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433篇 |
免费 | 4547篇 |
国内免费 | 318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50篇 |
大气科学 | 265篇 |
地球物理 | 2067篇 |
地质学 | 14233篇 |
海洋学 | 787篇 |
天文学 | 49篇 |
综合类 | 896篇 |
自然地理 | 51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3篇 |
2024年 | 350篇 |
2023年 | 468篇 |
2022年 | 587篇 |
2021年 | 536篇 |
2020年 | 587篇 |
2019年 | 573篇 |
2018年 | 420篇 |
2017年 | 466篇 |
2016年 | 453篇 |
2015年 | 508篇 |
2014年 | 724篇 |
2013年 | 618篇 |
2012年 | 700篇 |
2011年 | 782篇 |
2010年 | 615篇 |
2009年 | 664篇 |
2008年 | 605篇 |
2007年 | 551篇 |
2006年 | 573篇 |
2005年 | 541篇 |
2004年 | 567篇 |
2003年 | 523篇 |
2002年 | 570篇 |
2001年 | 597篇 |
2000年 | 463篇 |
1999年 | 537篇 |
1998年 | 553篇 |
1997年 | 545篇 |
1996年 | 479篇 |
1995年 | 464篇 |
1994年 | 451篇 |
1993年 | 404篇 |
1992年 | 417篇 |
1991年 | 358篇 |
1990年 | 321篇 |
1989年 | 218篇 |
1988年 | 76篇 |
1987年 | 73篇 |
1986年 | 30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13篇 |
1978年 | 7篇 |
1976年 | 7篇 |
1954年 | 7篇 |
1950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21.
922.
新金厂金矿床位于甘肃西部安西县境内,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塔里木—中朝板块(Ⅰ)北山陆缘活动区(Ⅱ)柳园—俞井子裂谷带(Ⅲ)内。裂谷带呈近EW向分布于柳园—俞井子一带,其南北两侧为前晋宁古地块。本区发育一组和柳园—俞井子裂谷带展布一致的近EW向断裂。自N... 相似文献
923.
矿床赋存于太古代太华群绿岩系地层中,受近东西向韧性剪切带中缓于轴面的一组张性断裂控制,呈斜切形式产出,沿北方方向富集成矿规律性强,为中低温岩浆热液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上地幔或地壳深部,成矿介质为富含CO2、CH4、HCO3^-,Cl^-、F^-等成分的热水溶液,据成矿规律对矿床远景提出预测。 相似文献
924.
大雪山—锦屏山推覆带分布有众多燕山期花岗岩体,与围岩呈似整合状产出,主要为二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据岩石化学分析资料,表明以Si,Al含量高为主要特征,且K_2O>Na_2O,属于铝过饱和—强烈过饱和的富碱—适度富碱的岩石类型。在多种环境判别图上,作为主体的二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均落入造山带同碰撞期范围,即非常接近于Harris的碰撞带Ⅱ类花岗岩。作者认为,这类花岗岩主要来源于陆壳,是在碰撞造山过程中引起地壳增厚,并产生瞬时剪切热,从而导致熔融乃至侵入的。 相似文献
925.
926.
色达构造岩浆带中段,北西起自色达县甲修,南东至炉霍县阿色茶托,长约52.2km,宽约23km,面积1207.5km~2。该段已发现多处金矿产地,虽然砂金相当丰富,但岩金规模都较小,因此,该区岩金的找矿前景如何,是最近几年来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将以金地球化学为基础,对成矿可能性,成矿规律及成矿背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27.
928.
本文首次报道甘肃漳县大草滩王家店组发现的丰富的化石孢子研究结果。在王家店组除孢子外,还发现少量疑源类(Acritarchs)和虫颚化石(Scole-codonts)。本文图示14个孢子属,23种和变种(包括未定种),根据孢子在地层中分布规律和演化特征,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两个孢子带,下带称Retispora lepido-phyta-Knoxisporites literatus(LL)带,上带称Retispora lepidophyta-Hymenozonotrletes explanatus(LE)带。 甘肃漳县大草滩王家店组孢子带可以与华南和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孢子带比较,同时可与西欧(Clayton et al,Higgs et al. ,1987)晚泥盆世晚期的Retis-pora lepidophyta-Knoxisporites literatus(LL)带和Retispora lepidophyta-Hymenozonotriletes explanatus(LE)带比较,时代为晚泥盆世晚期斯特隆阶(Strunian)早中期。 相似文献
929.
