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6篇 |
免费 | 137篇 |
国内免费 | 25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0篇 |
大气科学 | 396篇 |
地球物理 | 44篇 |
地质学 | 364篇 |
海洋学 | 60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44篇 |
自然地理 | 1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39篇 |
2020年 | 35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47篇 |
2014年 | 43篇 |
2013年 | 36篇 |
2012年 | 51篇 |
2011年 | 55篇 |
2010年 | 45篇 |
2009年 | 58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59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38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44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75年 | 2篇 |
1941年 | 1篇 |
1937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白洋淀入淀水量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白洋淀入淀水量的多少是其存亡的重要因素。从70年代起,本流域入淀水量急剧减少.白洋淀开始出现干淀现象,到80年代初出现连续干涸达5年之久,使淀区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88年重新蓄水后,加强了调水、用水的宏观调控及微观管理,才避免了再次出现连续长年干涸现象。利用双累积曲线法对1960—2008年白洋淀入淀水量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洋淀入淀水量主要受人类活动和天然降水的影响,且人类天然活动的影响程度在加剧;白洋淀自身调蓄能力很差,“引黄济淀”仍是当前保证白洋淀不干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2.
晏红明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22,42(2):1-11
利用1961~2016年云南125个气象观测站逐月降水数据,结合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英国Hadley中心海表温度资料,在揭示云南5月降水主要模态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发现北太平洋、赤道中东太平洋和赤道印度洋是影响云南5月降水的三个主要关键海区,由此定义了对应不同关键区的类PDO指数、类ENSO指数、Dsst指数和Esst指数,进一步探究云南5月降水主要模态与海温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1)云南5月降水的主要模态为全区一致型和东西差异型,其中东西差异型模态表现出明显不对称特征,东多西少时的东西差异特征比较明显,而东少西多时西部地区降水偏多的范围很小,主要以中东部地区降水偏少为主。(2)北太平洋地区的类PDO和类ENSO海温异常模态是影响云南降水全区一致型变化的主要因子,类PDO主要影响水汽输送变化,而类ENSO主要影响冷空气活动,即当北美沿岸海温偏低、北太平洋中部海温偏高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时,有利于云南全区一致型降水偏多,反之则有利于降水偏少。(3)Dsst指数表征的赤道印度洋海温变化是影响云南降水出现东西差异的主要因子,当印度洋海温偏高时,有利于云南降水西多东少,反之则有利于云南降水西少东多,而Esst指数表征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却会减弱Dsst指数对降水东西差异型的影响,使云南降水更趋向于全区一致型的变化。 相似文献
83.
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南侧的奎干-玛依布拉克铜矿区位于巴尔喀什成矿带环巴尔喀什-准噶尔成矿省楚伊犁-北天山成矿亚省的西北部, 发育一系列中小型斑岩型铜矿床。本文概要介绍了奎干-玛依布拉克铜矿区矿床地质、围岩蚀变、成矿作用、矿石矿物组成与主要矿床特征, 并分析了铜矿床开发的前景。该铜矿区含矿岩石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 成矿元素组合主要为Cu-Au-Mo, 具有与巴尔喀什湖北侧科翁腊德、阿克斗卡等超大型斑岩型铜矿床类似的地质特征, 说明了巴尔喀什成矿带斑岩型铜矿床的分布跨越了巴尔喀什湖, 在湖南侧也具有较好的斑岩铜矿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84.
85.
1955—2007年拉萨市雨季夜雨率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5—2007年拉萨市逐日降水和气温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拉萨市雨季(5—9月)夜雨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拉萨市整个雨季日夜雨率变化是比较稳定的,近50多年来基本没有发生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夜雨率与日降水量有显著关联,当日降水量在25 mm以下时,夜雨率随降水量增加而增大,当日降水量〈1 mm时夜雨率最小为75.2%,当日降水量为25 mm时,夜雨率达到最大值93.4%;夜雨率与日温差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拉萨多夜雨与地形有关,高夜雨率既有有利的一面,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深入探讨夜雨率是制定有效防御气象灾害对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6.
