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110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327篇
海洋学   96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王立亭 《贵州地质》2009,26(2):160-160,F0003
在贵州省关岭自治县新铺乡沙星村附近发现的半甲齿龟(Odontochelys semitestacea Li et al.2008),产于该地上三叠统法郎组瓦窑段中,是目前已知最古老、最原始的龟类化石。它的发现对探索龟类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研究成果已在2008年11月2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发表,并被中国地质学会评为“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十大新进展”之一。作者有幸参与该项目工作,这里就半甲齿龟的古老性、原始性及其发现意义作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462.
许立权  鞠文信  刘翠  贺宏云  李满英 《地质通报》2012,31(09):1410-1419
对分布在内蒙古二连浩特北部阿仁绍布地区的晚石炭世花岗岩类,依据Sr、Yb含量,划分为低Sr高Yb型、极低Sr高Yb型和低Sr低Yb型花岗岩3种类型。低Sr高Yb型花岗岩类相对低Si、富Al,Na2O>K2O,稀土元素分馏中等,有或无负Eu异常,Sr含量低,平均为183×10-6,Ba含量较高,平均585×10-6,Y 含量高,平均30.06×10-6,Rb/Sr比值较低,平均0.97;极低Sr高Yb型花岗岩富Si、REE,低Al、Sr、Ba,高的Rb/Sr比值(平均为7.47),具明显的负Eu异常等;低Sr低Yb型花岗岩富Si,贫Al、Ca、Mg,重稀土元素(Y、Yb)含量低,Y含量在(7.26~10.6)×10-6之间,平均9.76×10-6,Yb含量在(1.04~1.89)×10-6之间,平均1.44×10-6,δEu=0.64~0.94,具弱负Eu异常,微量元素Ba含量高,Rb/Sr比值低。3种类型的花岗岩类过铝指数(A/CNK)多小于1.0,说明它们均源自变质火成岩的部分熔融。由于源区的深度不同(pT条件不同)和残留的主要矿物相不同,它们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存在差异。极低Sr高Yb型花岗岩形成深度最浅(中上地壳),熔融残留相以斜长石为主;低Sr高Yb型花岗岩类形成于中下地壳,熔融残留相为斜长石和辉石;低Sr低Yb型花岗岩形成深度最深,推测可能形成于加厚下地壳(>40km)底部,熔融残留相为石榴子石、斜长石和角闪石。  相似文献   
463.
镀覆技术对硬质合金复合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镀覆金刚石增强型硬质合金复合齿和普通金刚石增强型硬质合金复合齿的磨耗比、抗冲击韧性,说明添加真空蒸镀W的金刚石的复合齿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能和耐磨性。研究表明,真空蒸镀W的金刚石相对于未镀和化学镀的金刚石,具有较强抵抗热损伤和胎体侵蚀的能力,而化学镀覆Ni-W-B和Ni-W-P则会加剧胎体金属对金刚石的侵蚀和热损伤,金刚石的强度大大降低,复合齿的磨耗比远小于真空蒸镀W复合齿。金刚石真空蒸镀W镀覆技术的应用必然大大地提高复合齿的性能。  相似文献   
464.
长江源地区中侏罗世巴通期层序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源地区在侏罗纪巴通斯发育一套稳定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沉积(布曲组),其沉积环境经历了开阔海台地、右.台前缓坡、陆棚、近宾、陆棚、台前缓坡至开阔海台地等变化,于布曲组内部识别出三个Ⅱ型层序界面和四个不完整三级层序,在此基础上提出布曲组的顶底界面(岩性界面)可能不是一个等时面,而是穿时的,巴通期的相对海平面经历了下降、慢升快降、慢升慢降及慢降等变化。  相似文献   
465.
碳纤维布加固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碳纤维布是纤维增强塑料的一种,作为新型加固材料,克服了传统加固方法的诸多不足,可用于各种结构加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66.
利用基于客观分析方法重构的Argo网格资料(未同化其他观测资料),分析探讨了2004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太平洋海域(60°S-60°N、120°E-80°W)盐度气候态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分别位于南、北亚热带海域的两个高盐(北部约为35.2,南部为36.4左右)中心,呈马鞍形的双峰分布,对称中心不在赤道,而是偏北12个纬度;在南、北纬40°附近海域,盐度等值线十分密集,形成“极锋”;在新西兰东南海域存在低盐水由南向北的入侵现象,且由表层至1000 m深层终年存在。盐度在亚极地海域每年大致呈一高一低的周期性变化,亚北极海域更明显,最高盐度值出现在每年的4月份,最低盐度值则出现在每年的9月份,高低盐度差在0.30~0.45之间。表层以下,盐度的周期性变化远不如表层明显,至500 m中层,整个太平洋海域的盐度最大变幅不超过0.10。赤道海域的表层盐度在2007年和2010年分别有明显的异常减小,最大振幅约为0.8,年际变化周期约为3年;北副热带和亚北极海域的表层,盐度表现出3-6个月的年际振荡,振幅约为0.2;中层盐度几乎没有明显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467.
基于2006至2007年“908”项目执行期间春夏秋冬共四个航次的CTD温盐数据,针对四个季节底层大面及大连一成山头断面温度和盐度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北黄海冷水团的季节变化,初步探讨了其消长过程,并与历史资料相比较,发现了关于北黄海冷水团的新问题。研究表明:夏季,北黄海冷水团温度和盐度与历史资料相比,低温中心位置存在东偏,但低温中心温度和盐度变化不大。春季,32.8psu高盐水舌主轴位置较冬季偏西约75km,123.5°E以东的原冬季盐度高值区的范围向北延伸的势力大减,退化为较弱的小高盐水舌冬。冬季,北黄海冷水团已经消失,黄海暖流呈舌状向北延伸。秋季,减弱的北黄海冷水团存在两个中心温度约9℃的低温中心。  相似文献   
468.
用碳纤维布改善钢筋混凝土极短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进行了5根钢筋混凝土极短柱(λ=1.0)在周期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了使用碳纤维布横向包裹钢筋混凝土极短柱以提高其延性这种加固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研究了碳纤维布横向包裹钢筋混凝土极短柱的受力特性,分析了碳纤维布抗拉强度对试件抗震性能的影响,并对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极短柱使其延性提高的机理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横向包裹碳纤维布可显著提高钢筋混凝土极短柱的变形性能。  相似文献   
469.
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多齿蛇鲻的资源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年南沙西南陆架区春秋两次调查的最新资料,结合1990~1993年的调查资料,分析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多齿蛇鳎的资源变动状况。结果表明,其渔获率、资源密度、资源量从1990-1993年的25.01kg/h、277.69kg/km^2、24031.19t变为2003年的7.13kg/h、93.14kg/km^2、6226.05t,渔获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动,都是春季高于秋季,其密集分布水深,1990-1993年,春季为111~120m,秋季为101~110m,2003年,春季为131~140m,秋季为111~120m。渔获群体组成无论渔获体长范围和体长优势范围,都是1990~1993年比2003年大,目前渔获中Ⅰ龄鱼占多数,其现存资源量仅为原始资源量的25.21%,表明该鱼种资源已严重衰退。文中一并讨论合理利用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470.
Based on the wave breaking model by Li and Wang (1999), this work is to apply Dally‘ s analytical solution to the wave-height decay instead of the empirical and semi-empirical hypotheses of wave-height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wave breaking zone. This enhances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model. Computational results of shoaling, location of wave breaking, wave-height decay after wave breaking, set-down and set-up for incident regular waves are shown to have good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and field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