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32篇
  免费   2674篇
  国内免费   3163篇
测绘学   123篇
大气科学   477篇
地球物理   1163篇
地质学   13581篇
海洋学   110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082篇
自然地理   536篇
  2024年   134篇
  2023年   420篇
  2022年   534篇
  2021年   628篇
  2020年   430篇
  2019年   614篇
  2018年   414篇
  2017年   470篇
  2016年   547篇
  2015年   539篇
  2014年   944篇
  2013年   806篇
  2012年   772篇
  2011年   905篇
  2010年   845篇
  2009年   846篇
  2008年   772篇
  2007年   701篇
  2006年   683篇
  2005年   649篇
  2004年   674篇
  2003年   610篇
  2002年   593篇
  2001年   536篇
  2000年   504篇
  1999年   465篇
  1998年   395篇
  1997年   442篇
  1996年   380篇
  1995年   336篇
  1994年   327篇
  1993年   212篇
  1992年   250篇
  1991年   218篇
  1990年   164篇
  1989年   125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8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6篇
  1974年   5篇
  1948年   4篇
  1946年   6篇
  1945年   8篇
  1944年   5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6篇
  194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以天气学统计学、物理量诊断三种预报方法相结合构成的广西春季南支槽暴雨短期预报业务系统,能够通过微机准自动运行分析,得到在南支槽影响下,广西有无区域或大范围暴雨过程的短期预报,试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92.
华北地台北缘断续分布着一条2000多公里的元古宙多金属矿带。西起狼山群、渣尔泰群、南口群,东至辽北汛河群、辽吉辽河上亚群以至朝鲜境内的摩天岭系均有代表性矿床、矿田和成矿带。矿床皆具层控性,矿化均富集于早一中元古宙地层下部的长英质碎屑岩、沉积一浊积页岩、区域性富磷碳层向白云岩或灰岩的过渡部位。含矿建造厚度大、旋回层次多,含矿性增强。相对深度大、低能的盆地是含矿卤水流集聚的部位。在构造上矿床多处于古裂陷带,特别是古隆起的两侧。多级构造盆地之二、三级盆地较之于陆坡坳陷盆地更利于较大型矿床保存。从而,笔者归结出基本的成矿模型和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993.
渭河盆地东部地区的活断层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近年来的调查结果,讨论了渭河盆地东部地区六条主要断裂的活动情况。指出这些断裂现今活动以倾向滑落为主,同时兼有一定分量的左旋走滑运动  相似文献   
994.
广西南丹地区泥盆纪台间海槽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南丹型”泥盆系以黑色泥岩为主,富含浮游生物竹节石等,是一套受基底构造控制的并受其两侧碳酸盐台地影响的台间海槽沉积。沉积相类型主要为深水含竹节石泥岩相,泥灰岩相及硅质岩相。台间海槽从益兰期开始出现,其形成和发展在塘丁—纳标—榴江期,封闭可能在早石炭世之后。  相似文献   
995.
我国陆相盆地油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祟禧 《地球化学》1982,(2):190-197
From the viewpoint of geological development, the mechanisms of formation of oil-field waters in non-marine basins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oil-gas reservoirs are discussed briefly. Sedimentary basins differing in geological setting and physic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would lead to a diverse evolution of fossil lake basin water body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extinction by themselves, resulting in oil-field waters with complex; variable and characteristic compositious China‘s non-marine basins are mostly derived from fossil lake basins. The substantial petroleum-generating stage is highly expect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fossil lake basins. The production of hydrocarbons responsible for petroleum is always accompanied by the production of sedimentary water. As a result, oil-gas migration took place under the action of high-pressure water and led to the preferential accumulation in the surrounding geological structures as a girdle pattern. In the oil-gas-bearing basins where seeping water is abundant, oil-gas reservoir are found distributed mainly along the “intersection zone” -- the “erestal plane”between the “ fossil-dewatering” of sedimentary water and the “fossil-interpolation”of seeping wat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and the geochemical reactions, oilfield waters in Chiua‘s non-marine basins have remarkable “ion differential” phenomenon. Based on the phenomenon four types of ion assemblages can be distinguished.  相似文献   
996.
本文根据中国东部陆缘地区--郯庐断裂带两侧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和综合地球物理场特征,阐述了其与一串含油气裂谷型盆地的分布规律,并讨论了其沉积和演化。 结果表明:这一系列含油气盆地,分布在上地幔顶部的隆起地区,均具有异常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这些盆地中有着巨厚的中、新生代的沉积,具备了良好的生油与储油条件。它们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运动密切相关,并且受着深部地幔物质运移的制约。  相似文献   
997.
内蒙古中西部多岛海构造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内蒙古中西部大陆由一个微大陆、三条弧后盆地和三条火山岛弧,即华北微大陆、白云鄂 傅弧后盆地、白乃庙火山岛弧、温都尔庙弧后盆地、苏尼特左-锡林浩特火山岛弧、贺根山弧后盆 地和二连浩特-锡林郭勒火山岛弧组成。经过了长期而复杂的微大陆和火山弧的裂解、弧后盆地 的消减衰亡及弧-陆和弧-弧碰拉等构造演化,才最终形成今天所见到的这种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998.
洪友崇  吴坚等 《地质论评》2001,47(4):345-349
1989年,张俊峰发表了山东山旺盆地中新世(N2)2个蚂蚁新属新种:Heteromyrmex atopogaster Zhang,1989和Tolylasius inflatus Zhang,1989。经检验,前一个属是基于不实的观察结果,新属、种应予废除,作为未定属种归人蚁亚科(Formicinae);后一个属的建属根据都非建属的根据,其他的特征系毛蚁属(Lasius)的属征范围,没有建属条件,属应予废,保留其种,转移到毛蚁属。  相似文献   
999.
本文通过对乌溪江引水工程厚黄隧洞工程实践,分析研究金衢盆地红层软岩工程地质条件,对在红层软岩中的浅埋引水隧洞的安全施工、衬砌支护等施工组织设计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苏北箕状断陷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苏北盆地由多个小型箕状盆地组成,过去一直用“拉线作用”和“裂谷盆地”理论解释其成因,但大量地震资料显示,新生界地层“楔状实体”的形成除沉积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因为多次不均衡抬升削蚀所造成,实际是一个早第三纪残留盆地。新生代构造现象既是中生代时期构造作用的延续,也是始新世以来复杂应力环境作用的结果。印支-燕山中期,中国东部只受到太平洋-库拉板块一种力源作用,地层形变强烈,受力方向单一,以NW,NWW向挤压或左行剪切为主,发育了大量逆冲推覆构造,始新世,由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冲撞引发的NE向挤压力加入到本区,使苏北盆地从此处在因两大板块非均速推进而产生的二元交变动力环境:印度板块力源占主导时,产生“右旋扭动”力偶,使燕山早-中期逆断层复活反转的同时,由于中国西部大陆的不断抬升,本区总的以沉积作用为主,而太洋板块力源占主导时又产生“左行剪切挤压”,在整体抬升基础上,斜坡-凸起处的过多蚀进一步加强了箕状盆地结构。两种力源的时空交替实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断-坳-隆”沉降-抬升构造旋回,利用裂变途径迹资料探讨了不同方向构的形成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