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9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315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213篇
地球物理   118篇
地质学   593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861.
云南东川地区层状地貌面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东川地区的山地及小江河谷的两侧山麓上部,分布着不同高度和不同规模的层状地貌面,对其成因仍有不同的认识。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原隆升之前的初始地貌面是否是准平原型夷平面;二是山顶面之下的梯级层状地貌面的成因。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1)层状地貌面的地貌特征及其与侵蚀河谷体系的关系;(2)层状地貌面上堆积物的性质;(3)层状地貌面与断裂构造水平展布的关系;(4)相邻层状地貌面的空间过渡关系;(5)区域构造演化背景。作者认为在云贵高原抬升过程中,东川地区以挤压穹起隆升变形为主。不同海拔高度的层状地貌面具有多成因特性。山顶面及局部高原面是高原隆升之前古夷平面的残留。并遭到后期强烈的侵蚀改造。目前,尚缺乏足够证据证明高原隆升之前的古夷平面为准平原型夷平面。小江河谷两侧的梯级层状地貌面是侵蚀或剥蚀面,它们形成于高原隆升及初始地貌面解体之后,其梯级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性的阶段隆升有关。  相似文献   
862.
陕西关中层状云降雨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金辉  陈保国  罗俊颉 《气象》2004,30(12):53-56
利用探空和雷达回波资料对层状云降雨进行了分类。对稳定性层状云和混合性层状云的各种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为降雨量的估算及高炮、火箭、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63.
鲁西下寒武统层状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寒武统层状金矿是鲁西地区继归来庄隐爆角砾岩型金矿以后,近年来所发现的又一新类型金矿.该类金矿赋存于寒武纪朱砂洞组灰质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中.矿体产出层位稳定,矿石类型单一,矿化连续,具有广阔找矿前景和较大的资源潜力.矿床形成与中偏碱性次火山杂岩及其次火山热液作用密切相关,表现为“二长斑岩—断裂裂隙—碳酸盐岩层”三位一体的控矿机制.该类金矿最早在磨坊沟被发现和评价,因此,笔者将其称为“磨坊沟式”金矿.  相似文献   
864.
攀西裂谷地区层状镁铁岩的PGE矿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攀西裂谷位于四川西部,裂谷经历了元古宙和海西期二次地幔柱活动,形成多处穹窿构造和层状镁铁质岩体的侵入。后一期的层状岩体赋存著名的超大型钒钛磁铁矿床。中国和南非合作研究认为,层状岩体PGE矿化应进一步研究。以新街岩体为代表,经钻探工程建立了岩体剖面;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证实,岩体有三个岩浆旋回和许多韵律层,层厚仅2~3cm。自上而下岩相为辉长岩、橄辉岩、辉石岩和橄榄岩,造岩矿物为贵橄榄石、普通辉石、钛普通辉石和中长石。岩体下部旋回,硫化物较富集,多在高镁质岩相。硅酸盐、氧化物和硫化物三系列矿物共生而不混熔。硫化物呈浸染状,主要有三层,产在橄榄岩、辉石岩和下辉长岩内。铂族矿物有砷铂矿、自然铂、硫锇矿、铋碲钯矿、碲铋矿、碲银矿、自然银等。PGE富集可能有三个阶段:岩浆早期,岩浆中"S"不饱和,PGE易进入硅酸盐;岩浆晚期"S"逸度增高,硫化物富集,为PGE富集阶段;热液阶段PGE再分配富集。PGE和Ni、Cu、S为正相关关系,和Fe、Ti相辅相成,无明显关系。岩石中PGE背景值为(0.166~0.411)×10-6,PGE矿化体的品位变化较大,为(0.94~0.976)×10-6。有的钻孔样品Pt+Pd含量大于1×10-6,可做进一步找矿的依据。  相似文献   
865.
Telfer金矿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Paterson省,是澳大利亚大型金矿之一。该矿自1977年开采以来其产金总量已超过125t。矿床产于北西向的Telfer穹隆内,金和伴生铜呈一系列垂向上叠置的层控或层状的金-铜硫化物石英矿脉产出。成矿时代为晚元古代(700 ̄600Ma),成矿主岩为上Yeneena群(约1000 ̄750Ma)低变质海相沉积岩系。硫化物矿石和蚀变矿物(碳酸盐和电气石)的C、O、B、  相似文献   
866.
《国外铀金地质》1999,16(2):97-103
本文对与我国毗邻的俄罗斯东外贝加尔地区的蒙古-滨额尔古纳成矿带中的潜在含铀区进行了研究。以毕霍尔矿区、普什勃拉姆矿区以及阿金地块为例,对层状铀矿、脉状铀矿以及矽卡岩型铀矿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他类型矿产的矿床进行了探讨,从而圈出铀矿的潜在远景区。这对我国东北和内蒙古自治区寻找铀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67.
