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44篇 |
免费 | 345篇 |
国内免费 | 73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2篇 |
大气科学 | 12篇 |
地球物理 | 165篇 |
地质学 | 2293篇 |
海洋学 | 149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291篇 |
自然地理 | 1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58篇 |
2020年 | 42篇 |
2019年 | 58篇 |
2018年 | 41篇 |
2017年 | 38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71篇 |
2014年 | 130篇 |
2013年 | 101篇 |
2012年 | 129篇 |
2011年 | 110篇 |
2010年 | 117篇 |
2009年 | 144篇 |
2008年 | 131篇 |
2007年 | 110篇 |
2006年 | 102篇 |
2005年 | 110篇 |
2004年 | 104篇 |
2003年 | 100篇 |
2002年 | 119篇 |
2001年 | 107篇 |
2000年 | 107篇 |
1999年 | 84篇 |
1998年 | 94篇 |
1997年 | 70篇 |
1996年 | 82篇 |
1995年 | 64篇 |
1994年 | 75篇 |
1993年 | 54篇 |
1992年 | 58篇 |
1991年 | 88篇 |
1990年 | 67篇 |
1989年 | 55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4篇 |
1951年 | 6篇 |
1950年 | 11篇 |
1949年 | 9篇 |
1948年 | 18篇 |
1947年 | 6篇 |
1946年 | 10篇 |
1945年 | 13篇 |
1944年 | 21篇 |
1943年 | 12篇 |
1942年 | 14篇 |
1941年 | 17篇 |
1940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32.
黄土高原秦安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蜗牛化石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对秦安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蜗牛化石的初步调查研究表明, 在距今22~6.2 Ma期间长达近16 Ma的黄土-古土壤沉积发育过程中, 无论黄土还是古土壤地层中都保存有较丰富的蜗牛化石种类, 目前发现的15种蜗牛化石全部是陆生种类, 化石个体保存完整, 为原地埋藏的种群, 未发现水生的种类, 多数为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常见种类, 可划分为冷干和温湿两个生态类群, 冷干类主要见于黄土地层中, 温湿类主要分布于古土壤地层中. 自中新世至第四纪期间, 蜗牛化石Metodontia(间齿螺)类和Cathaica(华蜗牛)类的属种具有明显的演化趋势, 新的种类的出现和演化与这一时期大的气候环境的改变在时代上有较好的一致性, 反映了蜗牛生态种类对全球/区域性环境格局变化的响应.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有着相似的沉积背景. 研究结果为秦安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沉积环境、气候演化等提供了生物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33.
在遥感解译、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高密度电法和电阻率测深法,并结合钻探对川西岷江河谷发育的尕米寺滑坡、俄寨村滑坡、格机寨滑坡等典型大型—巨型古滑坡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勘探分析,有效确定了古滑坡的空间结构和滑带特征,并认为古滑坡的滑动面多具有高低阻相间的不稳定电性层,且滑坡前缘多位于不稳定电性层变薄收敛的地方。其中,俄寨村滑坡高低阻相间的不稳定电性层厚约0~45 m,为滑坡堆积层,古滑动面紧贴基岩面,滑动面平均埋深约30 m,弱风化基岩面埋深约5.6~61 m,强风化层厚约为3~12 m;尕米寺滑坡高低阻相间的不稳定电性层厚约2.5~43 m,为滑坡堆积层,沿剖面古滑动面平均埋深约35 m,在滑坡中部存在一圈闭的低阻异常体,推测为古河道,并与钻探结果相吻合,其埋深约56~96 m,弱风化基岩面埋深13.3~100 m,强风化及岩溶综合层厚一般约为5~20 m。基于古滑坡的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和解译结果,统计分析了川西岷江河谷地区大型—巨型古滑坡空间岩土体的地球物理物性参数,对指导该区滑坡调查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4.
渐新世/中新世分界的地层学事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介绍渐新世/中新世分界面(即古近纪/新近纪分界面)附近的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事件及其新年龄。2004年国际地层年代表确定该分界面位于第58长偏心率周期弱振幅处,古地磁事件C6Cn.2n底面,经天文调谐后的年龄为23.03 Ma。发生在该界面附近的生物地层学事件主要是浮游有孔虫Paragloborotalia kugleri的始现面(22.96 Ma)和钙质超微化石Sphenolithus delphix的末现面(23.11 Ma)。在南海北部东沙群岛附近的大洋钻探ODP1148站,渐新世/中新世界面以崩塌沉积物为特征,有明显沉积间断,标志南海当时有较大范围的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35.
一、绪言燧石即俗称之火石。在世界各处古生代的岩层中分布非常多,在中国如石炭纪二叠纪,泥盆纪,震旦纪等纪内也在在有之,以不同的地层环境表示着相同的宗源。分布既然这样多,自然就大有研究的价值。把自然界习见的事务揭去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37.
38.
总结了巨型钢框架结构三维非线性分析模型的发展现状,介绍了塑性铰模型、简化塑性区模型和有限分割塑性区模型在巨型钢框架结构中的应用,指出了它们的优缺点.为了实现高精度和高计算效率分析模型在巨型钢框架结构非线性分析中应用,讨论了纤维模型和三维壳单元模型,并简单概述了作者将这两种模型应用于巨型钢框架结构三维非线性分析的尝试性工作. 相似文献
39.
40.
古人类的起源及演化是一个极其复杂而远未解决的问题,目前掌握的重要化石材料包括:距今约5600万年的灵长类,约1700万年的人猿超科代表,620万年(?)-440万年的人科动物,以及约350万年(?)-200万年的古人类和人造石器等。中国是世界上古人类及与之演化相关的化石发现最多的国家之一,先后找到已知最早的高级灵长类——约4500万年前的曙猿化石,人猿超科的早期代表——l400万年和800万年前的古猿化石,240万年-200万年前的人造石器,200万年前的能人(?)化石,170万年前的直立人及28万年-20万年前的智人化石等。拟从迄今的化石记录人手勾勒出古人类起源及演化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