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2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53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80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260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19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79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 毫秒
581.
1975-2011年渭河上游径流演变规律及对气候驱动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孙悦  李栋梁 《冰川冻土》2014,36(2):413-423
为探讨渭河上游径流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选取1975-2011年河流实测径流量进行计算和分析. 结果表明:近40 a来,渭河上游径流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20世纪90年代前处于丰水期,90年代后进入枯水期,进入21世纪有明显增多趋势. 径流年际丰枯变化激烈,枯水年的发生概率高、持续性强,最长的连枯年份达8 a. 径流量集中在汛期,各年代的分配峰型有所不同,在70、80年代为7、9月双峰,之后变为单峰型分布. 流域内气候增暖明显,降水减少,蒸发加剧;90年代为明显的暖干型气候,21世纪初期气候向暖湿型转变的过程对径流的增加十分有利. 径流对气候变化有较强响应,但响应程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通过定量分析气候因子对径流变化的贡献值,发现由于气候增暖导致潜在蒸散量的加剧对径流变化的负贡献达60%以上,绝对值高于降水量的正贡献.  相似文献   
582.
应用沉积物粒度端元分析模型对岷江上游新磨村湖相沉积高分辨率粒度数据序列进行了反演,分离出2个端元。根据端元的频率分布曲线和沉积学分析,并结合岷江上游的地质构造背景,分析了各端元与研究区物源和古地震活动的对应关系。EM1为震间期的湖泊沉积,代表风力近源搬运的极细颗粒组分;EM2为极端灾变(地震等)期间的湖泊沉积,代表风力为主和部分水力近距离搬运的细颗粒组分。对新磨村剖面分离出的EM2百分含量与中值粒径、20~63μm、63~200μm粒径组分、磁化率值及地球化学比值(SiO2/Al2O3、TiO2/Al2O3、CaO/Al2O3、Sr/Al2O3、Rb/Sr,Na2O/Al2O3)进行对比分析,各指标的突变明显受粒度变化控制,指示可能的地震事件,进而识别出26次地震事件。为确定地震事件所代表的地震震级,基于...  相似文献   
583.
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河南唐户遗址(约7.8~7.0ka B.P.)出土的裴李岗文化时期6件石磨盘、2件石磨棒和8件陶炊器残片表面附着残留物进行了分析, 共提取到6类不同形态的淀粉粒, 鉴定结果显示有分别来自小麦族(Triticeae)、粟(Setaria italica)、水稻(Oryza sativa)、栎属(Quercus)、莲属(Nelumbo)以及未知种属的淀粉粒。石磨盘、石磨棒表面附着淀粉粒种类的多样性表明该类工具在当时被用于加工多种需要碾磨或脱壳的植物果实或块根块茎。粟、水稻、小麦族及栎属等淀粉粒的同时发现也表明, 农业种植和采集是唐户先民获取植物性食物资源的主要途径。此外, 根据粟的淀粉粒在实验选取样品表面普遍出现的情况, 同时结合邻近的贾湖遗址植物考古和生产工具研究结果来看, 以粟种植为主, 水稻种植为辅的农业生产活动可能已成为唐户先民经济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584.
黄河上游某电站Ⅰ#滑坡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黄河上游某电站Ⅰ^#滑坡位于坝前约2km的左岸岸坡,滑坡地质条件较复杂且影响滑坡稳定的因素较多,其稳定性直接影响大坝的安全运行。文章根据滑坡工程地质特征及周围地质条件,分析了滑坡的形成机制及今后可能的破坏方式,并根据滑床的特点按不同条件分段给出了滑带的力学参数,对滑坡天然状态、不同蓄水水位以及暴雨、地震、后缘加载、前缘塌岸等各种情况及它们组合情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Ⅰ号滑坡在各种情况下均处于稳定状态,不会对大坝的安全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585.
