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8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孔隙铸模法在碳酸盐岩孔隙结构微观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使用扫描电镜、超长焦距连续变焦视频显微镜以及偏光显微镜等微观实验研究仪器设备,并结合相应样品的压汞资料分析,应用孔隙铸模法研究了川南—黔北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几种代表性碳酸盐岩的孔隙微观结构。孔隙类型主要有残余粒间孔、扩溶粒间孔、粒内溶蚀孔、晶间孔,形状主要有规则近等轴状、三角形或多边形、星点状以及"Y"状等,以片状、弯片状喉道为主。孔隙密集分布的区域呈"斑点"状出现,"斑点"之间缺少喉道连通,彼此呈"孤岛"状出现。不同沉积成岩环境中形成的岩石孔隙结构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2.
川南煤层甲烷解吸动力学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系统研究煤层气(甲烷)解吸动力学的影响因素,选用川南地区的无烟煤,设计了不同压力、温度、粒度和湿度下的煤层气解吸动力学实验。采用高温高压煤层气吸附/解吸测试系统进行实验,并拟合实验结果获得了不同条件下的扩散系数。研究表明:压力和温度越高,甲烷解吸量和解吸速率越大;粒度越大,甲烷解吸量和解吸速率越小;低于平衡水含量时,湿度增大,甲烷解吸量和解吸速率降低;甲烷扩散系数拟合结果揭示,扩散系数随压力增高而减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湿度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93.
利用台站背景噪声方法对自贡的地震监测能力进行计算,结果显示:2018-2019年自贡及邻区共13个地震台站,自贡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L0.8;到2019年底又新增17个地震监测台站,自贡地震监测能力也随之提升到ML0.4,其中自流井、贡井、大安和沿滩4个区的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L0.2,荣县和富顺县局部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更是达到了ML0.1。通过震级与频度关系计算实际监测地震数据的最小完整性震级,发现实际监测能力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可为后续自贡及邻区架设地震监测台站、调整地震监测台站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
四川盆地西南缘的沐川生基坪剖面(PTB)是研究海陆交互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关键。本次研究对研究区P-T界线地层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了研究区的岩石组合特征、沉积环境、风化作用、古气候及物源特征。还原环境的宣威组中叶肢介化石、煤线和水平层理的出现,反映了近缘的滨浅湖相沉积特征;氧化环境的飞仙关组中双向交错层理、透镜状层理和脉状层理、波痕印模和干裂构造等特征的出现,反映了浅海相沉积特征。通过研究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岩相古地理可知,研究区宣威组的浅湖相和飞仙关组的潮间-潮下相沉积环境与前人所得出的海陆交互相和滨浅海相沉积环境基本吻合,反映了海水的持续入侵,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海平面升降事件一致,表现了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之后伴随的海侵。高CIA、CIW和PIA值和A-CN-K和A-C-N图解共同指示了沉积岩物源区经历了强烈的风化作用,并暗示宣威组与飞仙关组沉积时期可能处于温暖潮湿的沉积气候环境。根据研究区宣威组、飞仙关组岩石组合中的玄武岩碎屑特征,并结合稀土元素特征、La/Yb-ΣREE、Co/Th-La/Sc源岩判别关系可推测沐川生基坪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处沉积岩的物质来源主要可能为宣威组底部的峨眉山玄武岩。  相似文献   
95.
基于四川省威远地区密集流动台站从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期间收集到的42个ML3.0—4.5中小地震事件,采用Hypo2000定位法进行精定位,并利用HASH(Hardebeck&Shearer)法反演得到其中31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之后利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方法计算了研究区的应力场参数。结果表明:中小地震主要分布在威远背斜南翼SSE向墨林场断层的两侧,震源深度集中在10 km以内,均为浅源地震;震源机制解类型以逆冲型为主,断层错动类型较为复杂,根据震源机制解结果,推测墨林场断层两侧存在一系列盲冲断层及正断型断层,同时研究区浅层地层中还可能存在其它小的隐伏断层或破裂;区域应力场为逆冲兼走滑型,其最大主应力轴σ1方位为103°,倾角为1°,最小主应力轴σ3方位为192°,倾角为51°,与震源机制解主要类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