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0篇
  免费   597篇
  国内免费   1831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251篇
地质学   4874篇
海洋学   268篇
综合类   202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151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190篇
  2012年   229篇
  2011年   274篇
  2010年   175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88篇
  2002年   209篇
  2001年   203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154篇
  1998年   172篇
  1997年   157篇
  1996年   159篇
  1995年   145篇
  1994年   136篇
  1993年   123篇
  1992年   148篇
  1991年   134篇
  1990年   122篇
  1989年   97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4篇
  1950年   3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3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81.
982.
鲁春VMS 锌铅铜多金属矿床产于金沙江构造带内鲁春-红坡牛场伸展裂谷盆地中,是三江地区典型的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其含矿层位为双峰式火山岩系中的流纹质火山--沉积岩系。通过研究该矿床的主成矿元素、双峰式火山岩和矿石的稀土元素特征,对其成矿金属来源、赋矿火山岩及构造环境进行研究表明,鲁春多金属矿床属Zn --Pb --Cu 型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形成于碰撞造山后在薄陆壳( 陆缘弧) 基底上伸展而成的裂谷盆地环境; 矿石的主成矿元素含量特征w ( Zn) /w ( Pb + Zn) 均值为0. 64,与日本黑矿和四川呷村矿床较为接近; ΣREE 为( 15. 99 ~ 144. 43) × 10 - 6,平均73. 99 × 10 - 6,LREE/ HREE 为3. 59 ~ 11. 40,平均6. 30,呈典型的LREE 富集型; δEu 为0. 13 ~ 0. 46,平均0. 28,Eu 负异常明显,与矿区流纹岩极为相似。矿体与流纹岩空间上的密切关系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的一致性表明,成矿金属元素源自下伏的长英质岩系。  相似文献   
983.
西南三江普朗铜矿岩浆混合作用: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欢  张长青  贾福东  周云满  娄德波 《岩石学报》2015,31(11):3189-3202
岩浆混合作用是近年来岩石学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其研究对揭示壳幔相互作用,探讨成岩成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普朗铜矿位于西南三江义敦岛弧南段,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超大型斑岩铜矿床。矿体产于复式岩体中,复式岩体内发育大量暗色微粒包体。包体粒度较细,多呈椭圆形,其内可见具暗色矿物镶边的眼球状石英、针状磷灰石以及具有结构与成分不平衡现象的斜长石斑晶;与寄主岩相比,包体富集黑云母、角闪石等暗色矿物。主量元素组成上,包体相对于寄主岩Si O2(53.67%~61.50%)含量较低,Mg O(3.12%~5.40%)和Fe2OT3(3.38%~9.00%)含量较高。微量元素结果显示,包体与寄主岩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组成与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Hf、P、Ti),无明显的δCe异常,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但与寄主岩相比,包体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总量(119.0×10-6~308.9×10-6)与较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56~0.95)。以上结果表明,包体为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文章进一步采用多重分形理论解析了包体中Mg、Fe、Ca、Al、K、Ti、P及Ba等元素的分布特征,定量刻画了岩浆混合作用的程度。结果表明,元素分布的多重分形谱越宽,关联维越小,则岩浆混合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984.
陈博  朱永峰 《岩石学报》2010,26(8):2287-2298
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带百口泉剖面由尖晶石蛇纹岩、辉长岩、玄武岩和硅质岩组成。岩相学研究表明,百口泉辉长岩分为堆晶岩(具堆晶结构)和辉长岩(具辉长结构)两类,且均经历了低-中级变质改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显示其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强烈的Sr异常和Eu异常表明强烈的斜长石堆晶过程。根据其稀土配分模式推测其源区为尖晶石相的地幔橄榄岩。结合野外地质关系和地球化学特征,白碱滩尖晶石二辉橄榄岩能够代表其源区成分,利用微量元素模拟其岩浆演化过程显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发生2.5%部分熔融所形成的熔体,通过10%~20%分离结晶可以形成堆晶辉长岩,经过80%~90%分离结晶则可以形成具辉长结构的辉长岩。因此,蛇绿混杂岩中零星分布的堆晶岩和辉长岩团块是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对分离结晶过程中Nb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表明,岩浆的结晶分异能够导致辉长岩明显亏损Nb。  相似文献   
985.
通过对德尔尼铜钴矿床与塞浦路斯铜矿的对比,进一步明确了德尔尼铜钴矿床为与印支期黑云花岗岩有成因联系的岩浆热液矿床。矿区的超基性岩或超基性火山角砾岩都是不含矿的,与矿床无成因联系;底辟上升侵位也不存在。将德尔尼铜钴矿床作为火山岩块状硫化物矿床系列中的最基性端员缺乏依据。  相似文献   
986.
浙江西裘矿区新元古代火山-热泉活动强烈,矿石Cu:Zn:Pb原子百分比与火山岩和热水沉积硅质岩相似。矿床δ^34S值为-6.5‰~2.8‰,δ^18O值为8.14‰~22.32‰,铅同位素示踪主要为下地壳铅;矿石具较高的As、Sb、Bi、Ga、Zn、Ba等含量;具较低的Al/(Al+Fe=Mn)比值,Zn(Pb+Zn)比值接近1,均表现出火山-热泉沉积成矿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987.