岷江流域与成都盆地之间是以岷江为联结的剥蚀-沉积体系。根据成都盆地已有的钻孔资料和原始数据,用Sufer软件制作成都盆地晚新生代等厚图,利用等厚线计算了成都盆地残留的沉积通量,并通过成都盆地的地质演化再造恢复了成都盆地潜在的沉积通量,结果表明,成都盆地潜在的沉积通量为1665km3。同时,采用了输沙量、宇宙核素、数字高程模型、河流下切速率和裂变径迹等方法分别计算了岷江上游流域的剥蚀速率、剥蚀厚度和剥蚀量,结果表明,岷江流域的剥蚀速率应介于0.26~0.5mm/a之间,剥蚀厚度介于0.94~1.44km之间,剥蚀量介于21213.50~32636.16km3之间。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成都盆地沉积通量与岷江流域的剥蚀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岷江上游流域与成都盆地之间的剥蚀—沉积体系中,成都盆地沉积通量与岷江流域的剥蚀量之间的比率介于5.11%~7.85%之间,成都盆地沉积通量与岷江流域剥蚀量不相匹配,成都盆地属于半封闭盆地,因此,不能利用成都盆地晚新生代以来沉积物充填体积恢复岷江上游流域的剥蚀速率、剥蚀厚度和剥蚀量。  相似文献   
586.
黄河上游径流长期变化及趋势预测模型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分析了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流域年径流序列的长期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将时间序列分析与随机离散过程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一个用于黄河上游径流变化趋势超长期预测的时间序列—Markov链辐合模型.应用表明,该模型兼具时间序列模型与Markov链模型的优点,既能预调总体趋势,又适合于波动性较大的随机序列变化.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径流目前正处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的第5个枯水段的底部,未来10a内,黄河上游年径流量的变化将呈现一个震荡递增的趋势,但这期间的平均径流量仍将低于多年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587.
基于我国河西内陆河流域有关水文、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对1960年代以来河西走廊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水系上游山区降水变化特征、趋势及区域时空变化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全球变暖的影响,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上游的降水量年代际、年际及季节性的变化总体上呈增加的态势,但不同区域降水增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1960年代,位于祁连山东部的石羊河水系上游山区、中部的黑河水系上游山区及西部的疏勒河水系上游山区普遍少雨;1970年代,石羊河山区降水偏多并持续至今,黑河、疏勒河水系上游山区则降水偏少;1980年代,三大水系上游山区均多雨;1990年代的黑河、疏勒河山区和2000年代的三大水系上游山区均多雨;2010年以来,黑河山区降水偏少,石羊河与疏勒河山区降水均偏多.相对而言,位于祁连山西部山区的疏勒河水系上游年降水量与夏季降水量的增长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588.
本文从地貌、第四纪地层和新构造运动特点的角度,着重讨论了金沙江奔子栏-金江街段河谷的发育历史。通过近两年的野外调查,认为金沙江上游开始于中更新世早期,至中更新世中、晚期已完全贯通。九河-剑川-下关谷地并非金沙江的古河道,而奔子栏-尼西-中旬-小中甸-大具-丽江-鹤庆-金江街才可能是早更新世“古金沙江”的古谷地,但“古金沙江”由串珠状盆地组成。  相似文献   
589.
以汉江上游谷地郧县辽瓦店典型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 对其粒度、磁化率、烧失量、吸湿水、Rb/Sr比值等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粘粒含量、细粉砂含量、粘粒/粗粉砂比值、磁化率、烧失量、吸湿水含量和Rb/Sr比值在古土壤S0为剖面最高值, 在黄土层(L0、Lt和L1)均较低, 而细砂粒和粗砂粒含量在古土壤S0为剖面最低, 在黄土层(L0、Lt和L1)均较高。 表明古土壤S0形成时期, 气候温暖湿润, 降水量充沛, 生物活动强烈, 成壤作用较强; 黄土堆积时期, 气候寒冷干燥, 成壤作用较弱。各指标含量曲线中古洪水滞流沉积层(slackwater deposit, 简称SWD)均呈现出突变性的变化, 且变化幅度甚大, 说明其为气候突变事件的产物, 未受到成壤改造作用和生物活动的影响, 表明全新世晚期的东汉末年, 在汉江上游流域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气候突变事件, 引起了特大洪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590.
采用岩性相和沉积体系的分析方法对茂县盆地三级阶地调查和研究,自下而上识别出河流沉积体系、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风成沉积体系,是由Gms、Gm、Gg、Sh、Sg、Fl、Ls、Ps等岩性相组成.其主体是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包含3部分:扇三角洲平原组合、扇三角洲前缘组合和前扇三角洲组合,剖面上体现了颗粒流-高密度浊流-碎屑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