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7篇
  免费   278篇
  国内免费   155篇
测绘学   76篇
大气科学   141篇
地球物理   516篇
地质学   390篇
海洋学   113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4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6篇
  1963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将重力场内蕴几何结构的研究引入到正常椭球内部场的研究中,深入探讨了内蕴几何量及其与内部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据此建立了弱平衡条件下的基本微分方程,进而给出确定椭球内部内蕴几何量与场源密度分布的方法。研究表明,平衡形状理论中的Waver公式和Clairaut方程可由内蕴几何与内部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导出,它们是在平衡假设下取椭球近似的结果。  相似文献   
22.
提高迭后地震记录分辨率的频率振幅补偿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论述了提高迭后地震记录分辨率的频率振幅补偿方法原理及实际应用效果,该方法利用了最大方差原理,使地震信号的修正方差模达到极大,迭代计算补偿地震记录的高频成份,并对其补偿后的地震记录振幅谱经予加权标定,使之逼近于资料实际反射系数振幅谱,从而达到提高地震记录分辨薄层的能力。  相似文献   
23.
弱逼近元在完备格中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对于刻划连续格、完全分配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在Domain中引入弱逼近元的概念,研究了弱逼近元的一个重要性质,从而得到连续Domain的一个充要条件。最后,以Scott开滤子为基础,得到了连续Domain的一个刻划定理。  相似文献   
24.
刘志国 《探矿工程》2005,32(12):49-51,58
介绍了郑州首眼深层地热勘探井的成井工艺。突破了常规成井技术环节,尤其对于深部弱渗透层成井更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5.
长春岭油田具有低温、低压、高黏度、易析蜡等特点,采用火驱开发方式获得一定的增产效果.为了考察不同开发方式对长春岭油田107区块开发效果的影响,根据火烧油层机理,建立考虑重油裂解、燃烧等影响因素的弱稠油油藏火驱地质模型,采用STARS软件进行热采数值模拟,分析开发方式、注气速度、排液量、采注比等因素的影响;优选目前油藏条...  相似文献   
26.
四川盆地:周缘活动主控下形成的叠合盆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盆地位于扬子板块西缘和青藏高原东缘,地震勘探资料等揭示盆地前寒武纪基底保存完整的古俯冲带和地堑-地垒结构,说明盆地基底后期构造活动非常稳定;显生宙以来经历晚震旦世-石炭纪、二叠纪-中三叠世两幕克拉通边缘强拉张-强挤压,而克拉通内弱拉张-弱挤压的构造演化过程,体现出盆地内部稳定性结构沉积演化特征。克拉通内弱拉张初期以海相碳酸盐岩大面积稳定沉积(即震旦系灯影组和二叠系栖霞-茅口组)和随后的风化壳岩溶作用(即桐湾期、东吴期等不整合面)为特征,弱拉张期以拉张槽(如:绵阳-长宁拉张槽和开江-梁平拉张槽等)的形成为典型特征;弱挤压则以古隆起(如: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印支期泸州古隆起等)的发育为典型特征。四川盆地晚三叠世后的前陆盆地演化阶段受控于其周缘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活动,是现今地貌和构造盆地的主要建造期,形成了四川盆地周缘突变(线型)和渐变(弥散型)两种盆山结构。盆地西边界(龙门山)和北边界(米仓山-大巴山)即是线型突变边界,也是扬子地块(板块)的边界,边界几何形状和扬子板块刚性特征对盆山系统结构-构造特征等有较大的控制作用;四川盆地的东边界(齐岳山-大娄山)和西南边界(大凉山)即是渐变弥散型边界,同时也是板(陆)块内部的边界,它们受控于邻区(盆外)的构造变形和盆内沉积盖层中滑脱层的分布特征。受控于盆地(克拉通)周缘活动,四川盆地垂向上前寒武纪基底与盖层、盖层内早期和晚期构造具解耦特征。基底与盖层构造的解耦有利于盆地内部前寒武纪基底结构构造的保存和盖层内大型隆-坳结构的形成演化;盖层内早期和晚期构造的解耦有利于早期构造免遭后期破环,对深层油气藏的保存意义重大。总之,四川盆地可能是具独特形成过程和特征的叠合盆地新类型,其突出特征表现为周缘活动、内部稳定及早期和晚期构造解耦。  相似文献   
27.
