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92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244篇
海洋学   139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利津洼陷沙四上亚段滩坝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岩心观察、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理论,将利津洼陷沙四上亚段分为1个层序3个体系域(LST、TST、HST),并细分为7个准层序组。研究了滩坝砂岩的沉积特征和在准层序组内的平面展布,以准层序组1、2滨浅湖滩坝最发育,准层序组3、4风暴滩坝最发育,准层序组6、7砂质滩坝发育差但发育碳酸盐滩坝。对滩坝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首次提出了“气(气候)-源(物源)-盆(盆地)”系统控滩坝的分析思路,是对传统“源控论”的完善与补充,可更合理解释滩坝的成因和分布,增加预测性。  相似文献   
103.
在地籍信息的管理建设中,将地籍数据的属性数据与矢量数据一体化,建立小型的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降低管理成本,为地籍信息管理工作提供便捷的管理手段和有效的决策。本文对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总结了系统的总体框架,并且阐述了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选用.NET架构搭建平台,利用C/S模式实现了小型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根据系统的需求与数据的特征,以ArcGIS Engine、VS2010、C#为开发工具,在ArcCatalog中建立文件地理数据库,实现了查询、统计、数据的编辑更新、空间分析、专题图制作、统计与输出等功能。通过实验数据验证,本系统操作简便,可满足对地籍数据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4.
利用岩芯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及岩石物性测试等多种资料,本文对济阳坳陷车西洼陷陡坡带沙三下亚段近岸水下扇储层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车西洼陷沙三下段近岸水下扇储层岩石类型宏观上主要表现为泥质杂基支撑砾岩、碎屑支撑砾岩、砾质砂岩等沉积,微观上以岩屑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为主,灰泥质杂基含量最高可达40%。车西洼陷沙三下段近岸水下扇储层为典型的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类型,其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3.42%、2.02×10-3μm2;但在3 500~4 000 m深度段发育异常高孔带,孔隙度可达10.2%,储集空间多为溶蚀孔和微裂缝。研究区储层经历了复杂的成岩演化过程,目前处于中成岩B期,其成岩演化序列为: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长石溶蚀/碳酸盐胶结物溶蚀→石英溶蚀/碳酸盐胶结/灰泥重结晶→石英加大/碳酸盐胶结溶蚀→碳酸盐胶结。不同亚相所经历的成岩演化有所差异,其中中扇辫状水道中远端及中扇前缘经历了多期溶蚀作用,储层物性相对较好,平均孔隙度分别可达4.5%,7.25%,为研究区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储层的“甜点区”。  相似文献   
105.
渤南洼陷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藏期流体压力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华  蒋有录  卢浩  刘雅利  景琛 《地球科学》2016,41(8):1384-1394
渤南洼陷油气资源丰富,成藏过程复杂,但其油气成藏时期的动力条件尚不明确.利用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均一温度和冰点测试技术,恢复了渤南洼陷主力储层油气成藏期次及其对应的地层压力.研究区沙三段烃类包裹体发黄白色和黄绿色荧光,均一温度为80~130 ℃,为明化镇中后期至今一期成藏;沙四段烃类包裹体灰黄色、黄绿、蓝绿色3种荧光,存在70~80 ℃和90~130 ℃两个温度区间,对应着东营期、明化镇初期至今两期油气充注,且以晚期充注为主.油气运聚时期普遍发育异常高压,第一期成藏时压力系数相对较低;第二期随着烃源岩生烃量的增加,异常压力持续增大、超压范围不断扩展,压力系数高达1.80,为大规模的油气运移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条件,并控制了洼陷区油气的聚集与宏观分布.   相似文献   
106.
小型底栖生物在北海南部海生态监测中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国通 Magda  V 《海洋通报》1992,11(5):54-58
  相似文献   
107.
为预测复杂海底环境下的小型履带式机器人转向运动性能,运用履带与土壤之间的剪切应力-剪切位移关系,考虑履带滑转以及转向离心力因素,并将水中浮力和水阻力参数引入构建履带式机器人深海底质土壤环境下的稳态转向动力学模型。将海底土壤参数、机器人结构参数代入动力学模型迭代求解,分析得到影响海底履带式机器人运动性能的因素。以一款深海小型履带式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在动力学仿真软件Recurdyn中构建动力学模型,通过动力学仿真得到的数据与理论计算数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最后通过水池试验对比验证了动力学仿真的正确性。本文提出的稳态动力学模型可以作为海底履带式机器人不同机械结构参数、土壤条件下通过性预测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8.
台湾海峡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对夏季藻华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于2004年8月1~6日对台湾海峡南部近岸的藻华过程进行了定点连续跟踪观测,用稀释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小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死亡率,同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了浮游植物不同光合色素类群的生长率和摄食死亡率.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处于藻华的消退期.8月1日时,浮游植物生物量(叶绿素a)和丰度分别为2.04μg/dm3和2.99×105个/dm3,主要优势种为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冰河拟星杆藻(Asterionellopsis glaciali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8月6日时,浮游植物生物量和丰度分别减为0.37μg/dm3和1.54×104个/dm3;而蓝藻和甲藻的丰度和比例则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所占的比重分别从1日的0.04%和0.85%增加到6日的9.59%和41.97%.小型浮游动物主要由无壳纤毛虫、砂壳纤毛虫、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和异养甲藻等类群组成,总丰度于8月2日达到最大值,为3640个/dm3,之后逐渐减少,6日时,仅为436个/dm3.观测期间,小型浮游动物在群落组成上虽一直以无壳纤毛虫和异养甲藻为主,但在具体的类群结构上却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30μm以下的无壳纤毛虫和异养甲藻总体呈下降的趋势,而红色中缢虫、砂壳纤毛虫和大于50μm的无壳纤毛虫总体呈增加的趋势.观测期间,浮游植物的生长率为0.40~0.91d-1,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为0.26~1.34d-1,摄食率和生长率总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结果还表明,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与叶绿素a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2=0.89),对各光合色素类群的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均具有较高的摄食压力(分别为37.97%~82.24%和70.71%~281.33%),是藻华消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小型浮游动物对甲藻和蓝藻的避食行为,可能是观测期间由“硅藻”水华向“硅藻-甲藻”水华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9.
110.
陈奕铭 《地下水》2023,(3):102-104
小型人工湖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时,将造成景观和环境效益的双重破坏。为解决该问题,构建了基于火山岩砂、生物炭、海绵铁滤料复配的改良生物砂滤(BSF)系统,考察了其对富营养化湖水的生态修复功能。研究结果表明:(1)改良BSF系统可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启动,且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及叶绿素a表现出更高的去除性能;(2)滤料吸附、截留功能及生物膜上微生物作用的增强,是改良BSF系统高效净化富营养化湖水的有效保障;(3)BSF生态修复技术不仅可以处理富营养化湖水,还可预防和减缓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BSF技术可作为富营养化湖水生态修复的可行方法,并为小型人工湖富营养化现象的防治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