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17篇 |
免费 | 495篇 |
国内免费 | 149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0篇 |
地球物理 | 220篇 |
地质学 | 3938篇 |
海洋学 | 123篇 |
综合类 | 160篇 |
自然地理 | 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6篇 |
2023年 | 125篇 |
2022年 | 151篇 |
2021年 | 122篇 |
2020年 | 130篇 |
2019年 | 132篇 |
2018年 | 99篇 |
2017年 | 137篇 |
2016年 | 112篇 |
2015年 | 131篇 |
2014年 | 169篇 |
2013年 | 148篇 |
2012年 | 182篇 |
2011年 | 198篇 |
2010年 | 130篇 |
2009年 | 127篇 |
2008年 | 121篇 |
2007年 | 114篇 |
2006年 | 112篇 |
2005年 | 114篇 |
2004年 | 104篇 |
2003年 | 153篇 |
2002年 | 170篇 |
2001年 | 157篇 |
2000年 | 91篇 |
1999年 | 105篇 |
1998年 | 134篇 |
1997年 | 132篇 |
1996年 | 114篇 |
1995年 | 104篇 |
1994年 | 118篇 |
1993年 | 98篇 |
1992年 | 101篇 |
1991年 | 86篇 |
1990年 | 73篇 |
1989年 | 68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33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78年 | 3篇 |
1976年 | 3篇 |
1960年 | 2篇 |
1950年 | 3篇 |
1946年 | 2篇 |
194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122.
123.
地热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地热田的形成机制和热量的来源仍存在争议,多数学者认为岩浆囊可以为地热田直接供热.以二维热传导正演模拟为手段得出,盖层是形成地热田的必要条件;在浅部存在高热传导层时,地温剖面会出现镜像倒影形态,温度在垂向上分为高梯度段、低梯度段和低温段,侵位较浅(< 10 km)的岩浆囊散热和进入热平衡时间小于20~50万a.结合大量地热田温度资料分析认为,地热田的热量不是因为存在异常热源(如岩浆囊),而是来源于正常的基底热流.当深部热量传递到地表时,由于近地表物质的热传导能力的差异引起温度场发生变化,即地热田之下存在高热传导层快速地将基底热量传递到浅层而形成异常高温. 相似文献
124.
Inna Safonova 《地学前缘(英文版)》2014,5(4):537-552
The paper reviews previous and recently obtained geological, stratigraphic and geochronological data on the Russian-Kazakh Altai orogen,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CAOB), between the Kazakhstan and Siberian continental blocks. The Russian-Kazakh Altai is a typical Pacific-type orogen, which represents a collage of oceanic, accretionary, fore-arc, island-arc and continental margin terranes of different ages separated by strike-slip faults and thrusts. Evidence for this comes from key indicative rock associations, such as boninite- and turbidite (graywacke)-bearing volcanogenic-sedimentary units, accreted pelagic chert, oceanic islands and plateaus, MORB-OIB-protolith blueschists. The three major tectonic domains of the Russian-Kazakh Altai are: (1) Altai-Mongolian terrane (AMT); (2) subduction-accretionary (Rudny Altai, Gorny Altai) and collisional (Kalba-Narym) terranes; (3) Kurai, Charysh-Terekta, North-East, Irtysh and Char suture-shear zones (SSZ). The evolution of this orogen proceeded in five major stages: (i) late Neoproterozoic-early Paleozoic subduction-accretion in the Paleo-Asian Ocean; (ii) Ordovician-Silurian passive margin; (iii) Devonian-Carboniferous active margin and collision of AMT with the Siberian conti- nent; (iv) late Paleozoic closure of the PAO and coeval collisional magmatism; (v) Mesozoic post-collisional deformation and anarogenic magmatism, which created the modern structural collage of the Russian- Kazakh Altai orogen. The major still unsolved problem of Altai geology is origin of the Altai-Mongolian terrane (continental versus active margin), age of Altai basement, proportion of juvenile and recycled crust and origin of the middle Paleozoic units of the Gorny Altai and Rudny Altai terranes. 相似文献
125.
126.
127.
中甸岛弧红山地区两期中酸性侵入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4,自引:11,他引:4
青藏高原东部中甸岛弧红山地区发育有印支期和燕山晚期两期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主要集中在~216Ma和~76Ma两个时期。印支期中酸性岩浆的侵入活动形成于甘孜-理塘洋西向俯冲背景下,与矽卡岩型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形成于印支期的红山石英闪长玢岩具有埃达克质岩的部分地球化学特征,如高Sr(平均为938×10-6)、低Y(平均为18.6×10-6)、Yb(平均为1.7×10-6)含量,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N平均为20.1),同时也有着较高的Mg#(平均为51)、Cr(平均为103×10-6)、Ni(平均为22×10-6)含量,指示印支期红山中酸性岩与普朗-雪鸡坪成矿岩体有着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二者可能有着相似的物质源区和成岩模式。而形成于燕山晚期的红山花岗斑岩具有低Sr含量 (平均为149×10-6)和更低的Y(平均为10.8×10-6)、Yb(平均为0.9×10-6)含量,轻重稀土强烈分异((La/Yb)N平均为56.0),明显区别于义敦岛弧弧后区的高贡-措莫隆A型花岗岩,前者很可能是红山中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中甸岛弧发育于燕山晚期的斑岩型矿床,我们认为该地区发育于燕山晚期的中酸性岩浆作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斑岩型矿床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环境下。 相似文献
128.
47个腾冲火山岩样品的K-Ar年龄值域在0.09和17.84Ma之间。4条火山岩的40Ar/36Ar-40K/36A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93、0.81、0.31和0.13Ma。火山喷发的时代从中新世到更新世,喷发的高潮在晚更新世。腾冲火山目前还不是死火山,而腾冲及其邻区的热事件(侵入-热变质-喷发)又是连续发生的。20个样品的Rb和Sr含量、稳定Sr同位素初始比(0.70578-0.71437)以及其它地球化学资料还表明,这些火山岩是属于板块碰撞带生成的高钾钙碱性岩浆系列。火山岩的母岩浆来源于地幔的玄武岩浆,但在上升过程中受到过富含放射性成因Sr的地壳物质的强烈渐进混染。 相似文献
129.
西藏驱龙斑岩铜钼矿床中UST石英的发现:初始岩浆流体的直接记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单向固结结构(UST)是浅成侵位的岩浆出溶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一般由梳状石英与细晶(斑岩)岩交互生长而成,少数产于斑岩与围岩接触部位,其内的原生包裹体被认为是初始流体出溶的可靠记录.作者在西藏驱龙铜矿床中首次发现了具有单向固结结构的石英.研究表明,驱龙UST石英存在于后期侵位的二长花岗斑岩与花岗闪长岩的接触部位,部分为高温β石英;UST石英中原生包裹体的成分主要为高盐度液相,除石盐子矿物外,还含有硬石膏等其他子矿物.阴极发光及显微测温结果表明,初始流体的出溶发生在高温(t≥573℃)、高压(P≥150~200 MPa)条件下,出溶的流体为高温、高盐度[w(NaCkeq)为44.5%~58%]流体,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氧逸度.因形成压力较高,判断UST石英不可能由较浅侵位的二长花岗斑岩岩枝冷凝出溶而形成,从而推测驱龙铜矿床深部存在着孕育成矿斑岩的大型岩基. 相似文献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