87.
2016年9月28日1617号台风"鲇鱼"登陆后由台风本体环流和外围环流引发了不同性质的暴雨,这是本次秋季登陆台风暴雨预报的难点。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NCEP的1°×1°再分析资料等,对不同性质暴雨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浙江东南部对流性降水和江西南部稳定性降水的大气层结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中高纬度低槽距离台风较远,冷空气主要从低层入侵台风西北侧,破坏台风低层的暖心结构。台风外围中层干冷空气随东南风向浙江东南部输送,并叠加在低层暖湿气流之上,形成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同时在对流层上层有干冷空气下沉至台风环流中下层(干侵入),导致浙江文成附近出现了局地特大暴雨。江西南部由于低层被湿冷空气占据,层结较为稳定,降水发展平缓。低空东南急流为台风外围环流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浙江东南部地形对降水起到了增幅作用。不稳定层结及中层冷空气的输送对对流性暴雨的激发作用可以为登陆台风降水性质和强度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8.
易溶盐在土中的存在及其在冻结过程中的重新分布对土体的冻结过程有重要影响.在开放系统单向冻结条件下,对青藏铁路沿线粉质红粘土进行了冻结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冷能的持续传递,硫酸钠盐和水分向温度较低处迁移,土体0℃曲线持续降低;但基于测定的含盐土大量冻结温度的基础上,对土体冻深的研究发现,在开放单向冻结条件下土体冻深随着水盐迁移进程的发展而减小,造成与补蒸馏水的土体相比,土体的冻胀较小.同时,利用冻深发展曲线和硫酸钠水溶液相图及溶解度曲线,对土柱中的冻胀和盐胀分别进行了计算,结果认为:土体变形主要是由冻胀引起,硫酸钠结晶膨胀只发生在未冻土段,这与试验结束后对土体冻土段和未冻土段的干密度分层测定的试验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89.
利用Holdridge生命地带系统对1971—2010年甘南草原的Holdridge生命地带偏移趋势及干湿变化进行分析,发现甘南草原目前仍属于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地区的亚高山高寒草甸生命地带,但由于甘南草原生物温度明显升高,甘南草原南部和北部降水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位于青藏高原边坡地带的甘南草原的Holdridge生命地带距平均中心的偏移趋势逐年增大,甘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减弱;甘南草原潜在蒸散率以0.02/10 a~0.03/10 a趋势上升,其中以玛曲上升最明显,达0.03/10 a;20世纪90年代后,甘南草原呈明显的暖干化趋势,其中以位于南部的碌曲、玛曲变化最为明显,碌曲已由极湿润区转变为湿润区;玛曲有从极湿润区向湿润区过渡的趋势。影响甘南草原潜在蒸散率上升的主要气候因子是温度,其次为降水和空气湿度,温度上升是甘南草原暖干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0.
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的1961~2016年华北雨季监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大气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华北雨季开始早晚的气候特征,然后利用合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大气环流系统和关键区域海表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56 a来华北雨季开始最早在7月6日,最晚在8月10日,1961~2016年华北雨季开始平均日期是7月18日。华北雨季开始时间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但雨季发生早晚的长期变化趋势不太明显。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东亚夏季风等环流系统的活动关系密切,当对流层高层副热带西风急流建立偏早偏强,中层西太平洋副高第二次北跳偏早,低层东亚夏季风北进提前时,华北雨季开始偏早,反之华北雨季开始偏晚。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春、夏季热带印度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关系显著且稳定,当Ni?o3.4指数和热带印度洋全区海表温度一致模态(IOBW)为正值时,贝加尔湖大陆高压偏强,副高偏强偏南,东亚夏季风偏弱,导致华北雨季开始偏晚;当海表温度指数为负值时,则华北雨季开始偏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