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8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261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271篇
海洋学   33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7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71.
火体虫科(Pyrosomatidae),隶属于脊索动物门、尾索动物亚门、海樽纲、磷海樽目,全球海域已报道8种。本文描述了采自南海火体虫科一新记录种短轮火体虫(Pyrosomella verticillata)群体和单体的形态特征,分析了其群体长度、宽度与轮数的关系,并比较了该种与已在南海发现的大西洋火体虫(Pyrosoma atlanticum)的形态差异。研究标本保存在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672.
对分布于中国近海的蛾螺科Buccinidae、鱼篮螺属Nassaria种类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学研究,确定了其分类地位,共鉴定出该属12种,分别为:尖鱼篮螺Nassaria acuminata(Reeve,1844),尖旋鱼篮螺N.acutispirata(Sowerby,1913),多刺鱼篮螺N.cirsiumoides Fraussen,2004,带扣鱼篮螺N.fibulaFraussenStahlschmidt,2008,光滑鱼篮螺N.laevior Smith,1899,美好鱼篮螺N.magnifica(Lischke,1871),坚硬鱼篮螺N.solida(KurodaHabe in Habe,1961),棘刺鱼篮螺N.spinigera(HayashiHabe,1965),缝合鱼篮螺N.suturalis(Adams,1855),脉管鱼篮螺Nassaria varicosa ZhangZhang,2014以及两个鱼篮螺未定种Nassaria sp.。文中对物种的主要鉴别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根据最新分类系统对相关种名进行了修订。  相似文献   
673.
滑坡堆积体特征及其成因机理是进一步研究滑坡防治及开发利用的基础与前提。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黄河上游群科—尖扎盆地内的康杨滑坡属于典型的巨型古滑坡,其堆积体特征及形成机制在该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结合工程地质钻孔资料,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粒度分析等方法对康杨滑坡形态特征、形成年代、滑坡体粒度特征及其成因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认识如下:(1)康杨滑坡为晚更新世晚期发生的泥岩滑坡,体积约为12.59×108?m3,为一典型巨型古滑坡,后壁高耸直立;(2)滑坡前缘曾滑移至黄河北岸,堆积体可能堵塞黄河,后被黄河从中部侵蚀切穿,目前在黄河北岸仍存留有古滑坡堆积体;(3)高原抬升和黄河下蚀等作用可能是滑坡发生的背景条件,降水入渗形成软弱滑带和黄河侧蚀作用可能是触发康杨滑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74.
重庆市巫山县玉米洞遗址出土有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是华南中-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晚更新世中-晚期的鼠科动物较为丰富,在层位上对应于MIS 4和MIS 2时期。形态学观察显示玉米洞的鼠科化石分别属于5属10种:笔尾树鼠(未定种)Chiropodomys sp.、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大耳姬鼠A.latronum、小林姬鼠A.sylvaticus、郑氏攀鼠Vernaya zhengi、巨攀鼠V.giganta、爱氏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安氏白腹鼠N.andersoni和高原白腹鼠N.excelsior。这一组合既显示了浓厚的华南色彩,也有明显的自身特色,即Chiropodomys sp.的出现和N.excelsior占据优势地位。鼠科化石的生境分析表指示了晚更新世中-晚期玉米洞遗址与现代类似但更为湿冷的森林或森林灌丛环境。玉米洞遗址鼠科化石的研究丰富了中国中-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小哺乳动物化石的记录。  相似文献   
675.
WFSD-4孔深部流体分析和多组分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力君  劳昌玲  范凡  王健  王广 《地球学报》2015,36(4):434-440
采用场内钻探流体实时分析和场外钻探泥浆分析的方法,获得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4号钻孔(WFSD-4)中深部井段流体多组分分析结果。研究钻孔深部井段的流体剖面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来自地下深部流体在钻探过程中会保存在钻探循环泥浆中,随钻流体实时分析可记录明显的组分变化信号。钻孔岩心的岩性变化易引起钻探泥浆气体的变化,特别是钻探泥浆气体中的多组分变化,在钻孔岩性裂隙较为丰富的井段,是钻探泥浆气体组分变化强度较大区间。通过比较钻探泥浆的多组分和岩心岩性的弱相关性,可以推测钻探流体与余震相关性较强的区域和周期,更可能获得钻探流体与余震的相关程度。  相似文献   
676.
