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42篇
  免费   1703篇
  国内免费   1931篇
测绘学   679篇
大气科学   302篇
地球物理   1360篇
地质学   5843篇
海洋学   518篇
天文学   103篇
综合类   434篇
自然地理   337篇
  2024年   102篇
  2023年   340篇
  2022年   451篇
  2021年   490篇
  2020年   297篇
  2019年   376篇
  2018年   284篇
  2017年   299篇
  2016年   284篇
  2015年   310篇
  2014年   423篇
  2013年   354篇
  2012年   437篇
  2011年   359篇
  2010年   329篇
  2009年   305篇
  2008年   314篇
  2007年   328篇
  2006年   289篇
  2005年   247篇
  2004年   259篇
  2003年   242篇
  2002年   194篇
  2001年   226篇
  2000年   214篇
  1999年   201篇
  1998年   198篇
  1997年   196篇
  1996年   200篇
  1995年   158篇
  1994年   127篇
  1993年   136篇
  1992年   125篇
  1991年   109篇
  1990年   116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大同地区早中生代煌斑岩—碳酸岩岩墙群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大同地区密集分布的岩墙群由基性-超基性煌斑岩和碳酸岩组成,侵入石炭-二叠纪煤层中。与地层的接触关系和Rb-Sr,K-Ar同位素年代学数据表明墙群的侵位于晚三叠世。Sr,Nd同位素比值显示,碳酸岩和煌斑岩都来源于壳幔混合型岩浆源区。稳定元素比值和相容,不相容元素同等富集则表明是碳酸岩和硅酸盐混合的原始母岩浆液态不混熔的产物。 岩墙群形成的地质条件和构造背景表明,它们是在伸展构造背景下,受到不同级别的构造控制,大同岩墙群的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华北早中生代岩石圈演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2.
秦岭北界岩石圈组成及结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位于北秦岭及华北块体交界处的明港地区发育有中基性火山角砾岩岩体群, 侵位时代为178.31± 3.77 Ma, 火山岩为亚碱性系列安山玄武岩, 火山角砾岩中含有丰富的下地壳和地幔的深源捕虏体, 是揭示秦岭造山带边界岩石圈组成和结构的理想地点. 对捕虏体岩套研究的结果表明, 其中的镁铁质麻粒岩、榴辉岩、变辉长岩在微量元素及Pb同位素特征等方面与南秦岭块体的相似, 代表了南秦岭俯冲至华北克拉通的下地壳下部的组成; 滑石化的橄榄岩为上覆的华北块体的地幔楔物质, 遭受了下覆南秦岭地壳释放的酸性熔/流体的交代. 该区的深部模型为晚古生代以后, 南秦岭岩石圈向北拆离俯冲, 它的上部垫置于北秦岭之下; 下部继续向北俯冲于华北块体之下. 中生代早期北秦岭向北仰冲, 华北块体呈鳄鱼状向南楔入到秦岭造山带.  相似文献   
143.
湘东北钠质煌斑岩地幔源区特征及成岩构造环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湘东北中生代陆内拉张带中发现了一组特殊的钠质煌斑岩. 在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 Nd同位素等与常见钾质煌斑岩具有明显差异. 岩石以富Na2O高TiO2和Nb, Ta, Nd, LREE弱富集及不出现负铕异常为特征. 微量元素和Sr, Nd同位素组成具有洋岛玄武岩(OIB) 地幔源区性质, 87Sr/86Sr初始比值平均为0.705332, 143Nd/144Nd初始比值平均为0.512650, ε Nd(t)为+3.5~+3.9, 构成特殊的钠质煌斑岩地幔源区, 其形成主要是来自软流圈含挥发分的流体/熔体交代岩石圈底部原始地幔. 测得钠质煌斑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36.61 Ma, 代表湘东北燕山晚期由挤压到拉张的构造转换时期. 钠质煌斑岩形成于大陆内部软流圈地幔上涌的地幔热点式构造环境. 软流圈地幔上涌是导致钠质煌斑岩形成和制约湘东北燕山晚期陆内拉张的主要地球动力学因素.  相似文献   
144.
黄骅坳陷含油储层包裹体中幔源氦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试了黄骅坳陷孔西潜山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含油储层包裹体氦同位素值, 并通过与鄂尔多斯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包裹体氦同位素对比, 探讨了氦的来源和地质意义. 研究表明, 孔西潜山带孔古3井和孔古7井储层包裹体均不同程度地具有幔源氦的介入, 其中, 孔古7井储层包裹体3He/4He和R/Ra平均值分别高达2.54×10-6(3)和1.82(3), 幔源氦份额平均高达23.0%(3); 孔西潜山带幔源氦侵入时期应为晚三叠世或早第三纪. 孔西潜山带幔源氦的发现表明, 该区存在深部壳幔相互作用和深大断裂活动, 大地热流值较高, 具有幔源无机成因气成藏的可能性. 含油储层幔源氦的发现为研究幔源物质活动及其相关地质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5.