铜陵矿集区沙滩脚西南地区隐伏岩体及深部找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为弱磁异常区,查明隐伏岩体的赋存状态是进行深部找矿潜力分析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垂向一阶导数ΔTh_z与水平方向导数模ΔTh_s进行参数变换,即航磁ΔT化极斜导数M=atan(ΔTh_z/ΔTh_s)来突出隐伏岩体引起的弱磁异常。依托正在实施项目中的物化探及ZK31、ZK32钻探成果,结合以往的区域物化探推测成果对斜导数异常进行综合分析,基本查明了研究区内隐伏岩体的分布规律,桥头扬岩体的中心部位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岩体呈"漏斗"状,下延深度有限。在研究区西南部的高山疃地区圈定了一个隐伏岩体,规模较大,且与凤凰山岩体存在同源的可能。认为在高山疃地区深部是寻找铜金多金属矿的有利部位,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为矿集区其它弱磁异常区进行隐伏岩体调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8.
通过残余强度试验仪对合肥地区弱膨胀土进行四次反复剪切,可以证明弱膨胀土残余强度受初始含水率和竖向应力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初始含水率越高,竖向应力越大,残余强度下降幅度越大,高达60. 4%。竖向应力为100k Pa、200 k Pa作用下,初始含水率与弱膨胀土残余强度呈线性关系;竖向应力为300 k Pa、400 k Pa作用下,初始含水率与弱膨胀土残余强度呈指数关系。研究发现,初始含水率较低时,通过反复剪切试验可以得到弱膨胀土稳定的残余强度;初始含水率较高时,通过反复剪切试验不能得到稳定的残余强度,建议采用环剪试验。合肥地区弱膨胀土初始含水率分布范围在主要集中在18%~21%,可采用反复直剪试验测得弱膨胀土残余强度。该试验结果对合肥地区膨胀土边坡稳定性分析以及滑坡防治等具有重要意义。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9.
为寻找有资源前景的高富集天然气水合物及水合物储层的精细刻画方法,利用南海6次钻探发现的高饱和度水合物层的测井、岩心和三维地震数据,分析水合物富集层测井与地震异常特征.发现:(1)不同饱和度的孔隙与裂隙充填型水合物层的测井和地震异常不同,裂隙充填型水合物层具有各向异性;(2)受高通量流体运移的影响,在粉砂沉积物的水合物稳定带底界附近能形成中等饱和度的水合物层,识别标志为稳定带内极性与海底一致的强振幅反射,而非BSR和振幅空白;(3)裂隙充填型中等饱和度水合物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地层上拱和弱-中等强度振幅反射.储层-疏导-气源的耦合控制着水合物的富集特征和分布,断层与流体运移控制着细粒粉砂质沉积物中水合物的富集与厚度.基于饱和度岩相的统计学反演,能识别3 m非水合物和低饱和度水合物层及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30.
光纤监测技术具有分布式、精度高等特点,在地面沉降监测中具有独特优势。但受限于监测成本较高与监测环境复杂,目前地面沉降光纤监测多通过人工采集数据,限制了在特殊环境变化情况下地面沉降的实时信息获取。文章在地面沉降钻孔全断面光纤监测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并建立了基于弱光栅技术的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利用弱反射光栅、时分复用、物联网和数据库等技术,通过4G无线通信手段实现了地面沉降在线自动化监测和远程数据实时采集,并通过客户端系统软件实现数据的存储、查询和分析。将其应用到衡水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结果表明:钻孔内土层压缩变形主要发生在以黏性土为主的隔水层(Ad2、Ad3、Ad4);受季节性地下水开采的影响,钻孔100~400 m深度范围内砂土含水层存在波动变化,在监测期内,冬季略回弹,随后春季地下水开采量增大,地下水位下降,土层呈现压缩趋势。监测结果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与准确性,使得整个地面沉降监测流程趋于自动化、规范化和低成本化,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