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8篇
  免费   954篇
  国内免费   1263篇
测绘学   414篇
大气科学   724篇
地球物理   1251篇
地质学   2191篇
海洋学   601篇
天文学   145篇
综合类   275篇
自然地理   1004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248篇
  2022年   263篇
  2021年   236篇
  2020年   234篇
  2019年   242篇
  2018年   193篇
  2017年   203篇
  2016年   187篇
  2015年   234篇
  2014年   325篇
  2013年   245篇
  2012年   292篇
  2011年   302篇
  2010年   271篇
  2009年   253篇
  2008年   257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228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96篇
  2003年   173篇
  2002年   191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102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7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5篇
  1962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肖继雄 《地质与勘探》2012,48(3):546-561
[摘 要] 马厂箐钼铜金矿床是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上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典型矿床之一,其成矿作用具有特殊性。本文应用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重点探讨了马厂箐钼铜金矿床深部地质过程中成岩与由地幔流体作用引发壳幔混染并形成系列成矿的关系。通过对马厂箐矿床成岩成矿时代的厘定、岩矿石稀土和微量元素、稀有气体及Pb-Sr-Nd 同位素研究,论证了成矿流体和岩浆流体均来自于富集地幔,这种成矿流体是包含于富碱岩浆并与其互不混溶的地幔流体。在上升运移过程中,地幔流体可随富碱岩浆的结晶成岩过程对岩体进行同步自交代蚀变而在斑岩体内或其深部形成矿床;也可与岩浆分离而独立运移,在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及地层围岩中进行交代蚀变成矿。在这一成岩成矿过程中, 引发并促进壳幔物质混染和叠加成矿,由此导致了马厂箐矿区成矿分带表现为从岩体到围岩、从高温到低温的不同矿种和不同类型的系列成矿效应。  相似文献   
992.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和多旋回的油气成藏作用,研究叠合盆地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和分布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叠合盆地指不同时期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或地层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叠加和复合,具有地层沉积不连续、地层构造不连续、地层应力应变作用不连续等三大标志性特征,依据构造剖面上地层年代的关联性,将叠合盆地分为五种类型,即连续沉积型叠合盆地、中晚期地层叠合盆地、早晚期地层叠合盆地、早中期地层叠合盆地、长期暴露型叠合盆地。叠合盆地普遍发育复杂油气藏,三种作用(剥蚀作用、断裂作用、褶皱作用)六种机制(渗漏、扩散、溢散、氧化、降解和裂解)形成复杂油气藏,依据成因特征分为五类,原成型油气藏,圈闭调整型油气藏,组分变异型油气藏,相态转换型油气藏,规模改造型油气藏。研究表明,复杂油气藏中天然气的地下产状特征和分布特征与地表产状特征和分布特征有很大差异。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油气分布主要受烃源灶、古隆起、沉积相、断裂带、构造变动和区域盖层等六大因素的控制。其中烃源灶(S)、古隆起(M)、沉积相(D)和盖层(C)等四大要素控制着油气成藏的形成和分布,并建立了多要素匹配(T-CDMS)成藏模式,用以预测有利成藏领域。油气藏形成之后,多期的构造变动对早成的油气藏进行调整、改造和破坏,主要受构造变动强度、构造变动时间、构造变动次数、构造变动时盖层的封油气性能等四大要素控制,并以此建立了多期构造变动破坏油气藏后剩余潜力评价模型,利用这一模型可以预测出有利勘探区带并评价出有利勘探区带中的剩余资源潜力。油气藏经过改造,表现出晚期成藏效应,并受相势耦合作用的控制最后定位,利用晚期成藏效应和相势耦合理论可以预测有利勘探目标,并指出潜在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993.
利用储层岩石的流动电位特性描述油藏的流动特性已引起地球物理领域的关注。依据多孔介质中的双电层模型与毛管电化学理论,建立了渗流场、离子流场和电流场的耦合关系,数值模拟了泥质砂岩储渗特性和电化学因素对流动电位耦合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考虑储层岩石中存在浓差极化效应时,流动电位耦合系数的绝对值随溶液浓度、阳离子交换量、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增大而增大;浓差极化效应对流动电位具有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994.
