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94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673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81.
岩浆侵入的流体流动模拟表明.侵入体上方是流体聚焦流动的位置,流体通量远大于旁侧围岩,流体在此产生沸腾作用.随温度降低,侵入体上方渗透率逐渐增大,最大渗透率出现在侵入体的顶部.含水岩浆侵位后在其顶上带发生二次沸腾和减压过程,释放出的巨大机械能远大于围岩的抗张强度,足以引起围岩发生脆性破坏.岩浆岩顶上带的水饱和外壳及其围岩发生破裂形成陡倾裂隙和水力破裂.直立长椭球状岩浆体的侵入会在岩浆岩顶上带产生放射状和同心圆状裂隙,同时产生爆破角砾岩筒.因此侵入体顶上带的岩钟、岩枝、岩脉,放射状、同心圆状裂隙和角砾岩筒均为构造弱化带,是热液矿脉密集发育的部位.矿床地质学研究已充分证明.岩浆岩顶上带确是容纳与中酸性岩浆有关的热液矿床的最佳部位.在开展深部成矿预测和找矿的过程中,探寻隐伏岩体项上带和/或岩钟.是寻找深部与花岗岩类有关的多金属矿床的捷径.  相似文献   
82.
西秦岭大水金矿岩浆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秦岭大水金矿床与其周围伴生的中酸性小岩体的成因关系,直接影响矿床成因的划分和深部资源的开发。中酸性岩浆岩的成因、源区性质及岩体规模对金矿成矿有重要影响。大水金矿岩浆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岩浆系列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体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Eu正异常的特征;岩体洋中脊花岗岩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Th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Hf、Zr、Sm、Y、Yb等,花岗岩的w(Sr)-w(Yb)分类属于高Sr、低Yb"C"型埃达克岩。LA-ICP-MS锆石U-Pb法测年获得大水金矿格尔括合岩体和竖井941岩脉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15.8±1.3)、(202.9±1.5)Ma;成矿热液蚀变叠加在脉岩之上,成矿年龄应晚于202.9 Ma的脉岩年龄。Sr-Nd同位素组成具有高初始N(87Sr)/N(86Sr)值、低εNd的特点,模式年龄为1.29~1.47Ga。εSr(t)-εNd(t)图解表明岩浆源区为下地壳;εNd(t)-初始N(87Sr)/N(86Sr)图解暗示西秦岭存在统一的岩浆源区。因此,西秦岭大水金矿在成因上与高Sr、低Yb"C"型埃达克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3.
前人对南海北部新生代陆缘盆地结构、构造样式和期次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对于具体体现内动力过程的岩浆活动关注较少,尤其是北部深水区的研究鲜有涉及。本文基于二维地震剖面的解译分析,将南海北部新生代岩浆岩划分为3个集中分布区:琼东南-西沙区、神狐区和东沙区。各区域岩浆岩的产出状态有所差异,其中琼东南-西沙区岩浆岩的平面展布规律性极强,主要受右行右阶的走滑断裂控制;神狐区岩浆岩位于NW向与NE向断裂的交汇处,侵位空间受先存断裂制约;东沙区岩浆岩的产生与东沙运动期间区域伸展过程有直接关系。作为内动力的表征,岩浆作用对于海底地形地貌具有重要的改造作用,与活动断裂、海底滑坡、浅层气等海底地质灾害也具有成因上的关联。  相似文献   
84.
甘肃侵入岩及岩石构造组合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简要叙述了甘肃侵入岩的时空分布、构造岩浆旋回和构造岩浆岩带划分,将甘肃侵入岩划分为4个构造岩浆旋回、5个构造岩浆岩省、10个构造岩浆岩带,简述了各构造岩浆岩省侵入岩基本特征和岩石构造组合特征,探讨了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利用现有资料初步建立了甘肃侵入岩年代格架。  相似文献   
85.
By investigating the U-Pb zircon isotope geochronology and petrogochemistry of the major magmatic rocks in Mangui area, the authors i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forming era, tectonic background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A large amount of intrusive rocks and a small amount of medium-acid volcanic rocks in Early Jurassic were found in this area. U-Pb dating by LA-ICP-MS method shows that the ages are from (199±1)Ma to (184±1)Ma and the rock types can be divided into fine-medium-grained quartz diorite, medium-grained granodiorite, fine-medium-grained monzogranite, medium-fine-grained macrophenocryst monzogranite, rhyolite, dacite and andesite, which didn’t ouur in Neoprotezoic-Paleozoic period as previous researchers thought, revealing the tectonic and magmatic activities during the Early Mesozoic period. The geochem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rocks are Ⅰ-type magmatic rocks of subluminous-peraluminous high-K calc-alkaline series. The fractionation between light and heavy rare-erath elements((La/Yb)N= 3.42~32.96) and the Eu depletion degree is not complied with the evaluation from basic to acidic. The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 Ba is relatively rich and Rb, Sr are relatively delicient. The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Th and U are relatively rich and Nb, Ti, Y are relatively deficient. The magma origin and tectonic setting show that quartz diorite and medium-fine-grained macrophenocryst monzogranite come from crust-mantle mixed magma, while the medium-acid volcanic rocks, granodiorite and fine-medium-grained monzogranite are from the partial melting of crustal materials, whose formation is connected with the evolution of Mongol-Okhotsk Suture Zone. The ge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Early Mesozoic magmatic rocks indicate that the middle part of Mongol-Okhotsk Ocean might begin subduction at the end of the middle Triassic and close the Early Jurassic. The peak collision might take place at the Early Jurassic, not in the Late Triassic as previous thought. The Mohe over-thrust nappe system might form in the remote effect of southward extrusion during the closing process of the eastem part of Mongol-Okhotsk Ocean. The middle and eastern Mongol-Okhotsk Ocean closing ag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reveal the basin-range tectonic formation during the Middle Jurassic to the Late Cretaceous in Northeast China.  相似文献   
86.
