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15篇
  免费   2665篇
  国内免费   2954篇
测绘学   898篇
大气科学   1899篇
地球物理   5116篇
地质学   7922篇
海洋学   999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808篇
自然地理   269篇
  2024年   116篇
  2023年   465篇
  2022年   572篇
  2021年   607篇
  2020年   534篇
  2019年   555篇
  2018年   445篇
  2017年   451篇
  2016年   488篇
  2015年   583篇
  2014年   857篇
  2013年   708篇
  2012年   795篇
  2011年   760篇
  2010年   709篇
  2009年   709篇
  2008年   628篇
  2007年   616篇
  2006年   580篇
  2005年   563篇
  2004年   536篇
  2003年   495篇
  2002年   467篇
  2001年   539篇
  2000年   510篇
  1999年   413篇
  1998年   453篇
  1997年   339篇
  1996年   377篇
  1995年   315篇
  1994年   301篇
  1993年   243篇
  1992年   247篇
  1991年   222篇
  1990年   212篇
  1989年   160篇
  1988年   53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26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14篇
  1976年   10篇
  197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一个压力坐标下的海洋环流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A new ocean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in pressure coordinates is formulated. Since the bottom pressure changes with time, the vertical coordinate is actually a pressure-σ coordinate. The numerical solution of the model is based on an energy-conservation scheme of finite difference. The most important new feature of the model is that it is a truly compressible ocean model and it is free of the Boussinesq approxima tions. Thus, the new model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many existing models in the following ways: 1) the exact form of mass conservation, 2) the in-situ instantaneous pressure and the UNESCO equation of state to calculate density, 3) the in-situ density in the momentum equations, 4) finite difference schemes that conserve the total energy. Initial tests showed that the model code runs smoothly, and it is quite stable. The quasi-steady circulation patterns generated by the new model compare well with existing models, but the time evolution of the new model seems different from some existing models. Thus, the non-Boussinesq models may provide more accurate information for climate study and satellite observations.  相似文献   
852.
印度洋偶极子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8  
赤道印度洋SST的分析研究证实了偶极子型振荡的存在,它在9-11月较强而在1-4月较弱。若以海温西高东低为偶极子振荡正位相,以海温东高西低为负位相,则一般是正位相时振荡要强于负位相。印度洋偶极子也存在年际(主要周期为4-5年)和年代际(主要周期为25-30年)变化。分析研究表明,印度洋偶极子对亚洲季风活动有明显影响,因为亚洲地区对流层低层的风场,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强度都与印度洋偶极子有关。另外,印度洋偶极子还对北美和南印度洋(包括澳大利亚和南美)地区的大气环流和气流有影响。  相似文献   
853.
通过多种分析方法对华北近三十年来的中强地震前的地磁异常进行分析,发现地震的孕育、发生在时空分布上与地磁场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震中距200km范围内,中强地震前很多站都出现变幅不等的地磁异常变化,异常时间多数在一年内。异常形态多趋势性上升或趋势性下降。  相似文献   
854.
张北Ms6.2地震前重力异常及异常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晶  孙柏成 《地震》2001,21(2):75-78
根据晋北和辽西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及力学机制,分析了1998年张北Ms6.2地震前后出现在震中外围地区的重力异常变化,对沿深部断裂附近出现的重力异常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沿深部断裂出现的重力异常可作为地震前兆场的信息。  相似文献   
855.
大震前地下水位异常与应力异常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敬少群  王佳卫 《地震》2001,21(2):79-86
利用井口水位对潮汐应力的响应,分析了含水层对强震孕育过程中应力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当含水层的瞬时应力变化值大于临界值时,水位的异常图像为阶变形态;当含水层的瞬时应力变化值小于临界值,但某一时段的累计值大于临界值时,水位的异常图像为缓变形态。而水位异常图像出现的上升或下降形态,取决于井孔含水层系统在大震孕育过程的应力调整再积累阶段所处的构造部位。水位震前异常的特征,源于地震孕育过程中应力异常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856.
平建军  张青荣 《地震学报》2001,23(4):441-448
  相似文献   
857.
1997—1998年El-Ni?o至La-Nia期间东海黑潮的变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日本“长风号”调查船在1997与1998年10个航次的CTD资料,采用改进逆方法及改进动力计算方法对东海黑潮的流速、流量进行计算. 1997年5月出现了El-Ni?o现象,东海黑潮流量在1997年夏季减少,1997年东海黑潮的平均流量也减少. 在1997年1月与6—7月,即El-Ni?o现象出现前后,东海环流的流态有些不同. 在1998年4至11月黑潮在PN断面出现多流核心的结构,特别在10—11月出现3个流核心,黑潮主流核的位置秋季时东移. 1995年与1998年都是东海黑潮异常年,这些异常现象可能与冲绳岛以南出现的反气旋涡的强度变化以及从El-Ni?o现象过渡到La-Ni?a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858.
苏北大陆科学钻探靶区重磁异常反演解释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江苏东海县毛北地区重、磁观测异常进行了处理和特征分析,并根据科学钻探主要目标体榴辉岩与其围岩有达0.9×103kg/m3的明显密度差,进行了等效密度反演成像与综合地震约束反演计算.给出了该地区重力异常模型,可作为综合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的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859.
通过与历史上已发生的ENSO事件的比较,对1997-1998年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基本特征和可能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发现1997/1998年E1Nino事件具有显著的异常性和独特性,不同于以往单纯的东部型或西部型E1Nino。对用一个简化海气耦合动力学模式做1998/1998年E1Nino事件的预报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式对这次暖事件超前0-24个月的预报技巧均在0.5以上,模式对暖事件的成熟位相及以后阶段的预报比对暖事件的开始阶段预报得好。  相似文献   
860.
厄尔尼诺对广西汛期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梁隽玫  李耀先等 《广西气象》2001,22(1):24-26,39
通过对厄尔尼诺与广西前汛期和后汛期旱涝这间的关系,及500hPa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影响了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所致的广西前汛期偏涝,后汛期偏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