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64篇 |
免费 | 1038篇 |
国内免费 | 166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96篇 |
大气科学 | 2567篇 |
地球物理 | 536篇 |
地质学 | 1775篇 |
海洋学 | 1305篇 |
天文学 | 87篇 |
综合类 | 401篇 |
自然地理 | 4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9篇 |
2023年 | 207篇 |
2022年 | 231篇 |
2021年 | 286篇 |
2020年 | 227篇 |
2019年 | 247篇 |
2018年 | 190篇 |
2017年 | 214篇 |
2016年 | 206篇 |
2015年 | 214篇 |
2014年 | 379篇 |
2013年 | 274篇 |
2012年 | 321篇 |
2011年 | 301篇 |
2010年 | 309篇 |
2009年 | 318篇 |
2008年 | 273篇 |
2007年 | 268篇 |
2006年 | 253篇 |
2005年 | 270篇 |
2004年 | 211篇 |
2003年 | 258篇 |
2002年 | 281篇 |
2001年 | 293篇 |
2000年 | 168篇 |
1999年 | 134篇 |
1998年 | 127篇 |
1997年 | 133篇 |
1996年 | 130篇 |
1995年 | 129篇 |
1994年 | 117篇 |
1993年 | 106篇 |
1992年 | 104篇 |
1991年 | 118篇 |
1990年 | 93篇 |
1989年 | 73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5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5篇 |
1963年 | 4篇 |
1961年 | 6篇 |
1955年 | 4篇 |
1941年 | 4篇 |
1937年 | 4篇 |
1936年 | 9篇 |
1935年 | 1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利用中国东北1981—2005年173个气象台站观测的月平均地表(0 cm)温度资料和参加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43个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了CMIP5耦合气候模式对中国东北地区地表温度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大部分气候模式模拟结果都能较好的再现研究区域的地表温度时空变化,与月观测的时间相关系数均高于095,对年际变化模拟能力稍差,大部分模式模拟结果在整个研究时段均表现出冷偏差。空间分布显示,CMIP5模式能够模拟出中国东北地区地表温度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但不同模式模拟结果之间差异较大,模拟能力较优模式能够较好的模拟出研究区域的冷暖中心,较优模式组和较差模式组在夏季的差距达到最大,较差模式组不能再现地表温度的分布特征。通过模式优选发现FGOALS_s2模式表现最优。总的来说,CMIP5耦合气候模式对中国东北区域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的模拟性能较好,对气候态年变化的模拟性能好于对年际变化的模拟。 相似文献
52.
目前定量研究下垫面不均匀性对大孔径闪烁仪(LAS)、涡动相关仪(ECS)观测感热通量差异的影响还比较少.本文利用黄土高原庆阳观测站2012年6、7月典型晴天两主风向范围E-SE和SW-W的陆面过程数据,在建立了下垫面不均匀性定量化指标的基础上,分析了下垫面不均匀性与地表温度变率的关系及其对LAS、ECS观测感热通量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庆阳站下垫面不均匀性大小η和地表温度变率г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566以上,证明了新建立指标的合理性.下垫面不均匀性大小η和LAS、ECS观测的感热通量差异HLAS-HECS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达到0.634.下垫面不均匀性对LAS和ECS的感热通量差异影响显著,下垫面越不均匀LAS和ECS测量的感热通量差异越大.对两主风向分别进行分析,在E-SE风向范围η和HLAS-HECS的相关系数为0.430,HLAS和HEC拟合的线性趋势系数为1.279,在SW-W风向范围η和HLAS-HECS的相关系数为0.680,HLAS和HEC拟合的线性趋势系数为1.297.下垫面不均匀性的影响程度越大,LAS和ECS观测的感热通量差异越大. 相似文献
53.
南海长链烯酮化合物的检测及U37^k值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首次系统地在南海大面积站位中检测出长链烯酮化合物。通过长链烯酮指标U37k与实测表层海水温度(SST)的对比研究,发现海洋沉积物样品在室温下长期(17a)密封保存,长链烯酮指标U37k值无明显变化。U37k值在南海海区指示的表层海水温度与季节有关,主要反映秋、冬两季,即10月至次年3月间的SST。 相似文献
54.
