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43篇 |
免费 | 3185篇 |
国内免费 | 188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29篇 |
大气科学 | 1318篇 |
地球物理 | 3748篇 |
地质学 | 5131篇 |
海洋学 | 1747篇 |
天文学 | 250篇 |
综合类 | 747篇 |
自然地理 | 134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篇 |
2024年 | 307篇 |
2023年 | 479篇 |
2022年 | 533篇 |
2021年 | 524篇 |
2020年 | 486篇 |
2019年 | 532篇 |
2018年 | 394篇 |
2017年 | 387篇 |
2016年 | 400篇 |
2015年 | 404篇 |
2014年 | 664篇 |
2013年 | 488篇 |
2012年 | 598篇 |
2011年 | 593篇 |
2010年 | 613篇 |
2009年 | 596篇 |
2008年 | 599篇 |
2007年 | 513篇 |
2006年 | 538篇 |
2005年 | 522篇 |
2004年 | 438篇 |
2003年 | 471篇 |
2002年 | 448篇 |
2001年 | 443篇 |
2000年 | 376篇 |
1999年 | 301篇 |
1998年 | 348篇 |
1997年 | 291篇 |
1996年 | 285篇 |
1995年 | 256篇 |
1994年 | 232篇 |
1993年 | 221篇 |
1992年 | 208篇 |
1991年 | 161篇 |
1990年 | 144篇 |
1989年 | 98篇 |
1988年 | 34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28篇 |
1985年 | 33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12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7篇 |
1974年 | 3篇 |
1954年 | 1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岩土力学》2016,(7):2119-2127
针对顺层边坡降雨模型试验中的监测元器件易失效和支挡结构受力测试困难等问题,尝试采用光纤光栅技术解决以上问题。在推导不同光纤光栅传感器测试原理公式的基础上,结合光纤布拉格光栅(FBG)自主研发了相应的测试元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分别构建倾角为40°的有、无支挡顺层边坡开展降雨模型试验,并对坡体位移、框架锚杆和抗滑桩受力等物理力学量的降雨发展特征开展监测。结果表明,基于光纤光栅技术的测试元器件在降雨等恶劣工作环境下仍能够保持较好的工作特性。在降雨过程中大倾角无支挡顺层边坡易发生层间错动现象,但对其施加支挡结构之后,不仅位移变化模式由陡变型转化为缓变型,且层间错动现象得到了控制。降雨过程中边坡支挡结构内力增长速率较快位置由后部逐渐向前部及深部转移,雨后顶层框锚结构内力增长不大,底层锚杆和抗滑桩内力在雨后仍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且在降雨结束后2 h左右才达到稳定状态,可据此确定降雨工况下顺层边坡重点监控的部位及时间。研究成果为顺层边坡模型试验监测及降雨工作特性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2.
103.
双塔连体高层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外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被认为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之一,我国已有多个采用这种结构体系的单塔楼工程实例,但对双塔连体高层混合结构的研究较少。本文针对上海国际设计中心不等高双塔连体混合结构,进行了7度多遇地震、基本烈度、罕遇地震和8度罕遇地震阶段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得到了结构的破坏模式,并对模型结构和原型结构的动力反应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提出了此类结构设计的一些建议。研究表明,高位连体的竖向地震反应比较明显,设计中应适当考虑动力放大效应;在各水准地震作用下结构整体变形均呈现弯曲型;主塔楼核心筒在中震下可以保证"不坏",但结构小震下的层间位移略超过规范限值。 相似文献
104.
105.
探讨了金属矿物生物组构的分类体系,将金属矿物的生物组构分为:(1)金属矿物的生物有机胶体组构,由生物直接成矿作用形成;(2)交代作用成因的金属矿物生物组构,由生物间接成矿作用形成。组构又分为结构和构造两个亚类。以典型的实例资料叙述了各种金属矿物生物组构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6.
