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52篇 |
免费 | 591篇 |
国内免费 | 38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25篇 |
大气科学 | 145篇 |
地球物理 | 333篇 |
地质学 | 1131篇 |
海洋学 | 714篇 |
天文学 | 23篇 |
综合类 | 229篇 |
自然地理 | 1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0篇 |
2023年 | 89篇 |
2022年 | 94篇 |
2021年 | 128篇 |
2020年 | 113篇 |
2019年 | 113篇 |
2018年 | 76篇 |
2017年 | 77篇 |
2016年 | 86篇 |
2015年 | 100篇 |
2014年 | 170篇 |
2013年 | 112篇 |
2012年 | 148篇 |
2011年 | 151篇 |
2010年 | 118篇 |
2009年 | 119篇 |
2008年 | 142篇 |
2007年 | 120篇 |
2006年 | 79篇 |
2005年 | 95篇 |
2004年 | 78篇 |
2003年 | 81篇 |
2002年 | 46篇 |
2001年 | 67篇 |
2000年 | 52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67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50篇 |
1994年 | 59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38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7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7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8篇 |
1976年 | 6篇 |
1975年 | 4篇 |
1958年 | 3篇 |
1948年 | 2篇 |
194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正在辽西义县的中德化石馆内有一件来自海外的明星标本,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始祖鸟。这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第10件完整的始祖鸟标本,它来自遥远的德国,目前在中国辽西定居。它已经在冰冷的石头上沉睡了1亿4500万年,然而那迁徙精致的骨骼,那金色的羽毛印痕还有那振翅欲飞的姿态,很像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凤凰。截至目前,世界上共发现了11 相似文献
993.
高分辩率开发地震采集数据是构造解释和砂体预测的基础资料,其保真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小构造和砂体预测的准确性。震源的激发、波的传播、检波器的接收和仪器记录各个环节对地震信息的保真度都有影响。对地震采集各个环节的分析、研究对提高地震信息的保真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4.
995.
996.
龙门山断裂带全长约560 km,宽30~50 km,面积约20 000 km2,深度在40 km左右,本文将其定义为小断裂带,它是由3条主干断裂和若干个狭小断裂块体组成的小规模断裂带群。单个块体具有刚体特征,其内部缝隙、孔隙可以忽略,在挤压剪切破碎时将其假设为剪切面,块体剪切破碎或者块体间错位滑动,从而引发地震。当应力释放时,整体表现为下沉稳定,同时,与其邻近大块体接触面因卸荷而出现上、下、左、右相对滑动,从而引发余震。本文针对龙门山小断裂带卸荷前后各块体运动特征,提出监测建议。 相似文献
997.
998.
广西山区气候资源小网格推算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广西全区90个气象台站1971~2000年的气候观测资料和站点地理信息资料,采用全区和分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广西热量、光照和降水等气候资源的数学推算模型。并在GIS支持下,对模型进行了小网格推算和残差订正,保证每个网格点上的气候资源值是比较准确的。同时绘制了气候资源分布图,将其与广西气候资源实际分布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比较,发现二者的空间分布趋势具有一致性,而且更加细腻、真实,说明推算模型能够反映广西气候资源的分布规律,具有良好的统计意义和实际意义,为气候区划、深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9.
华北陆块南缘燕山期花岗岩带岩浆演化:以小秦岭—外方山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华北陆块南缘小秦岭—外方山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将其形成过程划分为160~155 Ma(Ⅰ)、150~125 Ma(Ⅱ)、120~110 Ma(Ⅲ)3个期次,与中国北方大规模岩浆活动期次并不完全一致。这3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元素演化较为特殊,Ⅰ期花岗岩(南泥湖、上房沟等岩体)与Ⅲ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较为相似,均以异常高的K含量、明显的负Eu异常及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弱或不分馏为主要特征,为A型花岗岩。Ⅱ期花岗岩为偏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富集Rb、Th、U和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和Ta等高场强元素,P2O5含量随SiO2含量增加呈递减趋势,为I型花岗岩,大部分样品Sr>300.00×10-6,Y<19.00×10-6,Yb<1.90×10-6,具有埃达克岩的属性。时代由老至新,Ⅰ、Ⅱ、Ⅲ花岗岩呈现出A型—I型—A型的演化规律。Ⅰ期花岗岩形成于挤压构造背景下的局部伸展环境;Ⅱ期花岗岩则形成于华北陆块南缘构造体制转换阶段,是地壳加厚导致的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Ⅲ期花岗岩则是扬子与华北陆块拼合后,板块逐渐稳定,岩石圈发生伸展,下地壳岩石减压熔融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00.
伊豆-小笠原和汤加地区中地幔多层速度结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地幔间断面的存在及其性质对于理解地球内部对流过程并对地球化学和矿物物理学的约束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利用美国西部高密度短周期地震台网记录的汤加和伊豆-小笠原地区的深震波形资料的倾斜叠加处理,进而从中提取离源下行的次生转换震相SdP,据此分析两个俯冲区域的中部地幔速度界面的差异性存在:(1)伊豆-小笠原地区对应于"920km"间断面的深度应该位于910km,而汤加地区则存在着两个速度跃变面,分别位于850和950km处;(2)两个地区均存在着1000和1050km深度附近一定的转换点集中;(3)两个地区在1100km深度处都存在着比较明确的转换点集中,同时伊豆-小笠原地区在更深处的1168km附近存在转换点集中,而汤加地区相应的界面则存在于1200km深度附近.这样的复杂结构与铁在地幔主要岩石组分铁-镁钙钛矿和铁-镁方铁矿的配比不同造成的密度异常有关,同时汤加和伊豆-小笠原两个俯冲区间存在的差异性速度结构与两者不同的俯冲板片形态和残留有很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