川西藏东地区的地壳P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位于川西藏东地区的巴塘(竹巴龙)至四川资中深地震测深剖面,跨越松潘甘孜褶皱系,龙门山构造带和扬子准地台。本文根据沿测线爆破的记录截面图中各震相走时资料,结合相关的振幅信息,确定剖面二维P波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分析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的地壳上地幔结构的主要差异,并讨论测线上主要断裂带的深部特征,扬子地台与青藏高原的深部构造关系以及强烈地震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46.
介绍了中国及邻区地震目录数据库的开发状况,从历史强震、近代强震及强震震源深度等几个方面,结合我国及邻区板块构造以及应力状态、壳幔结构的东西部差异对我国强震的空间格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公元1900年以前我国华北地区的强震呈现出大梯形格局,而公元1900年之后我国强震则以西部的巨大扇形为主要特征,其中震源深度最深的区域分别位于大扇形的2个顶点处,即兴都库什-帕米尔以及缅印交界地区.就我国强震所特有的空间分布格局对我国强震的线性以及区域性迁移模式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其中线性迁移模式又可细分为前进跳跃式和钟摆式.对文中涉及的强震迁移机制分别利用断层破裂、弹簧-滑块、壳幔的结构性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等模型进行了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7.
兰州地区冬季非尘暴降尘通量初步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黄土高原上冬季非尘暴条件下的大气粉尘,主要由来自黄土物源区的远源粉尘和黄土高原本身的近源粉尘共同组成。它们各自的贡献如何,以往的研究均未做过明确的讨论。由于前者的浓度及其相应的降尘通量在较小空间内的分布是比较均匀的,而后者则往往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可以通过对某个小区域内不同地点降尘通量的比较和分析来推断其贡献的大小。若各点的通量均很接近,则当地的大气粉尘应以远源输入为主,而来源于本地的近源粉尘贡献很小,或者近源的大气粉尘在空间上的分布也是很均匀的;若各点的通量相差悬殊,则表明本地来源的粉尘对总降尘通量具有显著的影响,并且,由各观测点中的最小降尘通量还可以近似了解远源.  相似文献   
148.
东南沿海地区古近纪大陆岩石圈地幔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南沿海地区新生代玄武岩中的橄榄岩包体来自岩石圈地幔 ,上地幔橄榄岩包体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都记录了地幔演化的历史。普宁橄榄岩包体斜方辉石含量与太古宙克拉通地幔类似 ,但在矿物学、REE、痕量元素和Sr Nd同位素上又与太古宙岩石圈地幔不同。橄榄岩包体的岩相学、矿物学、REE、痕量元素特征都提供了含H2 O富Si流体交代橄榄岩的证据 ,这种流体可能主要是洋壳物质局部熔融而成。流体交代使橄榄岩富Si,同时富Sr、Pb和强不相容元素等大洋岩石圈物质。这表明普宁大陆岩石圈地幔既保留太古宙岩石圈地幔的特征 ,又具有大洋俯冲地幔的特征 ,它是古老岩石圈地幔向大洋岩石圈地幔转换的一部分 ,这种转换可能是大洋岩石圈与大陆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9.
苏鲁褶皱带形成于元古宙 (2 2 33~ 185 5Ma)典型优地槽构造环境 ,主要由石榴橄榄岩、石榴辉石岩、榴辉岩等侵入岩 (柯石英深度相地幔岩浆房中形成 )和它们的火山沉积建造围岩一起经褶皱、变质而形成。变质作用经历了先蓝片岩相 (前花岗岩 )后片麻岩混合岩相过程。由于变质作用的不规律性 ,苏鲁褶皱带可分为 2个构造带 :(1)东部构造带 (蓝片岩 )和 (2 )西部构造带 (片麻岩混合岩 )。根据A·都城秋穗所识别的变质带系统 ,可将其作为一个双变质带。东部构造带以出现许多块状、条带状榴辉岩辉石岩橄榄岩组合的残余岩块为特征 ,其中还残留着高压的矿物 (石榴石、绿辉石、柯石英 ) ,而且有被混合岩和各种交代岩替代的显著标志。在中生代 ,苏鲁元古褶皱带受造山作用的影响活化 ,导致许多花岗岩体的侵入 ,使交代岩广泛发育。  相似文献   
150.
在分析了成矿预测的特点并在对澜沧江南段铜多金属的成矿规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MORPAS系统抽取构置了来自地质异常场、成矿异常场和矿化异常场等多源信息的16个预测变量;把研究区划分为2.5 km×2.5 km大小的1334个统计单元,利用证据权重法的数学模型对研究区铜多金属矿产进行预测;圈定了3级成矿远景区;研究表明证据权法用于成矿预测方法简单,结果可靠性较高;利用MORPAS系统进行成矿预测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精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