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篇
  免费   185篇
  国内免费   80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417篇
海洋学   102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571.
胡洁  王程 《地下水》2011,(6):151-152
基于坡地水文学、GIS空间分析原理、流域侵蚀地貌学等理论方法,对小流域坡长提取及不同坡长计算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并基于格网DEM分析目前国内外坡长的不同算法,来揭示坡长在小流域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72.
为了更准确地预测乌东德水电站库区方山果沟泥石流的动力特性,首先采用概率累积曲线法对沟口堆积颗粒进行沉积环境的定性判断,然后采用图算粒度参数法对泥石流堆积物进行分析,并对泥石流的动力特性进行初步的定性判断,最后根据堆积颗粒受力分析结合初步的动力特性的定性判断结果建立固体颗粒的力平衡方程。通过对方山果沟泥石流堆积物进行分析,得出方山果泥石流沟具有以下动力特征:方山果沟泥石流堆积物以碎石为主,分选很差;在搬运能力极强的重力斜坡作用下以推移、滚动搬运的方式为主。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方山果沟泥石流流速ub=8.67m/s。  相似文献   
573.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渐新世沉积物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沉积物源分析在确定沉积物源位置、母岩性质及沉积物搬运距离,甚至整个盆地的沉积作用和构造演化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重矿物组合、轻矿物组合、稀土元素分配和古水流恢复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渐新世物源方向,确定了阿尔金东段物源、阿尔金西段物源、阿拉尔物源、铁木里克物源、祁漫塔格—东柴山物源和弯西—甘森物源6大沉积物源。沉积物源特征明显控制了沉积物特征,来自阿尔金西段物源的沉积物搬运距离短,碎屑物供给明显受季节性洪水控制,故稳定性差,发育近源陡坡型的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沉积物;来自其余物源的沉积物搬运距离较长,最长搬运距离约190 km,碎屑物供给的稳定性较好,发育远源缓坡型的辫状三角洲沉积物,受不同沉积物源的影响,其沉积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74.
王喜军 《地下水》2012,(1):153-154
20世纪90年代,黄淮平原地下水开采量较小,地下水流场基本处于天然状态,到2010年地下水开采量达到52.32×108m3,地下水流场发生变化,局部变化明显,引起相应环境地质问题。本文通过对20年间地下水流场对比,主要论述了地下水流场变化特征和引起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为黄淮平原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75.
人工湿地设计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人工湿地的组成——基质、植物、水流方式,阐述人工湿地的去污机理,并综合国内外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法,对其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人工湿地结构组成因素的选择及确定方法.综述结果表明,人工湿地的出现和发展为净化污水提供了一种生态思路,是未来水处理领域发展的一种趋势,但目前人工湿地的设计理论尚不完善,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如何进一步改进人工湿地结构组成成分、优化设计方案依然是未来人工湿地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76.
Current data from three moored Acoustic Doppler Profilers (ADPs) deployed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at sites A (1-24.17°E, 34.82°N), B (122.82°E, 35.65°N) in summer 2001 and site C (120.85°E, 34.99°N) in summer 2003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Features of the tidal and residual currents were studied with rotary spectral and cross-spectral methods. Main achievements were as follows: 1) Tides dominated the currents. At sites A and B, the semidiurnal tidal current was basically homogeneous in the whole depth, taking a clockwise rotation at site A, and near-rectilinear counterclockwise rotation at site B; while the diurnal tidal current was strong and clockwise near the surface, but decreased and turned counterclockwise with depth; at site C, semidiurnal tidal current dominated and diurnal current took the second, both of which were counterclockwise and vertically homogeneous. Inertial motion contributed to the clockwise component of diurnal fluctuations; 2) The 3-5d fluctuation of residual current w  相似文献   
577.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开发研制了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评价系列应用软件。全部软件基于Windows环境,完全可视化操作界面。软件系统适合于各类水体环境、地下水源地或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和预测预报。软件实用高效,在国内已拥有众多用户,并得到用户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578.
北京地面沉降已有60多年的历史,其发生发展与半个多世纪城市的快速扩张密不可分.从整个北京平原地下水系统出发,梳理多年时间序列(1950-2015年)的城市发展规模、人口、水资源及开采动态等数据,结合遥感技术解译不同年代北京平原的不透水面变化,分析其对降雨入渗补给量的影响;构建整个北京平原含水层-弱透水层三维结构系统,借助PMWIN软件建立区域尺度的地下水流-地面沉降耦合模型,利用长期水位及沉降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识别验证;开展长时间序列的北京平原地下水水头场与地面沉降演化模拟,研究快速城市化进程下北京平原多层含水层系统渗流场演变与地面沉降响应特征.研究表明:长时间尺度区域地下水流场-地面沉降演化模拟基本再现了地面沉降形成和发展演化的过程;北京地下水开采历史与地面沉降发展历史具有一致性,而不同沉降区地面沉降发展受地下水开采和城市发展双重控制,是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79.
长江中下游阻隔性河段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阻隔性河段能够阻隔上游河势调整向下游的传递,对稳定河势起到关键性作用。本文以长江中下游34个单一河段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总结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归纳出阻隔性河段控制要素包括:单一微弯的河道平面形态、河段中上部无挑流节点;河相系数小于4;河道纵比降大于1.2?;凹岸黏粒含量高于9.5%;床沙中值粒径大于0.158 mm等。从Navier-Stokes方程出发,推导出河湾水流动力轴线弯曲半径的表达式,进而分析了各控制要素对水流动力轴线摆动及阻隔性河段形成的作用。阻隔性河段的判别条件为:不同流量级下水流动力轴线摆动力与河道边界条件约束力的比值始终小于1;阻隔性河段作用机理在于:即便上游河势发生调整,本河段的河道边界始终能约束主流摆动幅度,归顺上游不同河势条件下的主流平面位置,为下游河道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入流条件,从而阻隔上游河势调整向下游传递。  相似文献   
580.
黄河下游主槽两侧修建的生产堤通常仅能抵御中小洪水,用于保护滩区农田与村庄安全;当遭遇大洪水引发生产堤溃决时,漫滩洪水会严重威胁滩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当前研究溃堤洪水的传播过程与演进机理多采用数值模拟,而原型观测及模型试验成果十分有限。通过溃堤漫滩洪水的概化模型试验,模拟了生产堤溃决后主槽内的水位变化及不同程度漫滩洪水的传播过程。试验结果表明:(1)溃堤后漫滩水流以涨水波的形式向滩区迅速传播,主槽内水位具有先降低,然后维持稳定,再升高,最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过程,且溃口上、下游水位变化速率不同;滩区水位总体表现为持续升高,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2)漫滩洪水波的波前到达时间主要与滩区地形及距溃口的距离有关,波前首先以溃口为中心呈近似对称式椭圆形分布,而后转变为非对称分布;溃堤水流在滩区传播过程中伴有水跃发生,水跃发生的位置由距溃口较远处逐渐趋向溃口位置。(3)溃口流量与溃口内外水位差直接相关,呈先减小、然后维持稳定、再减小最后为0的变化特性。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提升对溃堤洪水在滩区演进规律的认识,丰富溃堤洪水动力学理论,还可为数学模型验证提供实测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