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15篇 |
免费 | 781篇 |
国内免费 | 121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17篇 |
大气科学 | 1286篇 |
地球物理 | 789篇 |
地质学 | 1987篇 |
海洋学 | 518篇 |
天文学 | 90篇 |
综合类 | 446篇 |
自然地理 | 7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163篇 |
2022年 | 225篇 |
2021年 | 214篇 |
2020年 | 180篇 |
2019年 | 203篇 |
2018年 | 167篇 |
2017年 | 175篇 |
2016年 | 184篇 |
2015年 | 203篇 |
2014年 | 340篇 |
2013年 | 260篇 |
2012年 | 272篇 |
2011年 | 276篇 |
2010年 | 277篇 |
2009年 | 331篇 |
2008年 | 348篇 |
2007年 | 298篇 |
2006年 | 328篇 |
2005年 | 363篇 |
2004年 | 232篇 |
2003年 | 210篇 |
2002年 | 200篇 |
2001年 | 151篇 |
2000年 | 156篇 |
1999年 | 147篇 |
1998年 | 115篇 |
1997年 | 106篇 |
1996年 | 81篇 |
1995年 | 79篇 |
1994年 | 82篇 |
1993年 | 61篇 |
1992年 | 69篇 |
1991年 | 80篇 |
1990年 | 60篇 |
1989年 | 40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3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8篇 |
1977年 | 6篇 |
1974年 | 3篇 |
1960年 | 2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61.
高原季风对500hPa中纬度西风带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48--2008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1958—2007年中国560站夏季降水资料,设计了一个区域西风指数,探讨了高原夏季风和500百帕中纬度西风带活动的时间一频率多层次年际、年代际时间尺度变化特征以及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夏季风对区域西风带活动具有显著的影响,近61年来,两者总体变化趋势相反,前者增强后者减弱。除了都具有1—2年、27—28年和线性趋势变化的共同周期外,还呈现出各自的周期变化,并且均发生过一次年代际气候跃变现象,前者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者发生在80年代中期,高原夏季风由偏弱转为偏强,区域西风由偏强转入偏弱,在跃变前后两者各种周期的时间尺度和强度存在明显的不同。如果排除1—2年周期的不确定性,预计接下来高原夏季风将直接进入偏弱期,区域西风指数可能在3—4年后才转入偏强期,并且高原夏季风会比区域西风指数提前发生突变,对区域西风指数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高原夏季风不仅自身对我国夏季降水产生重要的作用,同时,它通过影响中纬度西风带的活动,间接地影响着我国的夏季降水。 相似文献
62.
据年层计数和TIMSU系测年结果,建立了南京汤山葫芦洞YT石笋年际精度时间标尺(18000~14000aB.P.)。除石笋顶部5mm层段外,高分辨率的δ18O、灰度和年层厚度3种指标在百年尺度上具有相当一致的对应关系,表明这3种指标对气候因素变化响应比较敏感。综合石笋δ18O和本区古植被资料,估计末次盛冰期和波令暖期年均温分别达7℃和15℃。石笋揭示的末次盛冰期气候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阶段:1)18150~16900aB.P.,年均温和洞穴湿度逐步下降;2)16900~16100aB.P.,年均温和洞穴湿度相对稳定,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暖峰和两个冷谷;3)16100~15600aB.P.,年均温快速下降,按氧同位素平衡方程计算,其冷谷可能接近于0℃,但洞穴湿度比前期下降幅度并不大;4)15600~14750aB.P.,年均温和洞穴湿度比较稳定。这种气候演化的阶段性和突变性与北大西洋地区气候记录可以对比,反映极地与东亚季风气候受共同的驱动机制支配。从石笋4种指标(δ18O、δ13C、灰度和年层厚度)的功率谱图中识别出不同尺度的太阳活动周期成分,其中80aGleissberg周期特别显著,表明末次盛冰期边界条件下太阳活动仍是短尺度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63.
64.
淮河流域5~6月降水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淮河流域降水异常进行分析对于预测黄海绿潮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淮河流域10个站,长江流域15个站,通过对国家气象信息中心1951~2011年的逐月降水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5~6月平均降水异常。2000~2010年,淮河流域5~6月降水呈现增加趋势,与长江流域降水呈反位相变化。分别对淮河流域5~6月平均降水异常与印度洋偶极子指数(Dipole Mode Index,DMI),以及太平洋年代际振荡(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指数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5~6月平均降水异常与6个月前的DMI指数达到最大正相关,与20个月前的北太平洋(20°N以北)SST呈现明显的负相关,与PDO指数达到最大负相关。这表明,PDO、DMI指数对淮河流域5~6月降水异常的年代际、年际变化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65.
66.
针对已有球面四元三角网拓扑关系计算方法不能处理带空洞复杂目标的情况,提出了基于公共三角格网来计算球面四元三角网复杂拓扑关系,该方法能准确判断出带空洞复杂目标的拓扑关系,为全球空间分析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7.
68.
69.
70.
地震电磁辐射前兆异常特征和异常指标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收集的地震电磁类资料, 总结分析了地震电磁异常特征及震例的异常指标间的关系。据统计, 一般对M≥ 3.0地震, 电磁异常平均出现在震前10~45天, 异常的平均传播距离为100~600 km, 震级越大, 异常提前出现的时间越早, 异常传播的距离越大; 一定范围内, 震级和异常提前出现的时间、 震级和异常传播的距离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地震发生在异常出现后两个月之内的概率达93.5%。有88%的地震发生在异常结束后或异常结束当天, 有98%的地震发生在异常结束后20天以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