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29篇 |
免费 | 371篇 |
国内免费 | 82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0篇 |
大气科学 | 259篇 |
地球物理 | 244篇 |
地质学 | 1874篇 |
海洋学 | 85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109篇 |
自然地理 | 1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106篇 |
2022年 | 89篇 |
2021年 | 81篇 |
2020年 | 90篇 |
2019年 | 94篇 |
2018年 | 87篇 |
2017年 | 75篇 |
2016年 | 86篇 |
2015年 | 96篇 |
2014年 | 119篇 |
2013年 | 83篇 |
2012年 | 119篇 |
2011年 | 125篇 |
2010年 | 84篇 |
2009年 | 111篇 |
2008年 | 92篇 |
2007年 | 92篇 |
2006年 | 92篇 |
2005年 | 86篇 |
2004年 | 83篇 |
2003年 | 87篇 |
2002年 | 105篇 |
2001年 | 84篇 |
2000年 | 58篇 |
1999年 | 53篇 |
1998年 | 56篇 |
1997年 | 58篇 |
1996年 | 54篇 |
1995年 | 47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31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5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1947年 | 1篇 |
194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深源地震机理的新认识──反向裂隙断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温高压实验究表明,地幔矿物相交与深源地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具有放热效应的橄榄石一尖晶石相变过程中形成的反向裂隙(anticrach)是诱发深源地震的主要原因;而发生在下地幔的相变作用(例如钛铁矿-钙钛矿相变)因其具有吸热效应的特征,不形成反向裂隙,从而导致深源地震终止于下地幔顶界。 相似文献
92.
93.
煤的显微构造及其储集性能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煤中微米级构造变形,揭示了煤的显微构造变形现象,如裂隙、角砾、碎粒、糜棱质、滑移面等。这些显微构造直接影响着煤的储集性能,裂隙和角砾的发育增加了煤中的大孔和中孔,提高了有效孔隙率;碎粒和糜棱质增加了煤的比表面积和甲烷吸附量,同时也有充填孔隙、堵塞通道的作用。研究显微构造在理论上可为煤层气生、储、运机理研究提供微观依据;在应用上可成为煤层气资源评价和开采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4.
95.
马国良陈曦范超男葛少成 《岩土力学》2023,(6):1779-1788
为探究煤体在不同水力荷载路径下的微观渗流特征,通过CT三维重建技术,建立了基于煤体微观结构的双介质渗流模型,并设计了恒定速度加载(LP1)、常规脉动加载(LP2)和强加载缓卸载加载(LP3)3种水力荷载路径,进行了在不同循环荷载路径下的煤体注水渗流数值模拟试验。另外利用自行搭建的煤体注水装置,探究了3种荷载路径下的宏观损伤情况。结果表明:联通裂隙占孔裂隙结构的73.49%,是影响煤体渗流的主要因素,而孔径为9~23μm的孔隙是孤立孔隙中的主要部分,数量和体积占比均超过了50%;煤体内部孔裂隙结构和荷载路径对渗流速度和压力的分布特征具有重要影响。LP1沿注入方向平均渗流速度的波动较大,LP3则抑制效果明显,且LP3路径较LP1和LP2随时间有较大跨度。LP3的荷载路径相对于LP1具有脉动荷载的疲劳损伤效果,并且造成的损伤程度强于LP2。该研究可为煤体微观结构研究和煤层注水技术参数优化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96.
岩体饱和–非饱和渗流、应力耦合作用对工程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对于裂隙岩体饱和渗流应力耦合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很多工程领域不能简单地采用饱和渗流分析。根据DDA力学计算和非饱和渗流计算原理,提出了新的基于DDA方法的非饱和渗流应力耦合模型。并给出了在库水位骤降工况下的边坡水力耦合算例,其计算结果显示在库水位骤降情况下:考虑水力耦合且库水位下降较快时的安全系数要小于库水位下降慢时的安全系数;考虑水力耦合的边坡稳定安全系数要小于不考虑耦合时的安全系数。仿真实验和工程应用表明其计算成果是符合实践规律的。 相似文献
97.
98.
渗透系数的各向异性对裂隙水渗流潜水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岩体是多相的不连续介质,在其中分布有大量的节理裂隙,这些裂隙的渗透能力要比岩石高几个数量级,构成了地下水流的主要通道,并控制着地下水渗流的运动规律.由于裂隙分布的方向性,导致裂隙岩体的渗流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本文便在规则裂隙岩体模型的基础上,改变每组裂隙的渗透系数,利用有限元计算出裂隙水渗流的潜水面,分析了裂隙岩体渗透系数的各向异性对裂隙水渗流潜水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
100.
中缓倾角裂隙的存在是重要坝肩地质缺陷之一,中缓倾角裂隙发育规律、成因机制分析是研究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基础。通过对我国西南某大型水电站中缓倾角裂隙空间分布规律的深入分析,结合地质分析、微观电镜扫描和数值模拟,阐释了中缓倾角裂隙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河谷间歇性快速下切是中缓倾角裂隙密集带相间分布的主要形成原因;(2)中缓倾角裂隙的断裂形式以拉裂和拉剪并存为主,少部分试样表现为剪切破裂,力学机制与河谷下切地质演化相对应;(3)如果岸坡内存在断层、岩脉等软弱带,若软弱带宽度较大,则沿软弱带的整体松弛效应明显,而弱化中缓倾角剪应变增量带的分布;(4)若软弱带的宽度较小且距坡表距离较小时,一方面除沿软弱带倾角方向的应变较为集中,另一方面,会使剪应变增量带自坡表至软弱带的中缓顷裂隙的集中程度和数量均有所增加,另外,岩脉间中缓倾角裂隙的密度亦增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