青藏高原地区地表温度及其取值对大气长波辐射冷却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辐射传输模式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应用问题,使用Liou-Ou一维辐射传输模式及1982年8月 ̄1983年7月青藏高原热源观测实验期间青藏高原地面、高空与卫星观测资料,在高原辐射传输模式中区分了下垫面温度与地表空气温度的作用,并利用卫星观测资料对模式改进后的实际效果进行了验证;分析了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硬度,得到了下垫面温度的简单参数化方法。 相似文献
55.
南海南部2Ma以来古温度记录显示该海域更新世以来海水表层温度的不断降低,并且以冰期降低为特征,间冰期温度变化不大。南海南北经向表层海水温差的大小,反映了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2 Ma以来的温差变化说明东亚冬季风在中更新世之前的持续强化,中更新世之后不断减弱,而在晚第四纪时又再次转为增强,同时叠加在长期变化趋势之上的是轨道时间尺度上冰期增强间冰期减弱的循环波动。青藏高原构造作用可能对中更新世时期东亚冬季风强化产生重要影响,而更新世以来东亚冬季风变化的整体趋势及轨道尺度变化主要受全球冰量变化和低纬ENSO影响。 相似文献
56.
一月一月为苦寒之月,但在本年中国各地大抵较往昔温暖,绥西气候反常,黄河解冻,冰凌下流,其未解冻之处,冰面淹水二三尺深,阻断交通,华中与华南亦显有温度之增进,惟东北一带气候转寒。月之二十四日及三十日吉林附近清晨之气温皆达摄氏冰点下三十度,寒冷之甚可以想见。欧洲方面月初亦觉奇寒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为北冰洋寒流所袭,波罗的海海上有大风雨,法境大雪,维琪气温降至冰点下二十度,称这一八八○年来未有之奇寒。天气之演变大有东西相映之局。 相似文献
57.
沉积盆地现今地温场反映了地球内部各种动力学过程之间的能量平衡状态,既是了解大陆岩石圈构造变形及演化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重要窗口,也是开展区域地热资源潜力评价的基础。通过收集松辽盆地826口钻孔试油温度数据,结合150个岩心样品热导率测试结果,系统刻画了全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基于深部温度预测技术计算了4 000 m深度内地层温度。结果表明,松辽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介于22.5~69.0℃/km之间,平均值为44.0℃/km。中央坳陷区岩石热导率值比较集中,大多介于1.60~2.40 W/(m·K)之间,平均值为1.84 W/(m·K),其中泥岩热导率最低,平均值为1.77 W/(m·K);粉砂岩热导率居中,平均值为1.87 W/(m·K);细砂岩热导率最高,平均值为2.12 W/(m·K)。大地热流值介于35.0~98.8 mW/m2,平均值为76.9 mW/m2,为典型的“热盆”,平面上呈中部高、边部低的环带状展布特征。松辽盆地1 000 m深度的地层温度介于26.9~72.3℃,平均值为47.9℃;2 000 m深度的地层温度介于49.4~141... 相似文献
58.
59.
研究了青蛤肝胰腺、鳃瓣、斧足、外套膜组织中过氧化物酶(POD)组织差异以及温度骤升和窒息胁迫对青蛤POD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16℃和温度骤升至32℃环境下青蛤POD酶活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组织差异性,且以肝胰腺中的POD活性最高,而斧足最低。水温16℃环境下青蛤的肝胰腺、斧足、外套膜和鳃瓣这4个组织之间的POD酶活力除外套膜和鳃瓣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均存在明显的组织差异(P0.05),其中肝胰腺的POD酶活最高1.68±0.08U-mg-1,其次为鳃瓣、外套膜,而斧足中的POD活力最低0.19±0.02U-mg-1。同时温度骤升胁迫对青蛤的POD也有显著的影响,在瞬时32℃高温下5h时肝胰腺的POD酶活达到最大值3.85±0.06U-mg-1,11h时出现第二峰值3.47±0.22U-mg-1,15h后POD值达到处理前水平并逐渐趋于稳定;在窒息环境胁迫下肝胰腺的POD酶活在15h内变化无显著变化,与对照组水平接近,15h-17h酶活显著升高,17h达到最大值2.98±0.54U-mg-1,之后又恢复到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60.
巴州农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1960—2001年巴州农区年、季平均温度、降水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地气候变化并不一致,大部分地区有温度升高、降水偏多的趋势。冬季的升温幅度明显大于其它季节,年平均温度的上升主要由冬季升温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