The quartz vein-type gold deposits are widely hosted by the Neoproterozoic (Xiajiang Group) epimeta- morphic clastic rock series in southeaster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The Zhewang gold deposit studied in this paper occurs in the second lithologieal member of the Pinglue Formation of the Xiajiang Group. Trace element geochemis- try of host rocks, quartz veins and arsenopyrite has revealed that ore-forming fluid was enriched in sulphophile ele- ments such as Au, Ag, As, Sb, Pb and Zn, and simultaneously concentrated some magmaphile elements such as W and Mo, which probably provides some evidence for multi-stage mineralization or overprinting of magmatic hydro- therm. Quartz veins and arsenopyrite were characterized by depletion in HFSE and enrichment in LREE. Hf/Sm, Nb/La and Th/La imply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 was probably a NaC1-H20 solution system enriched in more C1 than F; Th/U values reflect the strong reducibility of the ore-forming fluid, coincident with the sulfide assemblages. The values of Co/Ni reflect that magmatic fluids may have partly participated in the ore-forming process and Y/Ho values have proved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 was associated with metamorphism and exotic hydrotherm which has reformed former quartz veins during late mineralizati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REE, Eu anomalies and Ce anomalies of this deposit display that ore-forming elements mainly were derived from host rocks and possibly from a mixed deep source, and the ore-forming fluid was mixed by dominant metamorphic fluid and minor other sources. The physical-chemical conditions of ore-forming fluid changed from the initial stage to the late stage. The metamorphic fluid is responsible for the mineralization. Therefore, the Zhewang gold deposit is classified as a quartz vein-type gold deposit which may have been reformed by magmatic fluids during the late stage.  相似文献   
988.
相山铀矿田横涧矿床的成因归属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万良 《地质论评》2001,47(4):377-382
横涧矿床位于相山火山-侵入杂岩体(相山铀矿田)的北部,是相山众多与花岗斑岩有关的铀矿床的典型代表,矿体主要产于横涧花岗斑岩体中,其外接触带粉砂岩、变质岩中也有矿体分布。矿体形态为脉状,是岩浆热液作用的产物,成矿前热液呈碱性,第一期成矿热液呈弱碱性,第二期成矿热液呈弱酸性,该花岗斑岩以往认为是潜火山岩,但潜火山岩本身概念太复杂,实际上不便运用,相山铀矿田边部的浅成一超浅成侵人体,与其说是潜花岗斑岩(潜英安斑岩)石油如说是花岗斑岩(英安斑岩)。横涧矿床是斑岩铀矿床。  相似文献   
989.
初议中亚成矿域   总被引:89,自引:0,他引:8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涂光炽 《地质科学》1999,34(4):397-404
给出了中亚成矿域的地质含义与地理范围。此巨型成矿域以发育中、晚元古代及晚古生代成矿作用为其特点。以超大型矿床为重点,并主要围绕金、铜讨论了中亚成矿域6种类型矿床的时空展布。近年取得的进展说明,中亚成矿域在矿产资源优势与潜力方面并不亚于环太平洋成矿域及特提斯成矿域。  相似文献   
990.
力马河镍矿Re-Os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陶琰 《地质学报》2008,82(9):1292-1304
四川力马河镍矿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一个重要的岩浆硫化物矿床。本文通过对其主要岩、矿石类型Re、Os及其同位素组成的分析,综合探讨了成矿岩体原始岩浆性质、矿石硫化物成因、成矿机制及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结果表明,力马河镍矿不同类型岩矿石样品初始Os同位素组成是不均一的,富硫化物的网脉状矿石及其选纯硫化物Os同位素组成初值差异较小,其等时线年龄为265±35 Ma、与岩体锆石SHRIMP年龄263±3 Ma基本相当;硫化物含量较低的岩、矿石样品间初始Os同位素组成差异较大,其表观等时线年龄大于成矿年龄。分析认为,岩矿样品初始Os同位素组成的不均一是由含较高放射成因187Os丰度的硫化物熔体和含较低放射成因187Os丰度的硅酸盐熔体不同比例混合造成的。混合模型分析表明,硫化物含量超过30%的矿石样品初始187Os/188Os基本接近,硫化物含量低于30%的岩矿石样品初始187Os/188Os随硫化物含量上的不同差异很大,为岩浆硫化物矿床Re-Os等时线年龄可能出现多组年龄解的现象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成矿岩体中含放射成因187Os丰度最低的岩石样品γOs(t=260Ma)在5左右、Cu/Pd比值在7000左右,表明是基本没有受到地壳混染及硫化物熔离影响的原始岩浆结晶分异产物,估计原始岩浆Os含量在1×10-9左右,为苦橄质岩浆。矿石硫化物Re/Os比值显著高于任何赋矿橄榄岩,γOs(t=260Ma)高达110左右,综合分析揭示了力马河镍矿硫化物为二次熔离成因,模式分析认为,矿石硫化物是由原始岩浆经历R=2000左右的硫化物熔离后、其亏损岩浆再经R=200左右的硫化物熔离形成,与二次熔离相对应,成矿岩浆也经历了两次混染作用,分别为上、下地壳7%左右的混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