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9篇
  免费   222篇
  国内免费   151篇
测绘学   88篇
大气科学   114篇
地球物理   95篇
地质学   1453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60篇
自然地理   58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贡嘎山区在全新世初期(10000-7500aBP),气候渐暖,冰川后退,泥石流发生频次剧增;中期(7500-4000aBP),出现高温气候,冰川强烈后退,沉积物则以冰水河流相为主;晚期(<4000aBP),气候转冷,出现新冰期。嗣后,气候转暖,但有三次明显的冰进过程;400aBP前,气候再度转冷,出现小冰期。大量的泥石流点是出现在气候转暖、冰川退缩的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102.
103.
福建省主要地质灾害的特点,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永金 《福建地质》1995,14(4):263-271
本文主要介绍福建省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地面沉降的主要活动表现,特点,形成机理及其主要控制,影响因素,并从管理上和技术上提出防治的对策建议。此外,文中还扼要地介绍了福建发生地质灾害的背景条件和地质灾害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4.
小流域水沙耦合模拟概念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包为民 《地理研究》1995,14(2):27-34
小流域水沙耦合模拟概念模型,采用文献[1]、[2]和[4]中提出的概念性坡面产沙、沟蚀产沙、坡面汇沙、沟道汇沙和格林-安普特下渗曲线结构,结合水文学中的概念性汇流计算方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流域水流、泥沙耦合模拟模型.该模型结构简单,经子洲试验站团山沟三试验场和蛇家沟、团山沟、水旺沟三试验小流域实测资料的模拟检查表明,模型结构合理、效果较好,适合于黄土地区流域.  相似文献   
105.
根据中奥(奥地利)两国政府1992-1994年科技合作协议,开展了《北京山区荒溪分类与危险区制图技术研究》.介绍了该研究的目的、方法与成果,根据实践的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开展荒溪危险区制图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6.
据石英ESR和~14C测年结果,蒋家沟泥石流堆积可分为晚更新世形成的古泥石流堆积和近代泥石流堆积两类。古泥石流堆积再分为早、中、晚三期。扫描镜下观察蒋家沟古泥石流堆积中的石英砂表面机械结构特征和现代泥石流十分相同,例如两者的颗粒都呈尖锐棱角状,粒面上均发育很好的贝壳状断裂结构、解理面、凹坑、擦痕(或擦沟)等,这表明二者的形成环境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07.
108.
109.
滇东南沱冰期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全 《沉积学报》1991,9(3):130-138
本文较详细地研究了滇东南沱组紫红色杂砾岩的特征,认为它不是冰碛岩,而是泥石流堆积物。其形成环境以小江断裂为界,可大致划分为泥石流沟和泥石流扇两个亚相。古气候的分析结果表明.南沱冰期很可能不存在。  相似文献   
110.
云南山区水土流失的机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态平衡及环境地质的一般概念出发,进而以大量的实际资料,阐述了严重破坏森林植被,是造成云南山区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对该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与岩石破碎等因素对水土流失的相互关系,也作了简要的论述。并根据这些认识,文末还提出了可行的防治山区水土流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