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37篇 |
免费 | 2126篇 |
国内免费 | 323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6篇 |
大气科学 | 13篇 |
地球物理 | 641篇 |
地质学 | 12972篇 |
海洋学 | 631篇 |
综合类 | 737篇 |
自然地理 | 28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7篇 |
2023年 | 276篇 |
2022年 | 419篇 |
2021年 | 412篇 |
2020年 | 364篇 |
2019年 | 370篇 |
2018年 | 300篇 |
2017年 | 326篇 |
2016年 | 322篇 |
2015年 | 385篇 |
2014年 | 618篇 |
2013年 | 452篇 |
2012年 | 554篇 |
2011年 | 569篇 |
2010年 | 519篇 |
2009年 | 514篇 |
2008年 | 508篇 |
2007年 | 498篇 |
2006年 | 443篇 |
2005年 | 482篇 |
2004年 | 465篇 |
2003年 | 408篇 |
2002年 | 449篇 |
2001年 | 522篇 |
2000年 | 491篇 |
1999年 | 533篇 |
1998年 | 456篇 |
1997年 | 442篇 |
1996年 | 496篇 |
1995年 | 436篇 |
1994年 | 465篇 |
1993年 | 374篇 |
1992年 | 370篇 |
1991年 | 363篇 |
1990年 | 288篇 |
1989年 | 260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17篇 |
1980年 | 5篇 |
1965年 | 8篇 |
1958年 | 5篇 |
1948年 | 6篇 |
1945年 | 6篇 |
1943年 | 8篇 |
1941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3.
34.
关中平原500—10kgBP黄土地层岩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关中平原黄土了却 岩溶作用产物的研究,可将该区500-10kaBP黄土地层岩溶作用分为北亚热 -溶蚀型,湿暖湿润带强溶蚀-侵蚀型,温冷半湿润带中溶蚀-侵蚀型和温冷半干旱带弱溶蚀-侵蚀型4种。 相似文献
35.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中朝板块北缘古生代陆缘增生带,三级构造单元属锡林浩特中间地块与锡林浩特中间地块东南缘晚古生代活动陆缘。中生代时期隶属于大兴安岭火山岩带的同兴—宝石火山喷发带的中部。区内主要发育中生代火山岩地层,在晚古生代基底之上发育了中侏罗统、上侏罗统叠置的陆相火山盆地堆积。 相似文献
36.
通过对黔南坳陷和桂中坳陷的地层对比和分析,识别出了8种层序界面标志,共划分两个超(二级)层序SS1和SS2,并讨论了各体系域特征。在层序格架中对研究区内的储集体类型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生物礁(滩)储集体、白云岩储集体和缝洞型储集体等3种类型。对层序格架中储集体的成因类型进行了总结归纳:有利的储集体主要有TST礁滩灰岩储集体、HST礁滩灰岩、白云岩储集体。 相似文献
37.
为了探讨车莫古隆起对内物源沉积体系及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从车莫古隆起形成与演化入手,利用岩心、地震、测井等资料,多种方法结合恢复其剥蚀量、古地貌,提出车莫古隆起从中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发育,侏罗世末是其鼎盛时期,并提供内物源,控制围绕车莫古隆起周缘沉积体系和砂体展布,从岩心、地震特征、重矿物稳定系数、古水流指向、砂岩厚度等方面给出存在依据,合理解释了古隆起控制范围内已发现油藏的砂体成因。车莫古隆起发育和潜伏埋藏期控制古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掀斜后内物源砂体展布、断裂体系和现今构造共同控制着油气调整、运移及次生油气藏的分布,围绕车莫古隆起发育的内物源砂体尖灭方向与现今构造高部位指向垂直和斜交区域是岩性地层油气藏有利区。围绕内物源勘探刚开始,在此认识指导下部署的沙门1、莫17、夏盐11、夏盐12等井已获得突破,腹部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将进入一个油气发现新阶段。 相似文献
38.
IGCP448:岩溶生态系统全球对比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综述了IGCP 448项目"全球岩溶地质及有关生态系统对比"(2000-2004)执行四年来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其中比较重要的新认识有:(1)岩溶地区的植被,常常是涵养水分,增加含水层的贮水能力,改善水文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但在澳大利亚南部岩溶区广泛分布的桉树,则以其强烈的蒸发作用,而被用于降低地下水位,防治土壤盐碱化;(2)在北方(Boreal) 或温带湿润气候生态区,地下岩溶系统则被用于排除沼泽地区过多积水,偏碱性的碳酸盐岩也有利于中和酸性环境,凡是岩溶发育的地方,都成了主要农业基地;(3)通过洞穴探险发现一类完全不同于靠光合作用产生有机质的生物群--化学自养微生物(甲烷菌);(4)中国西南典型岩溶区的研究表明,表层土壤微生物可以加速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并揭示了植物根系与土壤微生物是产生碳酸酐酶(CA)的两个重要供给源. 相似文献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