陈万青 《海洋世界》2009,(10):52-53
石首鱼是鲈行目,石首鱼科鱼类的统称。石首鱼体稍长,侧扁,口大。头骨具粘液腔,体被栉鳞。耳石很大,因而得名“石首”。鳔发达,多数石首鱼可通过鳔上肌肉的活动发出声音,鲽起到共鸣室的作用。石首鱼是底栖、肉食性鱼类,主要以软体动物为食。  相似文献   
677.
对分别采自辽东湾、莱州湾、海州湾和舟山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4个野生群体的线粒体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别得到长度为524 bp和658 bp的片段.2段序列的碱基组成均显示较高的A+T比例(16S rRNA基因70.8%,COⅠ基因63%),这与果蝇、虾类、蟹类等无脊椎动物的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研究结果相似.通过对三疣梭子蟹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遗传特征的研究,发现种内变异较低,在16个样本中,16S rRNA基因序列中共检测到1个变异位点,2种单倍型;COⅠ基因序列中共检测到4个变异位点,5种单倍型.另外,以中华绒螯蟹为外群探讨了梭子蟹科(Portunidea)几个属种的系统进化关系.用MEGA4.0软件中的NJ法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基于16S rRNA和COⅠ2种片段的聚类结果均显示梭子蟹属(Portunus)与美青蟹属(Callinectes)亲缘关系最近,先聚在一起,然后再与蟳属(Charybdis)聚在一起,最后才与外群中华绒螯蟹聚在一起,这一结果与传统分类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78.
对采自不同群体的5个中国明对虾个体的核糖体R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1(ITS1)序列特点进行分析,并利用Gene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对虾科(Penaeidae)ITS1同源序列对对虾科虾类进行系统分析,探讨ITS1序列在对虾科系统及演化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中国明对虾ITS1序列在个体间和个体内都表现出长度多态性,序列长度范围为637~652 bp,这种长度多态性主要是由于微卫星DNA简单重复序列的重复次数不同所造成.在中国明对虾ITS1序列中发现8个微卫星位点,根据目前已知的12种对虾的ITS1序列,发现某些微卫星位点只存于1种对虾中,如(CAGC)_(2-4)只存在于中国明对虾中,(CGGA)_(4-9)只存在于斑节对虾中,(GCGA)_4只存在于短沟对虾中.利用ITS1序列对12种对虾进行的系统分析表明,12种对虾分为4个类群,同种的不同个体,同属的不同种各自聚支,与形态分类比较吻合.对虾科属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313~0.977,平均值为0.633,远高于用线粒体基因片段得出的属间的遗传距离,支持将原对虾属的6个亚属提升为属的观点.  相似文献   
679.
黄渤海区蛾螺的齿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莹  张素萍  常亚青 《海洋科学》2009,33(10):54-58
采用电子显微镜对黄渤海区野外调查采集的蛾螺科Buccinidae 6个种,分别是香螺Neptunea arthriti-ca cumingii、略胀管蛾螺 Siphonalia subdilatata、皮氏蛾螺 Volutharpa ampullaceal、水泡蛾螺Buccinumpemphigum、黄海蛾螺 Buccinium yokomaruae、褶纺锤螺 Plicifusus sp.的齿舌进行了解剖,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6个种的齿式均为1·1·1.以往曾有报道蛾螺科的齿舌"中央齿具有3~7个齿尖",而本研究发现了蛾螺科的褶纺锤螺,其中央齿齿尖数目有8枚.同时发现,黄渤海区蛾螺的侧齿数目有的是不对称的.本研究可为蛾螺科的分类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80.
2008年12月15日,中国古生物学者与航空专冢披露了一种非常有趣的翼龙飞行方式。这种名为夜翼龙(Nyctosaurus)利用高耸于头上的脊冠,充当帆的功用,具有高超的飞行能力。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青年学者邢立达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吴江浩副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在近期出版的《地质学报》英文版2009年第1期上撰文介绍了这个研究成果。翼龙是恐龙的近亲,是最早飞向蓝天的脊椎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