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3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322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437篇
地球物理   143篇
地质学   875篇
海洋学   521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27篇
自然地理   61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4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3年   4篇
  1934年   3篇
  1933年   3篇
  1927年   1篇
  1926年   1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广东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和雷达等非常规资料,对2007年4月17日一次大范围强对流过程的天气背景、物理量诊断、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雷达反射率图上出现的三体散射回波以及对应的径向速度图上中等强度的中气旋预示着强冰雹的出现,局地剧烈天气(大冰雹和11级强风)出现在锋前,而大范围的强对流天气则出现在锋面附近;干冷...  相似文献   
992.
天气雷达VIL产品的算法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云体中在垂直方向上液态水总量(VIL)的水平分布的数值图像产品,及天气雷达物理量产品中VIL产品的理论计算模式,通过VB6.0软件编写相应的算法,实现VIL的彩色显示,放大等功能。分析了VIL值产生误差的几种原因。最后通过一次典型天气过程进行检测,结合阳江新一代天气雷达2007年的资料,将实时运算结果应用于阳江地区强对流天气的预警预报服务中。结果表明VIL产品对强对流天气的预警预报服务工作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993.
利用非静力平衡的中尺度模式WRF,对2009年6月3~4日广东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过程发生在有利的天气形势下,高空槽、切变线和低空急流是主要影响系统;弱冷空气南侵触发中尺度对流降水系统生成.降水集中区域多出现在假相当温度垂直梯度随时间变化较大并且有明显水平风切变的区域.湿位涡MPV对强降水的落区...  相似文献   
994.
2003年第4季度,广东省沿海和粤西南地区的季平均气温偏高,其它地区偏低,季雨量一致偏少。季度内,降水每月都严重偏少,至年底,全省各地出现中等或严重干旱。12月中旬,因冷空气和辐射降温的影响,北部出现大范围低温霜冻,对冬种作物和交通不利。10月中旬出现一次干冷型  相似文献   
995.
选取广东省通过均一性检验的37个代表性测站1961~2008年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了广东省年和季极端最高、最低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东省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均呈明显增温趋势并存在非对称性变化,年极端最低气温的线性增温速率(0.044℃/年)明显高于极端最高气温的线性增温速率(0.012℃/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和地区差异,增温速率均在冬季最大,春季最小;珠江三角洲、东南沿海地区增温最明显,粤西、粤东北地区增温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6.
根据1960—2013年广东省沿海5个海洋站的实测月平均海表温度(SST)及南海高压特征指数、太阳总辐射、季风、全球年平均地表温度距平等资料,采用比较方法,分析近54年最低、最高年平均SST的季节变化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得出近54年来年平均最低、最高SST分别为1984年(SST距平为-0.95℃)与2002年(距平为+0.91℃);SST差异主要发生于冬、春季月份,其形成原因与全球变暖、南海高压强弱变化、太阳总辐射强度、冬季风强度等季节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97.
近年广东省酸雨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雨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之一,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造成降水酸化除自然的原因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之外,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进入大气,经扩散、迁移,转化生成酸性物质。这些物质除干沉降外(指酸性气体、颗粒物及有关物质沉降),主要是通过大气降水冲刷到地面,形成酸性降水。何谓酸雨,我们一般是用溶液中存在的氢离子浓度来表示溶液的游离酸度。习惯上用pH值来表示,它是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即:-LogH+,pH>7为碱性,pH<7为酸性。纯水的pH为7,但是雨水不是纯水组成的,水滴中含有来自…  相似文献   
998.
内蒙古科尔沁沙地临界起沙阈值的范围确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临界起沙阈值可表征地表土壤的可蚀性,是风蚀起沙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之一。基于微气象学方法,将沙尘浓度和垂直沙尘通量均开始增加且至少持续0.5 h所对应的摩擦速度(或风速)确定为临界起沙摩擦速度u*t(或临界起沙风速Ut)。利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地区2010-2013年春季大气环境综合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沙尘天气过程(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起沙阶段沙尘浓度和垂直沙尘通量随摩擦速度的演变特征,精细确定了该地区临界起沙摩擦速度(u*t)和临界起沙风速(Ut)的范围分别为0.45±0.20和6.5±3.0 m/s,同时讨论了不同起沙判据对确定临界起沙阈值产生的影响。相比而言,采用的起沙判据尽可能地排除了沙尘输送和沉降过程的影响,适用于不同的沙尘天气类型,使沙尘粒子进入大气的起沙结果更趋于合理,其结果可为建立统一、合理的起沙判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9.
利用1961—2018年广东8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最高气温资料,NCEP/NCAR月尺度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海表温度资料(ERSST V5),国家气候中心大气环流指数资料,采用相关、合成、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广东高温的气候变率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8年来广东平均高温日数以3.0 d/(10 a)的速率显著上升,并在1998年发生增加的突变。广东高温日数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且其对应的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异常特征基本相同,但年际差异比年代际差异更加明显。在6—9月,对流层中高层位势高度正异常是广东高温日数偏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影响华南的偏北气流偏强,大陆高压加强也对应高温日数偏多。在5—8月,热带印度洋、热带西太平洋、南海海温偏高有利于广东高温日数增多。   相似文献   
1000.
阳江地区54年来降雨量和蒸发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武 《广东气象》2009,31(1):42-44
根据阳江(1953~2007年)、阳春(1961—2007年)气象观测站的降雨量和蒸发量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变化特征。发现阳江地区降雨量年际变化趋势一致,都存在大汛后数年内降雨量减少的现象。20世纪60年代以后,阳江地区蒸发量不断减少;到90年代中,达到蒸发量波谷,之后又出现上升趋势,且山区的上升趋势大于沿海地区,各季蒸发变化量与年蒸发量变化趋势相符。当年降雨量与蒸发量之差〈800mm时,阳江地区会出现大面积农作物受干旱影响的情况,每年的2月底-3月为阳江地区最缺水时期,应提前做好抗旱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