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485篇 |
免费 | 5678篇 |
国内免费 | 335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33篇 |
大气科学 | 1034篇 |
地球物理 | 3410篇 |
地质学 | 15048篇 |
海洋学 | 1266篇 |
天文学 | 82篇 |
综合类 | 1112篇 |
自然地理 | 83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1篇 |
2024年 | 418篇 |
2023年 | 589篇 |
2022年 | 696篇 |
2021年 | 693篇 |
2020年 | 700篇 |
2019年 | 696篇 |
2018年 | 525篇 |
2017年 | 523篇 |
2016年 | 569篇 |
2015年 | 585篇 |
2014年 | 895篇 |
2013年 | 752篇 |
2012年 | 849篇 |
2011年 | 918篇 |
2010年 | 785篇 |
2009年 | 825篇 |
2008年 | 814篇 |
2007年 | 772篇 |
2006年 | 782篇 |
2005年 | 721篇 |
2004年 | 717篇 |
2003年 | 633篇 |
2002年 | 679篇 |
2001年 | 683篇 |
2000年 | 608篇 |
1999年 | 650篇 |
1998年 | 593篇 |
1997年 | 630篇 |
1996年 | 571篇 |
1995年 | 561篇 |
1994年 | 488篇 |
1993年 | 452篇 |
1992年 | 463篇 |
1991年 | 403篇 |
1990年 | 393篇 |
1989年 | 268篇 |
1988年 | 112篇 |
1987年 | 93篇 |
1986年 | 52篇 |
1985年 | 42篇 |
1984年 | 52篇 |
1983年 | 26篇 |
1982年 | 42篇 |
1981年 | 31篇 |
1980年 | 31篇 |
1979年 | 16篇 |
1978年 | 8篇 |
1964年 | 12篇 |
195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鱼田堡煤矿水文地质特征及深部突水模式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鱼田堡煤矿各生产水平、开采区域、开采煤层涌水观测资料,以及水质化验、连通试验等资料的分析与研究,查明了该矿深部煤层开采的突水水源及突水通道——浅部与采空区融为一体的“地下水库”及深部K3(4#煤层)开采时在煤层顶板以上发育的采动离层裂隙带,为防治矿井深部突水提供了较为切合实际的水文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2.
峰后的刚度劣化现象(渐进损伤)在多种煤、岩石、混凝土、土和砂子的循环加载实验中已被观察到。本文考虑了剪切带及带外弹性体的不同的刚度劣化现象,推导了剪切带(断层)-弹性围岩系统在直剪条件下的应力-变形曲线。剪切带的刚度劣化不改变剪切带的总变形,但使剪切带的弹性变形增加、塑性变形降低。考虑弹性体的刚度劣化现象之后,系统的峰后应力-变形曲线呈现非线性特征,这不同于过去忽略刚度劣化现象的结果。在应变软化过程中,剪切带之外弹性体的刚度劣化,使系统的峰后响应由负斜率(Ⅰ类行为)变为正斜率(Ⅱ类变形行为)。较高的弹性体尺寸、较高的脆性、较小的内部长度、较低的围岩初始弹性模量、较高的抗剪强度、较低的残余剪切应力及较高的残余剪切弹性模量,使系统的峰后响应变得陡峭,甚至发生Ⅱ类行为,使系统的失稳(岩爆、冲击地压、采矿诱发地震或矿震)易于发生。 相似文献
43.
板状绿柱石产于花岗岩云英岩化边部或晶洞壁的白云母-钠长石-绿柱石-水晶的矿物组合中,钠长石呈自形晶,绿柱石的洁净度与透明度相对较差。晶体测量表明,晶体的单形晶面发育依次为c{0001}→s{11 2-1}→p{10 1-1}→m{10 1-0}→v{21 3-1}、n{45 9-4}、a{11 2-0}。微分干涉显微镜(DIC)及扫描电镜(SEM)研究表明:各单形晶面上生长纹(微形貌)反映面网结构的对称性,c{0001}单形晶面上的六边形溶蚀坑(50~170μm)是由平行晶体C轴的各单形晶面生长层从晶体中心向外叠堆组成,层生长机理制约晶体生长全过程,平行双面(c)的生长层较薄(5~8μm)且较稳定,六方双锥(s)生长层较厚且圆滑,六方柱(m)生长层由晶体中心往外其厚度由厚逐渐变薄(12~20μm),台间隔由窄变宽。晶体溶蚀是从面网密度最大的c{0001}开始,溶蚀面积依平行双面(c)、六方双锥(s)单形晶面由大变小,六方柱(a)、复六方双锥(v、n)单形晶面因面网密度小而未受到溶蚀。据矿物共生组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法测量与拉曼光谱(LRS)分析表明板状绿柱石是在中–高温(303℃)、过饱和度较大、成矿介质的钠长石化发育且热动力环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形成,气液包裹体主要由H2O、CO2及微量CH4、N2组成,CO2及微量CH4、N2可能与碳酸盐围岩有关。 相似文献
44.
45.
46.
滇西龙陵-潞西地分布着面积近千平方公里的花岗岩,其侵位时代可分为加里东-海西、燕山、喜马拉雅三期。岩体围岩主要为寒武系、奥陶-志留系的砂页岩、碳酸盐岩。 相似文献
47.
滇、川、黔成矿区的铅锌矿源层(岩)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滇、川、黔铅锌成矿区的矿源层(岩)及其成矿作用,具多矿源层(岩)、多容矿层和多遮挡层共存的特点。矿源层(岩)改造成矿分海西晚期改造生成贫铅锌矿床和燕山期改造生成铅锌富矿床两个旋回,改造成矿的3个主因是:多条继承、发展了基底构造的深一道断层系统,峨眉山玄武岩浆上涌产生的高热能、喷气、矿质和广泛、多中心循环的热卤水,铅锌矿床为沉积─改造─后成成矿。 相似文献
48.
藤铁铁矿位于鱼鹿岩枝东接触带中段,该矿体为铁、铜、锡共(伴)生矿床.受断裂带、岩体侵入接触带、夕卡岩带和鱼鹿岩枝控制.据此总结出该区"三带一体"的成矿特征. 相似文献
49.
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姬塬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偏西部地区,晚三叠世主要受北东、北西及南部三个方向的物源控制。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曲线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研究区上三叠统长8油层组岩石类型、沉积构造、物源方向、古生物和沉积相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长8沉积时期姬塬地区地形平缓,河流作用较弱,主要发育一套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其沉积作用和砂体展布受湖平面升、降和物源方向控制明显,对油气成藏有着重要的意义,表现为:①湖平面上升期,湖岸线快速向物源方向迁移,以发育长条状和鸟足状水上—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②下降期以发育三角洲平原为主,来自不同物源方向的前缘砂体在研究区中部交汇;③湖平面上升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呈席状发育以及岩性遮挡条件更好,因而比湖平面下降期发育的砂体更有利于形成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50.
本文通过对新疆鄯善县南部铁矿带各矿床区域地质、矿床地质特征等的对比分析,将鄯善南部铁矿带铁矿床划分为两类成因①火山喷发-沉积型铁矿床.②火山-矿浆贯入型铁矿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