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85篇 |
免费 | 608篇 |
国内免费 | 104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80篇 |
大气科学 | 458篇 |
地球物理 | 376篇 |
地质学 | 2307篇 |
海洋学 | 434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279篇 |
自然地理 | 100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9篇 |
2023年 | 151篇 |
2022年 | 179篇 |
2021年 | 234篇 |
2020年 | 148篇 |
2019年 | 233篇 |
2018年 | 166篇 |
2017年 | 210篇 |
2016年 | 208篇 |
2015年 | 233篇 |
2014年 | 317篇 |
2013年 | 254篇 |
2012年 | 328篇 |
2011年 | 279篇 |
2010年 | 293篇 |
2009年 | 267篇 |
2008年 | 329篇 |
2007年 | 237篇 |
2006年 | 241篇 |
2005年 | 231篇 |
2004年 | 190篇 |
2003年 | 161篇 |
2002年 | 122篇 |
2001年 | 153篇 |
2000年 | 86篇 |
1999年 | 96篇 |
1998年 | 90篇 |
1997年 | 72篇 |
1996年 | 59篇 |
1995年 | 67篇 |
1994年 | 51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31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34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5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972.
将非等间距数列转化为等间距数列,并建立无偏GM(1,1)模型.通过对非等间距数列的处理,得到适合GM(1,1)建模的等时距数列,并在GM(1,1)模型的基础上,给出非等间距无偏GM(1,1)建模的具体步骤.从理论上证明无偏GM(1,1)能消除GM(1,1)模型的固有偏差,拓宽GM(1,1)的使用范围.最后将模型应用于实际建筑沉降预测中,研究结果表明非等间距无偏(1,1)模型精度高、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973.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一个拥有高度非线性映射能力的计算模型,有较强的动态处理能力。在对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MATLAB建立BP神经网络的建筑物沉降预测模型,指导建筑物的沉降预警工作。通过将建筑物沉降的实测数据和模型的预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间的误差相对较小,预测模型能很好地反映建筑物沉降的发展趋势,对于建筑物沉降预警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研究结果也证明了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稳定性,可以在类似工程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974.
机场跑道是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期工程中最重要的工程项目之一。通过工程勘察获得的原始数据,用规范提出的方法以及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跑道的承载力和沉降量,特别分析了古河道对跑道沉降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5.
高层建筑夯扩短桩桩筏基础沉降计算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高层建筑夯扩短桩桩筏基础的受力机理,建立了一套计算该基础沉降的模型,并利用3个工程实例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76.
利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的过去1500年气候模拟试验结果, 分析了中世纪暖期和现代暖期中国区域温度和降水变化特征的异同, 并对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 中国的温度变化在中世纪暖期和现代暖期有着显著的区域差异, 且年代际变化特征亦不尽相同。现代暖期的温度存在一个明显的年代际突变, 这一突变是由温室气体含量的变化引起的, 且现代暖期温度变化的空间格局受人为因子影响较大。中世纪暖期温度变化的空间格局主要受太阳辐射变化的影响, 其次是土地利用/覆盖和火山活动。中国的降水变化在两个增暖期其时空格局较类似, 其主要模态均体现为西部与东部反相, 华南与华北反相。影响降水变化空间格局的因子较复杂, 各外强迫因子的作用互补。 相似文献
977.
本论文简述了成都路排水泵地表微沉降沉井的施工工艺、原理、监测的原则、内容和主要结果。信息处理和反馈所用到的流变有限元的基本公式及其在指导沉井下沉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周围建筑物的保护效果。最后提出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978.
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分解的差分灰色神经网络-AR模型。该方法利用小波分解,将监测数据中稳定性较好的低频序列利用差分灰色神经网络进行预测,消除了由于灰色预测残差不平稳而导致的预测误差;对呈现平稳序列的高频数据采用自相关强的AR时间序列模型进行预测,并对上述结果进行小波重构得到最终的预测结果。结合某地铁隧道的实测沉降数据,与灰色模型GM(1,1)、差分灰色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小波分解的差分灰色神经网络-AR模型精度更高,能够对隧道沉降监测作出更加准确的模拟和预报。 相似文献
979.
具有内支撑结构的围护系统在基坑边角处具有更大的系统刚度,使得基坑边角附近处土体的位移小于距离边角较远处土体的位移,即基坑的变形问题表现出空间特性。为了更好地研究L/He(L为沿基坑纵向方向上的距离;He为开挖深度)、开挖深度等因素对空间效应的影响,量测了两个狭长形地铁车站深基坑不同位置处土体的侧向位移、土体沉降等。通过对现场监测资料的分析发现,边角效应能够减小侧向位移的平面应变比,灌注桩围护结构、SMW工法桩围护结构和地下连续墙在边角附近处的平面应变比(PSR)分别为0.50、0.61和0.72。当平面应变比(PSR)接近于1.00时,对应的L/He值分别为2.50、6.00和4.00。随着L/He值的增大,土体的纵向最大沉降呈先增大后保持稳定的趋势。随开挖深度的增加,边角效应的影响范围呈增大的趋势。在基坑纵向沉降的空间效应中,灌注桩围护结构、SMW工法桩围护结构的土体最大沉降值达到稳定时对应的L/He值分别为2.50和5.20。土体沉降和侧向位移的空间效应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80.
黄河三角洲地区浅层沉积序列及构造沉降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和莱洲湾南岸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海陆相沉积的频繁交替,本文通过古地磁和14C测年资料对不同钻孔的晚更新世地层进行了精确的年代对比,揭示了不同时期的沉积序列。并通过27口钻井的联合对比剖面,揭示出本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表现为二凹夹一隆的构造特征,对黄河三角洲发育位置和沉降特征有强烈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