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2篇
  免费   412篇
  国内免费   508篇
测绘学   120篇
大气科学   82篇
地球物理   120篇
地质学   1817篇
海洋学   509篇
天文学   50篇
综合类   116篇
自然地理   258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2篇
  1946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1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东乌珠穆沁旗中铁陨石中有二种橄榄石。一种是陨石中基质橄榄石,另一种是镶嵌在陨石表面的角砾状橄榄石。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橄榄石中的FeO和MnO比值,包体矿物种类,包体铁纹石和镍纹石中Fe,Ni的含量等,均有较大区别。陨石中基质橄榄石矿物是本陨石中原物质,而角砾状橄榄石是宇宙中物质。他们是两块自由翱于宇宙中的物质碰撞混合而形成的东乌珠穆旗陨石中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82.
海岛是我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我国海岛的管理、实现海岛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澳大利亚赫德岛与麦克唐纳群岛海洋保护区功能分区管理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功能分区在我国海岛管理中的必要性和应用,并结合我国海岛的基本特征和管理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海岛保护功能分区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83.
龙首山震旦纪砾状白云岩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碳酸盐质碎屑流是一种含有大量粗碎屑物的重力流。其物质来源于碳酸盐台地,沉积岩石表现为无分选,不具层理的特征。甘肃龙首山地区广布的一套砾状白云岩,作者认为是碎屑流成因的岩石,其碳酸盐质碎屑流形成于震旦纪早期,是华北地台西南缘大陆边缘裂谷的产物。沉积于裂谷盆地。从侧面反映了龙首山地区震旦纪早期非稳定的区域构造演化背景。  相似文献   
84.
断裂带的韧-脆性转化与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南西部绿岩型脉状金矿的一些地质现象,探讨了韧性剪切带转化为脆性断裂的机制.韧性剪切过程岩石的面理化为矿液参与断裂作用,增加流体压力创造了条件.流体压力的增加一方面可以改变断裂的力学性质;另一方面可以压裂围岩,促进断裂韧-脆性转化,为脉状矿床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5.
通过统计分析、空间分析、三维分析等方法,本文重现了50年担子岛及其周围海域的冲淤变化过程。得出如下结论:(1)近50年来,研究区内淤积面积大于侵蚀面积,但侵蚀强度大于淤积强度;侵蚀区主要分布在担子岛岸滩的-2m以浅区域,侵蚀呈明显的带状分布;冲淤速率呈加剧趋势,冲淤演变呈现明显的周期变化。(2)担子岛岸滩有4条剖面的冲淤形态以"整体侵蚀后退"居多,其他剖面呈"上冲下淤"的形态,剖面冲淤转换不同的剖面水深不同,在-2m以浅的岸滩,冲淤转换一般在-1.2m左右。剖面上下部位冲淤强度的不同,造成不同剖面具有不同的冲淤平衡点。本文研究成果为控制担子岛岸滩侵蚀的速率,减缓担子岛侵蚀程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6.
本文在分析规则面状图案构造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构造函数,此构造函数为计算机辅助设计规则面状图案提供了理论依据,易于实现。并论述了在微机上实现此思想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87.
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西段疏勒河源区多年冻土区0~5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稳定型和极不稳定型多年冻土区0~50 cm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含量范围分别为0.015~0.620 g/kg和0.019~0.411 g/kg,微生物量氮含量范围分别为0.644~12.770 mg/kg和0.207~3.725 mg/kg;土壤微生物量总体呈现出稳定型显著高于极不稳定型多年冻土,表明多年冻土退化(多年冻土由稳定型退化为极不稳定型)对土壤微生物量积累有明显抑制作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占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占全氮的比值在稳定型多年冻土中显著高于极不稳定型,表明多年冻土退化对土壤微生物的矿化能力有明显抑制作用。土壤微生物量及其与土壤养分的比值有显著的剖面变化特征,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与土壤温度显著负相关,与地下生物量显著正相关。稳定型多年冻土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碳氮比正相关、与氧化还原电位负相关;不稳定型多年冻土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pH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温度和pH在剖面变化上显著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驱动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不同多年冻土类型和土层之间变化的因子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88.
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制图的阶梯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中琼  林芳  吴青柏  张泽  张鹏 《冰川冻土》2021,43(1):176-183
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制图是区域和历史冻土学研究的基础内容之一.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制图是根据需要和制图原则,在特定时空尺度分析多年冻土特征,以及各种自然、工程、环境要素共同影响下的多年冻土属性的量化描述.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制图所解决的科学问题从多年冻土的分布、规律和格局、冻土功能,认识不断提高.制图的内容从研究多年冻土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89.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东波蛇绿岩的构造背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东波蛇绿岩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由地幔橄榄岩、辉石岩和辉长岩等组成。地幔橄榄岩主要为方辉橄榄岩、纯橄岩和少量二辉橄榄岩。岩体的边界出露玄武岩和硅质岩等。地幔橄榄岩中有少量辉石岩和辉长岩的脉岩,宽约1 m,走向北西,与岩体的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各岩相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东波蛇绿岩的岩相存在较大的差异,玄武岩具有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而地幔橄榄岩中辉石岩、辉长岩脉与洋中脊玄武岩(MORB)相似,形成于洋中脊环境,并受后期俯冲流体作用的改造。东波岩体中二辉橄榄岩具有与深海地幔橄榄岩较一致的轻稀土亏损特征,而方辉橄榄岩和纯橄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岩体形成于MOR环境,后受到SSZ环境的改造。东波蛇绿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洋中脊叠加洋岛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90.
At present, gas hydrates are known to occur in continental high latitude permafrost regions and deep sea sediments. For middle latitude permafrost region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further research is required to ascertain its potential development of gas hydrates. This paper reviewed pertinent literature on gas hydrat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Both geological and ge- ographical data are synthesized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as hydrate formation and petroleum geological evo- lution, Plateau uplift, formation of permafrost, and glacial processes. Previous studies indicate that numerous residual basins in the Plateau have been formed by original sedimentary basins accompanied by rapid uplift of the Plateau. Ex- tensive marine Mesozoic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these basins could provide rich sources of materials forming gas hydrates in permafrost. Primary hydrocarbon-generating period in the Plateau is from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while secondar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regionally or locally, occurs mainly in the Paleogene. Before rapid uplift of the Plateau, oil-gas reservoirs were continuously destroyed and assembled to form new reservoirs due to structural and thermal dynamics, forcing hydrocarbon migration. Since 3.4 Ma B.P., the Plateau has undergone strong uplift and extensive gla- ciation, periglacier processes prevailed, hydrocarbon gas again migrated, and free gas beneath ice sheets within sedi- mentary materials interacted with water, generating gas hydrates which were finally preserved under a cap formed by frozen layers through rapid cooling in the Plateau. Taken as a whole, it can be safely concluded that there is great temporal and spatial coupl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evolu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generation of gas hydr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