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91篇
  免费   1864篇
  国内免费   2433篇
测绘学   816篇
大气科学   2665篇
地球物理   1807篇
地质学   4947篇
海洋学   2480篇
天文学   147篇
综合类   766篇
自然地理   2060篇
  2024年   124篇
  2023年   441篇
  2022年   526篇
  2021年   618篇
  2020年   445篇
  2019年   543篇
  2018年   362篇
  2017年   429篇
  2016年   416篇
  2015年   471篇
  2014年   729篇
  2013年   560篇
  2012年   683篇
  2011年   644篇
  2010年   637篇
  2009年   673篇
  2008年   640篇
  2007年   553篇
  2006年   467篇
  2005年   484篇
  2004年   384篇
  2003年   493篇
  2002年   482篇
  2001年   474篇
  2000年   383篇
  1999年   292篇
  1998年   267篇
  1997年   307篇
  1996年   296篇
  1995年   277篇
  1994年   264篇
  1993年   216篇
  1992年   271篇
  1991年   201篇
  1990年   214篇
  1989年   158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6篇
  1964年   14篇
  1963年   6篇
  194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341.
342.
豫西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石粒度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晶体大小分布理论并结合岩石学和矿物学的资料,讨论了豫西伊川--汝阳新生代碱性橄榄玄武岩中的橄榄石晶体大小分布的成因,补液为研究区碱性橄榄玄武岩中的橄榄石晶体大小分布形式很可能不是岩浆混合形成的,而是岩浆演化造成的。它对应着岩浆演化的三个阶段:岩浆主心演化阶段、岩浆上升阶段和岩浆淬火阶段。分析了岩浆房演化阶段和岩浆上升阶段橄榄石晶体生长的动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343.
大陆下地壳物质组成和同位素组成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统计方法对20组世界各地大陆下地壳组成的估计值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大陆下地壳组成具双峰式分布特征,峰值代表了A、B两种元组分。组分A为幔源垫托岩浆的结晶分凝产物,组分B为古老的大陆壳物质。大陆下地壳物质组成和同位素成分确定和探讨对建立恰当大陆动力学模型具有深元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44.
根据近期研究成果,如孢囊个体数量及被囊作用的季节性变化、被囊或生殖作用的受控因素、孢囊成分、结构及空间分布等特点,推测被囊作用的产生机制可能包括:①抵御不利的气候条件;②摄食时;③抗御营养供应不足时;④逃避捕食;⑤生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⑥利于分散。  相似文献   
345.
根据断面域兴安、松嫩地块各时代地层和花岗质岩石及所估算的地壳各结构层的K、U、Th含量,研究了岩石的热产生率及其变化、以及岩石圈的热结构和温度分布,揭示了兴安、松嫩地块热产生率与岩性及时代的关系。兴安、松嫩地块均以高热流为特征,特别是松嫩地块为明显的高热异常区。岩石圈内的温度分布结合地球物理信息的分析表明,两地块深部地壳可能存在低速高导的部分熔融体。  相似文献   
346.
工业废渣赤泥中钪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叙述了工业炼铝原料黔中铝土矿(也包括与其紧密伴生的硬质粘土岩)及其废渣赤泥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钪与稀土含量和稀土的分布模式。通过淋滤实验、酸处理、人工合成方钠石及电子探针等分析手段,证实了赤泥中的钪不是离子吸附,也不存在于工业生产所形成的铝硅酸盐矿物相中,而是以类质同象分散于铝土矿的副矿物中。  相似文献   
347.
本文根据福建省自然地理的基本情况和不文气象长期观测的资料,用比较水文学的观点进行初步的分析归纳,得到了福建省暴雨特性与分布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348.
晚石炭世腕足动物部分属的两极分布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7个属产地及层位分析,证明晚石炭世腕足动物存在两极分布现象。认为古生物地理大区的混生区是这些两极分布的凉水型分子的起源地,即混生区起源。两极分布的分子具有快的迁移速度,推测凉(冷)水洋流的携带作用是这些凉水分子散布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49.
3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