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08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279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2篇
  1940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峨眉山玄武岩,峨眉地裂运动与幔热柱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幔热柱和板块构造理论,本文提出了晚古生代扬子板块西缘-构造活动新模式,认为幔热柱活动与扬子板块在二叠纪的顺时针旋转共同造成了峨眉山玄武岩的时空分布特点,该观点也解释了攀西裂谷为何提前“夭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2.
用沉积记录来估计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前的地壳抬升幅度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玄武岩喷发前公里规模的地壳抬升是大火成岩省地幔柱成因的一个重要标志,此类地质证据的缺乏反过来被一些学者用来否定地幔柱学说。本文在厘定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冲积扇沉积记录的基础上,根据茅口组顶部的剥蚀特征,估算峨眉山地幔柱上升造成的地壳抬升幅度大于1000m,这与CampbellandGriffiths的地幔柱理论模型基本吻合,从而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地幔柱形成机制,乃至激烈争议中的地幔柱学说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13.
为加深滇东北乌蒙山地区峨眉地幔柱演化的认识,对该区的峨眉山玄武岩及下伏的栖霞组—茅口组开展了详细地质调查工作,并对峨眉山玄武岩进行了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峨眉地幔柱活动导致的地壳抬升形成了研究区栖霞组—茅口组西薄东厚、峨眉山玄武岩西厚东薄的地质特征,地壳开始隆升的时限为(273.1±3.1)Ma,地壳抬升...  相似文献   
114.
国内外学者对巴颜喀拉三叠纪的沉积物源主体来自扬子板块已达成共识,但对巴颜喀拉地区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研究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成矿机制的探讨。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巴颜喀拉地区中二叠世玄武岩和三叠世碎屑砂岩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金矿成矿物源与峨眉山玄武岩有关,这为深入研究巴颜喀拉地  相似文献   
115.
川西南部周公山及邻区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厚40~500 m,由12个旋回性玄武质火山岩构成。每一旋回底部的火山角砾岩和上部的气孔—杏仁状玄武岩常具有一定的储渗能力,储渗空间以气孔、柱状节理缝、构造裂缝为主,属于低孔、中渗或低孔、高渗型储层;其余层段如无构造作用的叠加,多构成非储集岩类。在该套储层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岩浆的冷凝收缩、构造断裂和大气淡水、地层水溶蚀作用和有机质成熟过程都促进了储渗空间的形成,而热液蚀变作用、四期胶结作用和三期充填作用对储集空间起着明显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16.
西藏高原上各地气压之年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陆式气压之年变化,在平原上夏季最低而冬季最高。但在一千公尺以上之高山上或高空中则反是,夏季最高而冬季最低,其冬夏较差之数,愈高而愈大,此为一般之原则。是盖因冬季地面气温降低,空气收缩,高空或山顶因空气下沈而质量减少,故气压低降。夏季情形,则适得其反,地面气温增高,空气向上升腾,空气柱重心提高,故高空或高山上夏季气压因而增高.  相似文献   
117.
118.
杨登华 《地质论评》1948,13(Z3):341-344
一、花岗岩之分布峨眉山之花岗岩,就现在所知,共有露头三处。一在峨眉山悬崖下鸡婆荡,四棋坪及黄茅岗以西一带。露头宽达二公里’长约五公里(1)。故峨眉山地质补遗之地质图上(2),四棋坪一带花岗岩之出露范围,  相似文献   
119.
应用二维经验模分解(BEMD)法从滇东Pt-Pd含量数据中提取2类Pt-Pd异常,即由二维内蕴模函数3(BIMF3)表征的区域Pt-Pd异常和由二维内蕴模函数2(BIMF2)表征的局部Pt-Pd异常。根据异常产出的地质特征,区域Pt-Pd异常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亚类:其一是位于受SN向小江断裂和NE向寻甸-宣威深大断裂控制的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的异常,其特征是具有明显的浓集中心,异常强度大;其二是分布于研究区中南部的黑色岩系中的异常,异常强度弱。其中前者是滇东Pt-Pd找矿的有利地段。局部Pt-Pd异常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亚类:①分布于玄武岩区,受SN-NE向深大断裂与其次级断裂交会域控制的异常;②分布于不同地质时期黑色岩系中的异常;③哀牢山断裂北侧与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有关的异常。其中,分布于玄武岩区的Pt-Pd局部异常强度高、规模大,是进一步找寻Pt-Pd资源的远景地段。  相似文献   
120.
There is a long-standing controversy of what triggered the extinction at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the most severe mass extinction in the geologic record, including flood basaltic volcanism and/or bolide impact hypothesis. In order to clarify various pieces of evidence for the mass extinction event at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some researchers from some laboratories throughout the world have mad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a group of samples from the Meishan area of China. Some fresh core samples from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in the Meishan area were analyz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is no Ir anomaly, Moreover, the PGEs patterns of those samples show obvious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case encountered in meteorites. So no evidence supports the hypothesis of extraterrestrial impact. In contrast, the PGEs pattern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Siberian and Emeishan basalt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ose PGEs are derived mainly from the basalts, lending a support to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ass extinction at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and flood basaltic volcanism. This study has also confirmed the results for samples from section C prior to the analysis of the samp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