龙门山断裂带是中国大陆地壳中著名的造山带和地震带.为了研究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的深部结构及其与青藏高原物质东向逃逸之间的关系,布置了跨越西秦岭造山带、松潘一甘孜褶皱带、四川盆地的4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每条剖面有宽频大地电磁测深点20个,共计80个宽频大地电磁测深数据以及16个长周期数据;进行了二维、三维反演,得到了电性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在30 km以浅,龙门山断裂带基本上与电性梯度变化带相重合,说明龙门山断裂带是深达地壳中部的深大断裂带;松潘-—甘孜褶皱带在20 km以浅呈现以高阻为主的较为复杂的电性结构分布特征,这与其复杂的地表构造有关;在20 km以深,接近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呈现为高阻,推测此高阻可能是对四川盆地的基底的反映,表明松潘—甘孜褶皱带以龙门山断裂为界推覆至四川盆地之上;推断青藏高原物质东向逃逸,有可能从松潘—甘孜褶皱带深部沿礼县—宕昌一带向东北方向逃逸,这一运移主要是发生在18km以下、30 km以上的中下地壳范围内,物质逃逸的主要形式是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107.
自秀D1井在火山岩储层中钻遇良好的油气显示以来,秀水盆地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中生代断陷,其以往地质工作主要集中在中生界煤田勘探,油气基础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为查明秀水盆地边界、内部构造格架和地层展布特征,通过2条大地电磁测深和重力、磁力剖面测量,获得了秀水盆地及东西两侧重磁异常曲线和8 km以浅的电性结构;以钻井、地质、岩石物性等资料为约束,确定了不同年代地层的电性结构特征,综合建立了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剖面模型.结果 表明秀水盆地盖层整体具有较低的电阻率特征,与下伏基底具有明显的电阻率差异;秀水盆地基底为上古生界地层,且南北基底组成不同,盆地东西两侧基底为前寒武变质岩系.盆地内部呈两凹夹一隆的构造格局,东侧规模较大.这些认识为秀水盆地及松辽外围中生代盆地的油气资源评价提供了可靠的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108.
大型水面漂浮式光伏系统具有水平面积大、垂向抗弯刚度低的特点,在外海波浪作用下,柔性光伏系统的水弹性运动响应较大。针对漂浮式柔性光伏结构的特点,建立了二阶非线性波浪与柔性漂浮式光伏耦合作用的频域数值模型,基于模态展开法实现结构运动与流体作用的解耦。其中,柔性漂浮式光伏结构的水弹性运动响应利用经典欧拉-伯努利梁振动方程模拟,流体域利用二维Rankine源及关于海底的镜像作为格林函数建立边界积分方程,采用高阶边界元方法求解。通过对比验证,建立的耦合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利用该模型计算分析了不同波高和结构抗弯刚度时的结构运动响应,发现非线性波浪力引起的结构运动响应不可忽略。还研究了波浪周期和结构抗弯刚度对结构弹性变形的影响规律:波浪周期越大,结构的弹性变形越由低阶模态占主导,结构运动幅值分布越平缓;结构抗弯刚度越小,结构的弹性变形包含越多高阶模态成分,结构运动幅值分布波动越大。 相似文献
109.
110.
三峡水库坝址及邻区中上地壳P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三峡地震台网的到时资料,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技术重建了三峡水库坝址及邻区中上地壳P波三维速度图像,深部构造研究结果是:(1)黄陵背斜岩性均匀完整、固结程度高,高速异常到20km深度依然可见,形状随深度变化.(2)秭归盆地沉积厚度不均匀,最厚处约6km.(3)结晶基底顶面在0~7km、底面在14~16km.(4)黄陵背斜与秭归盆地之间及附近区域和培石附近区域深部存在上地幔部分熔融物质,现今构造发展与演化与上地幔熔融物质冷却固化过程密切相关.(5)九湾溪断裂东西两侧地区地壳深部构造的速度结构不同,是三峡地区重力梯度带成因需要考虑的因素.(6)库水渗透作用对地壳浅层速度结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