南岭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是一个古老而又具有长期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南岭地区花岗岩大面积出露,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世人瞩目。本文在综述与花岗岩具有密切成因联系的矿产资源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指出南岭岩浆岩与金属矿产之间除了具有成分上的专属性之外,还具有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专属性。其中,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矿产包括赣南等地的铂族元素和桂北等地的铜镍硫化物矿床,与中基性岩浆岩有关的钛铁矿和稀土矿床偶见,与酸性岩有关的矿产则以钨锡钼铋等传统优势矿产最为发育,与中酸性岩浆岩有关的铅锌铜金银等矿产也广泛分布;在空间上,南岭东段北部的花岗岩类明显富集石英脉型的钨矿,南部富集铀矿,西段明显富集锡铅锌矿,而中段则钨锡钼铋铜铅锌均发育,具有叠加的特点;在时间上,南岭岩浆岩具有多旋回成矿特点,但后来居上,以燕山期的成矿作用最为强烈。影响南岭岩浆岩成矿专属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利用成矿专属性特点指导找矿时也需要分析"找矿专属性"。  相似文献   
87.
南岭地区,尤其是赣南粤北地区,以富产钨锡钼铋等有色金属矿床著称,贵金属不是很发育,特别是金矿床不多,但南岭周边地区金矿不少。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两类金属矿的空间产出差异?这一问题日益引起重视。本文初步总结了南岭地区与金矿具有较明显成因联系的岩浆岩的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特点,并与成钨锡矿岩浆岩进行了初步对比,探讨了该类岩浆岩的起源特征。研究表明,与金成矿有关的岩浆岩一般为浅成的中性、中酸性岩,通常呈岩株、岩筒或岩脉产出。在地球化学特征上,SiO2含量较低,变化在51.42%~68.59%之间,具有低分异特点;全碱含量较低,K2O+Na2O一般7%,K2ONa2O,A/CNK值较小,一般为准铝-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高CaO、MgO、FeO+Fe2O3、TiO2。以富集亲铁元素和亏损Nb、Ta、Ba、Sr、Ti、P等元素为特征;LREE/HREE比值大;Eu亏损不强烈或略有亏损。上述特征显示,与金矿有关岩浆岩和与钨锡矿有关岩浆岩明显不同,其在起源方面具有多来源的特点,壳幔相互作用明显,多来源多演化可能正是其成金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8.
为了划分岩浆岩的岩石化学组,提出了利用多维空间的问题。其空间坐标是:石英标准度,碱度、碱度类型浅色度、铁度、钙-铝度。式中Ca',Al',Na、对长石矿子来说是过剩的钙,铝和碱,Ca''为长石和似长石中的钙。M=Fe+Mn+Ca'+Al'+Ti。岩浆岩样品所占据的多维空间区的特征是岩石化学参数具有平均的和标准的偏差。确定所研究的样品属于哪一种准属性,要通过关于多维平均偏差平衡的假设检验的方法的假设  相似文献   
89.
刘店煤矿岩浆侵入与煤质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富勇 《安徽地质》2007,17(1):34-36
岩浆侵入是煤矿常见的构造现象之一,岩浆侵入后对煤层与煤质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岩浆侵入不仅破坏了煤层的原生结构、厚度、构造,还改变了煤质.本文依据刘店煤矿的勘探资料,对淮北矿业集团公司筹建矿井--刘店煤矿的岩浆侵入与煤质特征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刘店煤矿的生产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90.
岩浆岩地区富水性整体较弱,地下水匮乏,找水难度较大,资源型缺水是区内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针对不同找水目标类型,结合勘探靶区地质、物性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及现场踏勘,应用视电阻率联合剖面和视电阻率垂向测深综合物探手段解释分析,对莱阳市小水岔村和瓦屋村周边的地层电性结构特征、成井模式及富水机理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确定找水目标、物探解释分析、综合分析定井,最终在两个村庄成功实施两眼钻孔,最大涌水量分别高达247.56 m3/d和620.64 m3/d,并结合侵入—接触带型和岩脉导水型蓄水构造模式详细分析了其富水机理,不仅解决了当地群众用水难题,也对今后在类似地区找水定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