在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处理中,静态效应会影响解释结果.这里主要采用有限单元法进行正演计算,采用阻抗相位校正法、空间滤波法以及视电阻率导数解释法,对存在静态效应的理论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对比结果表明,前二种方法对静态效应起到了一定的压制和改善作用,且阻抗相位校正法效果相对较好,而通过视电阻率导数解释法,可以准确地反映地下真实异常形态.  相似文献   
995.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简称AMT(Audio Magnetotelluric),作为大地电磁勘探方法的一种,适用于中浅层地球物理勘查,探测深度一般在2 000m之内,是一种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但静态效应是电磁方法中较为棘手的一个问题,为数据资料的处理带来了极大地不便。这里简要阐述大地电磁方法基本原理和静态效应产生的机理,并对不同的静态校正技术进行论述。同时还介绍了该技术在黔西南卡林型金矿的具体应用及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该技术较好地克服了静态效应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6.
陈乐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7):1325-1337
集聚经济理论自诞生之日起便与城市经济增长存在着本源联系。论文系统梳理集聚经济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归纳集聚经济阐释城市空间形成与发展的核心思想,明确集聚经济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是具有本源联系的。进一步回顾集聚经济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程度与机制,发现以人口密度等指标为代表的集聚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可从“宏观过程”与“微观过程”两大视角探寻城市集聚经济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解释机制。这一工作不仅是以往集聚经济与城市经济增长相关文献回顾的一个延续,也为后续集聚经济影响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参照。  相似文献   
997.
基于Fortran语言对GAMIT10.7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Hopfield模型、Saastamoinen模型、Black模型、UNB3模型、EGNOS模型、GPT2w_1+Saastamoinen模型和GPT2w_5+Saastamoinen模型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对流层延迟解算服务,并分析不同对流层延迟模型在西北地区的适应性问题。实验表明,在实测气象数据模型中,Saastamoinen模型在中国西北地区获取的天顶对流层延迟精度最高,各个测站平均bias值和RMS值分别是-1.67 cm、3.83 cm;Hopfield模型和Black模型精度相当。在非实测气象数据模型中,GPT2w_1+Saastamoinen模型精度最高,GPT2w_5+Saastamoinen模型次之,EGNOS模型最低。不同对流层延迟模型的精度均受季节变化影响,夏季bias的绝对值和RMS值最大,冬季最小,春季和秋季结果相当。  相似文献   
998.
时间漂移效应是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分析过程中产生数据误差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针对不同元素的时间漂移规律、漂移机理等问题,开展了系统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元素随时间漂移的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漂移程度与元素的质量数呈相关性;(3)不同元素在等离子体中的分布特征有较大差异,差异可能与元素在等离子体中的扩散行为相关,除了不同元素分布特征有差异外,元素在等离子体中的分布也不稳定,两者结合可能是导致时间漂移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发现时间漂移不受元素浓度大小的影响。该研究对于理解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的时间漂移及其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99.
李厚朴  边少锋 《测绘学报》2011,40(6):730-735
为提高利用Molodensky公式反演测高大地水准面中央区效应的精度,视中央区为矩形域,将垂线偏差分量表示成双二次多项式插值形式,引入非奇异变换,推导出了大地水准面的计算公式。垂线偏差理论模型下的分析表明本文导出公式误差为零,而传统公式的误差与纬度以及垂线偏差子午分量与卯酉分量之间的比值有关;以中纬度区域分辨率为2'*2'的垂线偏差数据为背景场进行了实际计算,结果表明在反演计算点本身所在的1个网格对大地水准面的贡献时,传统公式与本文导出公式计算结果差值的最大值达数厘米。本文导出公式可为测高大地水准面的高精度反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海洋测深大多是在移动的测量船上进行的,测量船的移动则不可避免地产生船移效应,因而船移效应是影响海洋测深精度的因素之一。在系统推证海洋测深中的船移效应模型基础上,对几种典型船速、水深、海底坡度和波束角情形下的船移效应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了船移效应的影响规律和量级,揭示了船移效应的非对称性影响。根据海洋测深的IHO最低标准要求,提出了采用窄波束和限制船速的降低测深船移效应影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