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0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157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149篇
地球物理   389篇
地质学   607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39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0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58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6年   2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2篇
  1928年   1篇
  1927年   1篇
  1926年   1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122.
高凡银金矿床的黄铁矿在矿化空间上表现出:由上往下晶形{100}减少,{100)+{210}增多,X_(py),由高负值变为低负值;在单号勘探线一侧Cu、Co、Ni、K_p和爆裂温度趋于增高,As,Ag和a趋于降低;在双号勘探线一侧则显示相反的特征。分析表明,本矿床目前控制矿体仍属上部矿体,深部矿体主要位于单号勘探线一侧,且矿化较好,双号勘探线一侧深部主要显示边部矿化特征,矿化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23.
山西断陷带地热特征与地震活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断陷带是我国著名的地震活动带之一,其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震源浅,破坏性严重。山西断陷带地热场特征:各断陷盆地内部大地热流值或地温梯度值都比较高,吕梁山隆起区和太岳山丘陵区则比较低。提出清徐、临汾、蒲县、柳林四个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热结构,分别计算沉积岩层、花岗岩质层和玄武岩质层底部的温度和热流值。采用逐步逼近法计算浮山—临汾—蒲县剖面二维岩石圈地温结构。并用断陷盆地内的临汾、吕梁山隆起区的柳林、太岳山隆起区的沁源地区的大地热流值推导其岩石圈厚度和底部温度。地热异常影响着地震的孕育和发生,重点探讨了地球内热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4.
选用山西地区丰富的地震资料,利用单台小震综合断面解、4级以上地震的P波初动解、多台小震综合断面解的结果,叙述了山西地区震源机制结果的特点.得出山西地区震源机制结果有一定的复杂性,小震综合断面解的结果与华北地区的震源机制结果相似,单个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一致性较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5.
山西及其邻近地区地壳垂直形变与地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及其邻近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出现的两升三降的分布格局,反映出现代构造块体活动在不断增强.通过地震活动和区域形变场分析,可以看出山西地区自50年代以来地震释放能量有不断加强趋势,区域形变出现了有规律的四象限分布.预计今后10年内本区若干危险点有可能成为地震能量大释放地区.  相似文献   
126.
通过对山西地下水动态井冈,在山西地震带几次中强地震前,表现出异常变化情况的分析,获得一批有价值的短临异常资料,这些异常资料对利用地下水预报地震具有参考意义;另一方面说明在有发震背景地区实现短临跟踪是完全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7.
对公元1000-1985年太原盆地M≥4.0地震进行了时序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在时间轴上和山西地震带及至华北地区有着相似的平静一起伏变化特点,以此划出4个地震活动期和若干活动幕,指出活动最大地震存在逐步升级现象;在空间上重复性高,形成3个地震巢和以巢为主的地震条带与地震跳迁现象,认为在2000年前后,太原盆地将处在地震高活动时段,有可能在地震巢附近发生若干个中强地震,山西和华北地区强震活动也有可能与之同步。  相似文献   
128.
常江林  高强 《地层学杂志》1993,17(2):154-160
<正> 山西石炭纪和二叠纪古气候研究始于Norin(1924),通过沉积学提出本区二叠纪为热带气候。之后,许多地质及古生物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但系统阐述的文章很少。本文在综合分析各种气候标志物的基础上,对山西石炭二叠纪古气候进行探讨,并就古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9.
1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