   480篇
测绘学   60篇
大气科学   635篇
地球物理   905篇
地质学   648篇
海洋学   583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138篇
自然地理   15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48年   3篇
  1944年   3篇
  1942年   6篇
  1941年   3篇
  1940年   4篇
  1934年   3篇
  193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利用ECMWF 600 hPa高度场加密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强、弱季风年高原近地层低压系统的移动路径及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低压系统于4月在青海省西南部形成,5月沿西南方向移入西藏地区,此后低压系统呈南北向波动西移,直至到达“西至点”后转向东退于10月衰减消散;强季风年低压系统中心强度总体上较弱季风年强。强季风年低压系统移动路径偏北,南北向波动振幅较小,弱季风年低压系统移动路径偏南,南北向波动振幅较大,呈“V”形分布;孕育初生阶段低压系统的形成过程在弱季风年出现“反复”现象;发展成熟阶段高原近地层低压系统南侧印度上空低压系统形成,并且强季风年较弱季风年形成时间偏迟,位置偏南;衰减消亡阶段高原近地层低压系统西北侧的高压系统减弱消散,10月东伸高压脊的脊点在弱季风年较强季风年偏东。  相似文献   
52.
关于渤海7.4级地震震源断层面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是一个典型的主余震序列。发生在郯城-营口大断裂的西侧,震中区位于冀-渤断块、鲁西断块和胶辽断块的交界部位,是一系列北西向构造与郯-营大断裂的交汇部位。利用主震的纵波初至符号,求得两组节面解。Ⅰ组:走向20°,倾向南东,倾角80°;Ⅱ组:走向292°,倾向南西,倾角75°。究竟那个是主震震源的断层面,是个被关注的问题。在构造复杂的渤海地区,基本上依地球物理资料推断断裂的展布情况,可靠性较差;且据所获零星散布于海岸的震前地球物理、地壳形变等资料,分析震源断层面有很大局限性。因此,对于震源断层面的走向存在有北北东向或北西向两种不同的意见。此两种看法基本上属推测性质,未提出令人信服的根据  相似文献   
53.
利用新疆克州地区近45a(1960--2004年)冬春季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克州地区强降雪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对产生强降雪的天气形势、环流特征、物理量场进行归纳总结,将500hPa环流分为中亚低压(涡)槽类、喀布尔低涡(槽)、巴湖低压槽和里咸海低压(涡)槽类,认为高空300hPa的西风急流和低空850hPa偏东急流的密切配合是强降雪天气发生的主要条件。在研究基础上建立克州地区强降雪天气过程预报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54.
北京一次罕见夜间突发性强增温事件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然  郑永光  陈敏 《气象》2020,46(4):478-489
夜间降温是正常的地表气温日变化,但统计表明北京及周边地区冬半年时常出现入夜后气温不降反升的现象,甚至出现了小时升温超过10℃的剧烈增温事件。这种增温具有明显的突发性,且很快转为降温,常对业务预报造成困扰。2010年11月26日夜间冷锋过境该区域造成了最强达12℃·h^-1的夜间急剧增温事件,与气候统计结果相比,该次增温幅度和影响区域范围非常罕见且极端。文章对其进行了详细诊断分析,使用的资料包括自动气象站、常规地面和探空、铁塔、卫星、风廓线雷达等观测资料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最终分析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该次过程对流层低层有非常显著的冷平流;垂直速度诊断、卫星和风廓线雷达观测都表明,对流层中低层都存在显著的强下沉运动;铁塔观测和北京探空观测演变都表明增温过程中近地面大气有显著的湍流运动。分析此次罕见过程的机理包括三个方面:高原地区地面位温显著高于平原地区(二者最大可差10 K),是该次罕见增温事件形成的首要条件;强下沉运动使得低密度高位温空气强迫下沉到边界层,是增温必要条件;强湍流混合作用则是地面空气增温的必要机制。估算结果表明,边界层急流伴随的强湍流混合可引起约8℃的罕见地面空气增温。最后,给出了该次事件的机理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55.
