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352篇 |
免费 | 11810篇 |
国内免费 | 658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679篇 |
大气科学 | 7034篇 |
地球物理 | 4678篇 |
地质学 | 29281篇 |
海洋学 | 3487篇 |
天文学 | 240篇 |
综合类 | 3240篇 |
自然地理 | 410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5篇 |
2024年 | 1137篇 |
2023年 | 1759篇 |
2022年 | 2269篇 |
2021年 | 2273篇 |
2020年 | 2087篇 |
2019年 | 2018篇 |
2018年 | 1393篇 |
2017年 | 1506篇 |
2016年 | 1625篇 |
2015年 | 1831篇 |
2014年 | 2739篇 |
2013年 | 2206篇 |
2012年 | 2478篇 |
2011年 | 2481篇 |
2010年 | 2249篇 |
2009年 | 2216篇 |
2008年 | 2137篇 |
2007年 | 1870篇 |
2006年 | 1774篇 |
2005年 | 1725篇 |
2004年 | 1410篇 |
2003年 | 1358篇 |
2002年 | 1170篇 |
2001年 | 1211篇 |
2000年 | 1133篇 |
1999年 | 1064篇 |
1998年 | 973篇 |
1997年 | 994篇 |
1996年 | 896篇 |
1995年 | 859篇 |
1994年 | 764篇 |
1993年 | 646篇 |
1992年 | 635篇 |
1991年 | 487篇 |
1990年 | 410篇 |
1989年 | 342篇 |
1988年 | 119篇 |
1987年 | 54篇 |
1986年 | 54篇 |
1985年 | 51篇 |
1984年 | 41篇 |
1983年 | 31篇 |
1982年 | 60篇 |
1981年 | 25篇 |
1980年 | 30篇 |
1979年 | 19篇 |
1977年 | 12篇 |
1976年 | 13篇 |
1975年 | 1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本文介绍了断层活动的一种重要现象--特征地震现象.特征地震是指某些断层长期活动过程中,重复发生的多次大地震往往表现出相似的破裂长度、位错分布、和震级大小,而有些活动断层在多次地震中表现出局部的相似.对断层地震活动的统计分析中,有两种模型,一种就是为大家熟知的G-R经验公式,还有一种就是特征地震模型.到底哪一种模型能够代表断层的活动,用哪一种模型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较为合理?南加州断层历史地震的统计资料和一些数值模拟分析的结果表明对于一条成熟的单个断层,用特征地震模型进行解释是更为合理的,而对包含多条断层的较为广阔的地域,断层活动应该仍用G-R公式进行分析.文章的后面对特征地震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特别地,我们认为断层的位错分布主要是由断层破裂面处地震前后的应力降决定的.所以对成熟断层而言,断层上发生的多次重复地震由于地震孕育的条件相似,导致断层活动中表现出特征地震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42.
地下岩溶的发育影响着地面基础工程的安全使用,所以,我们要对岩溶地区发育特征进行全面的了解,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该地区地面建筑的安全。溶洞的空间赋存状态一般是不规则的三维地质体,它的发育与地下水系及该地区的地质构造有紧密联系,造成溶洞的洞室可能含有高阻或低阻填充物,导致溶洞与围岩之间存在物性差异。高密度电阻率法正是利用物... 相似文献
143.
144.
145.
藏北草地资源及其演化趋势——以申扎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申扎地区属青藏高原南羌塘高寒草原区,具有典型的高原植被。根据水体条件、植被组成和地貌特征等,划分了7种草地植被类型和2个木本植物分布区。藏北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高原植被面临严峻的破坏、退化和沙漠化环境,生物链严重失调,高原鼠兔由于几乎没有天敌而大量繁殖。对高原草地的破坏因素进行分析认为:高寒、冻融作用、地下水位下降、雪线上升和冰川萎缩、猖獗的鼠害、超载过牧是高原植被(草地)退化的主要因素,其中高寒、缺水、鼠害和超载过牧是最重要的原因。藏北申扎地区年降水量与年蒸发量比例为约1:9,湿地和植被供水系统受到严重损害,造成大面积草场萎缩,形成了环状草地退化带。藏北草地向恶化方向发展是不可逆的,根治鼠害,改良牲畜品种,提高经济效益,可以减缓草场退化速度。 相似文献
146.
大别山南部宿松磷矿含磷地层的时代归属与变形特征及其构造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大别山南部宿松磷矿含磷地层的区域分布、地层序列、时代归属、构造变形的系统研究,提出磷矿层属震旦系的新认识。含磷岩系经受了两次强烈的变形改造,原始层理经过了强烈改造,宿松磷矿构成总体包络面呈北西西走向、向南倾斜的褶皱化单斜。矿层的多层化、尖灭复合和加厚现象等主要受构造的控制,而非完全受古地形的控制。用褶皱的观点对原先勘探剖面中的磷矿体进行了重新圈连,籍以指导磷矿的调查、评价和开采。最后对磷矿分布的古地理特征进行了讨论,并从构造的观点对磷矿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7.
扬子地台北缘裂谷系金与多金属成矿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扬子地台北缘大多数金矿床集中集中在裂谷系古陆隆起内外接触处,经历了复杂的地壳结构演化,形成新的金矿类型和矿化组合,具多源性,以深源为主,浅源次之,再次是陆源,控矿构造含同生构造与封闭聚矿盆地等多种成矿作用的叠加。 相似文献
148.
基于美国马里兰大学提供的海洋同化(SODA)月平均资料,用个例和合成分析方法,剖析了两类ENSO事件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演变特征。结果指出,东部型ENSO事件的初始海温异常源来自赤道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中心沿气候温跃层向东向上传送,至赤道东太平洋表层形成ENSO事件。东部型ENSO冷暖事件互为初始场,在形成某一位相的ENSO事件的过程中也同时为相反位相的ENSO事件准备条件。中部型ENSO事件的初始海温异常源出现在赤道中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中心沿气候温跃层向东向上传送至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形成ENSO事件。中部型ENSO事件多在前次事件减弱中断后出现。 相似文献
149.
150.
利用福建区域GPS连续观测资料计算出应变场,由跨断层垂直形变资料计算出形变速率强度累积率,并根据跨断层、体应变等多种形变资料得到各测点压张特性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福建区域2005-2006年、2007-2008年、2009-2010年各时期的形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龙岩-厦门-东山、政海带与沙县南日岛断裂带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