林宝增同志这篇文章,是对岩浆演化程度进行定量综合研究的一种探索,我们希望广大岩矿研究者验证这个公式的合理性。但这篇文章立论的基本思想还是一元论的岩浆分异作用形成各种不同的岩石。现代岩石学的认识已是多元的,除分异作用外,还有同化作用,岩浆混合作用等,酸度不同的各种岩石不能一概视为岩浆分异作用的产物。对此,我们希望广大读者也来写写你们的实践经验和意见。 相似文献
930.
根据矿物组合,我们在依苏阿地区鉴别出四种超镁铁质岩石类型:(1)橄榄岩(橄榄石+绿泥石+透闪石±镁铁闪石/直闪石+铬磁铁矿±菱镁矿±白云石±黑云母,或橄榄石+斜方辉石+铝铬尖晶石/含铁铬铁矿+透闪石+绿泥石);(2)绿泥片岩(橄榄石+绿泥石+透闪石+镁铁闪石+铬磁铁矿);(3)滑石-菱镁矿片岩(滑石+菱镁矿±叶蛇纹石+磁铁矿);和(4)蛇纹岩(叶蛇纹石+磁铁矿±滑石±菱镁矿)。不含斜方辉石橄榄岩遍布依苏阿岩带,并记录了变质历史的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高至600℃(伴随高X_(co_2))的进化变质作用,类似于由泥质和含铁建造组合所推断的温度条件;另一个阶段是接近450℃较低X_(co_2)条件下形成的以滑石-菱镁矿片岩或蛇纹岩为代表的退化变质作用。含斜方辉石的橄榄岩仅见于一处,作为铝质“束斑板岩”状角闪岩中的透镜体产出。这些岩石记录了变质历史的三个发展阶段:即早期的超过650℃的进化变质作用阶段,斜方辉石和尖晶石形成于这个阶段;随后是在大约560℃伴随有退化绿泥石生成的变质重新平衡阶段;进一步则是退化成滑石-菱镁矿组合阶段。保存在这些橄榄岩中的最早期(高温)热事件证据在依苏阿其它岩石类型中尚未发现。根据化学成分,我们区分出了三类橄榄岩:(1)岩石组A,其Ni>Cr、Al_2O_3低(3~5wt%)、SiO_2/(FeO+MgO)>0.4,具有LaN/YbN可达5、小的Eu负异常及变化范围为1~20倍球粒陨石的平滑分馏的REE特征;(2)岩石组B,具Ni>Cr、更低的Al_2O_3(1wt%)、SiO_2/(FeO+MgO)<0.4,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小的负Eu异常以及数值变化在1~3倍球粒陨石的折线式REE型式;和(3)岩石组C(原文是G,可能为笔误!)(束斑板岩状基质含斜方辉石的角闪岩类),其Cr>Ni、Al_2O_3含量较高(6~8wt%),具低REE丰度值(0.2~1倍球粒陨石),轻稀土<<重稀土和显著的负Eu异常特征。 B组橄榄岩的REE模式与太古代某些科马提岩的REE相似,而A组橄榄岩的REE模式与已报道的交代地慢超镁铁质结核的REE模式类似。但是,在A和B组样品中,具最高SiO_2/FmO的样品也具有最高的轻REE及Zr、Hf、U、Th等的浓度。橄榄石和富含不相容痕量元素的硅质组分之间的混合作用可以解释这种变化。这些特征似乎与依苏阿岩石的晚期蚀变无关,但可以代表变质前蛇纹石化/碳酸盐化作用期间交代元素的再分配。我们选择的解释是,A组和B组橄榄岩可能来源于具科马提岩性质的富橄榄石火成堆积岩的变质蛇纹岩。C组橄榄岩更多代表变质的橄榄石-斜方辉石-铬尖晶石火成堆积岩,该堆积岩来自与之伴生的“束斑板岩”状角闪岩的原始岩浆。依苏阿地区超镁铁质岩中没有一种能代表未被改造的早太古代地幔岩。对超镁铁质岩的变质历史和成因的这些对比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含斜方辉石橄揽岩是继高温事件后侵位于依苏阿地区,或这种高温事件的证据对于依苏阿地区的其它所有岩石类型来说均已消失了,那么还有什么能使那些与岩石学观察相矛盾的事实得以一致起来呢。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发现了那些虽然简单但真实地记录了变质作用初期某些区域性变化的证据。在这两种情况中,我们的研究都为依苏阿地区复杂的多期变质演化提供了附加证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