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路径分析可为各省市制定世界500强招商引资策略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对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路径开展大数据研究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股权结构的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路径分析模型.基于该模型,结合时空大数据服务技术,可准确高效地获取世界500强企业在华投资路径,建立世界500强企业在华企业数据集,填补世界5...  相似文献   
56.
文章应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并结合天气图、T-logp图等资料,对发生于2011年6月13日内蒙古西部巴彦淖尔市东部地区的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雷达冰雹概率、垂直累积含水量、回波顶高、风暴追踪信息等产品以及自动站天气实况等发现,用于短时临近预报的雷达冰雹概率及风暴追踪信息产品在该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与天气实况并不能很好地符合。其原因:一方面与雷达对风暴的跟踪和SCIT算法有关,另一方面表明天气背景以及短时强对流天气所具有局地性特点在短时临近预报中未能充分考虑。通过该个例的分析,对于业务人员认识本地区的强对流天气发生特点并提高预报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7.
采用NCEP1°×1°客观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8年1月25—29日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强雨雪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空急流与强雨雪有着密切关系,强雨雪的发生需具备一定的温度条件以及水汽场与动力场的耦合机制。对强雨雪过程的湿Q矢量诊断分析表明,700hPa湿Q矢量辐合区以及850hPa锋生函数正值区与强雨雪区对应较好,对雨雪天气的发生有着很好的指示意义。湿位涡特征分析表明,此次强雨雪过程发生在层结稳定的大气中且垂直涡度发展较强。  相似文献   
58.
"2001.9.18"华西突发性强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利用地面、高空和卫星观测等资料,分析了2001年9月18~20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侧的强暴雨天气过程,揭示了暴雨的激发机制和若于中尺度特征.主要结果是(1)导致本次突发性强暴雨天气的中尺度系统是在一天内,在同一区域重复新生的2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2)边界层东南低空急流的不断加强和非地转变化对强降水天气起积极作用.(3)在强降水天气发生的每一时段,散度变化均较涡度变化对强降水天气的指示性好,前者与暴雨的关系更为密切.(4)大气运动非平衡强迫激发气流辐合增长是强降水天气的主要激发机制,未来12 h强降水发生的区域、降水强度、中心变化与非平衡强负值区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59.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异常能量闭合率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简称SACOL站)4 a的陆面通量数据为基础,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能量平衡比率(EBR)方法,对能量平衡的异常闭合特征及其与相对垂直湍强(RIw)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能量滞后分析。结果表明,能量过闭合和负闭合现象分别主要发生在白天和夜间,大小遵从正态分布;较大异常闭合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日出日落时净辐射与地表热通量接近以及降水影响造成湍流通量出现异常大值。一般来说,垂直湍流运动越强,异常闭合越少,闭合度越向1收敛,反之亦然。强湍流或极弱湍流都不利于产生异常闭合,过闭合、负闭合的最适相对垂直湍强RIw约为0.11、0.14。另外,能量支出项的相对滞后也是造成包括负闭合在内的异常闭合的原因之一。剔除湍强较弱的点或将地表热通量G0、感热H、潜热LE相位相对净辐射Rn提前30 min后,异常闭合所占比重减少;月平均EBR法过闭合度降低,OLS法闭合度提高。  相似文献   
60.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10年4月13日运城市出现的近40年最严重的强霜冻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并与历史个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前期升温明显的基础上,有强冷空气在西伯利亚及贝加尔湖堆积并向南侵袭造成的;此次过程亚洲中高纬环流表现为“一脊一槽”型,动力机制为横槽转竖促使冷空气向南爆发;冷空气爆发后,本地上空由强盛的冷平流控制,地面冷高压进入关键区并达到寒潮强度。由于每次强降温发生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冷空气的强度、发展、移动路径不同,所以造成的降温幅度和影响也不同。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强霜冻预报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