尽管镁铁质侵入体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得到了特别关注,但有许多科学问题迄今仍模糊不清。基于新的野外观察和理论分析,文中提出一个复杂性流体动力学模型,试图整合解释矿床地质学、矿相学和矿物学特征。假定岩浆成矿系统的行为取决于熔体和流体两个子系统的强相互作用,系统演化过程中子系统物理性质的连续改变可以导致多种非线性变化:(1)熔体子系统未发生明显结晶作用之前,含矿流体弥漫式透过熔体向上迁移,产生具有隐性火成层理的致矿侵入体和浸染状整合矿体。在这种条件下,高速运动的含矿流体可以导致岩浆侵入体全岩矿化;较低速上升的含矿流体也可以导致强烈的岩浆分异作用,但岩浆侵入体的边缘部分将没有成矿金属的富集。(2)岩浆侵入体部分固结(如半固结)时,含矿流体只能大规模输入到岩体中心尚未固结的部分,并导致强烈的双扩散对流,产生明显的韵律性层理和整合型块状矿体。(3)岩浆侵入体接近完全固结时,巨大的流体超压或远场应力场可导致板状侵入体沿补给通道方向破裂,含矿流体上升导致了不整合矿体的产生。(4)岩浆侵入体完全固结之后,后续含矿流体只能沿着层状侵入体与底板围岩的接触带迁移,形成新型板状矿体或巢状矿体,甚至夕卡岩型矿体。(5)富氧化物流体之后还可以有富硫化物流体上升,有利于产生硫化物矿体。这种分析大致符合攀西地区的客观实际,因而可以得出结论:(1)岩浆侵入体是否成为致矿侵入体取决于含矿流体的输入,而不是岩浆分异作用;(2)致矿侵入体的分异特征是含矿流体输入的结果,而不是相反;(3)镁铁质岩浆成矿系统是一种复杂性动力系统,含矿流体的输入是其行为发生非线性变化的根本原因;(4)攀西地区的镁铁质岩浆成矿系统包括整合型(包括块状和浸染状两种亚型)、不整合型和夕卡岩型铁矿子系统以及浸染状和块状硫化物型成矿子系统;(5)攀西地区的铁矿体不仅仅位于层状岩体之内,下伏围岩中也有找矿潜力,甚至发现块状硫化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868.
重庆武隆鸡冠岭岩质崩滑-碎屑流过程模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4年乌江重庆武隆段左侧岸坡鸡冠岭发生大型岩质崩滑,崩塌体碰撞解体后沿沟谷形成碎屑流,碎屑流体高速入江激起涌浪,最终形成堰塞湖,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本文在滑坡现场工程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鸡冠岭崩滑-碎屑流的基本特征,对鸡冠岭崩滑-碎屑流运动过程中碰撞和铲刮等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基于DAN3D动力分析软件反演了鸡冠岭崩滑-碎屑流运动全过程,得到了崩滑-碎屑流速度分布规律和堆积体分布特征,模拟结果与滑坡的基本特征与堆积体分布特征基本吻合。鸡冠岭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从数值模拟的角度剖析了鸡冠岭崩滑-碎屑流的动力特性,完善了鸡冠岭崩滑的研究。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崩滑动力特性及滑坡涌浪效应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69.
冯振  李滨  贺凯 《地质力学学报》2014,20(2):123-131
近水平厚层高陡斜坡岩层倾角小于10°,具有软硬相间或上硬下软的结构,常形成高陡斜坡或陡崖地形,主要以大型崩塌的形式发生破坏。在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岩体破坏机制出发,对近水平厚层高陡斜坡崩塌的形成过程、破坏机制、失稳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归纳了6种地质力学模型,包括滑移-拉裂、塑流-拉裂、倾倒-拉裂、剪切-错断、剪切-滑移、劈裂-溃屈,并提出了相应的野外识别特征。   相似文献   
870.
反倾层状岩质边坡悬臂梁极限平衡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悬臂梁理论和运用极限平衡法研究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是一种既注重变形过程又注重力学分析的可行方法。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研究悬臂梁极限平衡分析模型。首先通过野外现象的观测,提出能对反倾层状边坡变形几何空间条件进行分区的“基准面”的概念,再利用“基准面”分析岩层分区破坏模式的力学机制,认为破坏面的形成机制是弯曲拉裂和压缩剪切的共同作用结果,对悬臂梁极限平衡分析模型中的各参数确定给出假设或理论分析,建立了计算模型。以重庆市巫溪县中梁水库硝洞槽-郑家大沟库段反倾岸坡为例,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识别基础上,应用悬臂梁极限平衡模型理论分析实例,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同时也给出反倾层状边坡悬臂梁极限平衡模型计算步骤,用数值模拟方法验证该分析模型的正确性。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破坏区大体分为滑移区、倾倒区和倾倒变形影响区,破坏区大小由坡角、岩层倾角、坡高共同决定,当三者关系(见式(13))大于0时,才存在破坏区,才有可能发生变形破坏。研究成果对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与防治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