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7篇
  免费   443篇
  国内免费   235篇
测绘学   242篇
大气科学   95篇
地球物理   274篇
地质学   911篇
海洋学   249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201篇
自然地理   95篇
  2025年   4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4篇
  1958年   3篇
  1948年   2篇
  194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小墨山岩体侵位于中元古代冷家溪群中,由两期侵人体组成,早期为粗中粒-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末期为细粒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通过锆石SHRIMPU—Pb法测得岩体侵位年龄为122.5±2.1Ma(20),MSWD=1.9,成岩时代为早白垩世。主元素中,SiO2变化于67.20%~75.16%,K20含量高,且K2O〉Na2O,K2O/Na2O为1.16~1.72;ASI值变化于0.96~1.10之间,平均1.02,属准铝质-微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Rb/Sr=0.27~15.13;Nb/Ta=15.9~17.1,为锶和铌亏损型。EREE总体较高,重稀土含量相对较高,轻重稀土分馏稍弱,∑Ce/∑Y为0.49~6.18,(La/Yb)。为0.66~15.54。有较高的εNd(t),为-6.8~-8.7;T2DM相对较小(1.47~1.62Ga)。综合研究表明,小墨山花岗岩石为壳源型富黑云母过铝花岗岩类(CPG),其成因应为下地壳物质和上地壳物质混合而成,与花岗岩底侵作用或注入地壳中的幔源岩浆有关,形成的构造背景为陆内挤压造山向非造山转换的后造山拉张环境,是在紧随侏罗纪挤压造山运动之后的构造松驰和拉张减薄条件下所形成。  相似文献   
992.
传统炮检距域共像集(CIG)在复杂介质中因波传播的多路径而存在反射体位置不确定的问题. 角度域CIG由于克服了这一缺陷而逐步成为速度分析、AVA以及振幅保真偏移成像等研究的主要手段. 以波动理论为基础的地震偏移成像方法的发展为获得高质量的角度域CIG提供了可靠的实现途径. 其中,基于波场局域化分解和传播的小波束域波场延拓和偏移成像方法,因其波场分解基本函数和传播算子在空间和方向上的双重局域特性,而成为角度相关分析研究的有效工具. 本文在采用Gabor Daubechies框架分解的小波束叠前角度域偏移成像基础上,利用不同的叠加方法由局部角度域像矩阵得到了反射角域CIG(CRAIG)和倾角域CIG(CDAIG). 以SEG EAGE二维盐体模型为例,通过对CRAIG和CDAIG的对比,探讨了这两种角度域CIG的特点及其在地震偏移成像中的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993.
为了对复杂地质体实现精确的偏移归位,在使用相移与相移插值方法时,成像质量和计算效率这两个因素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为此针对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相移及相移插值方法进行了如下技术上的改进:讨论空间域内的动态边界吸收法;首次提出波数域滤波方法,这两种方法有效克服了端点效应并使计算效率显著提高;阐述小速度偏移方法并对相移因子进行分析实践证明二者明显改善了偏移剖面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994.
刘潇 《华南地震》2021,41(1):73-77
利用GRACE重力卫星RL05月重力场数据,获取尼泊尔大地震前后震源区周缘2010-2015年每月重力变化,以及震中点位重力时间序列.基于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卫星重力场进行分解,获得重力场细节和近似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尼泊尔地震前5年(2010-2014)内在震源区周边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卫星重力异常正负交替和迁移现象,2...  相似文献   
995.
借助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查明地层结构、地层埋深,对区域构造、沉积环境研究有重要意义,指导城市开发及工程建设.本文利用小吨位可控震源激发,对原始炮集记录与扫描信号互相关处理,得到高品质的地震采集数据,并对激发因素中震动次数、震动台数、扫频范围、驱动电平,采集因素中偏移距进行了详细的试验分析,获得一组适合研究区探测地层结构...  相似文献   
996.
贵东复式岩体由多期次、多类型的岩体组成,且东部盛产铀矿床,因此精确厘定该复式岩体的时代及其时序,查明复式岩体东部与中西部岩浆活动的差异性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深入研究区域岩浆活动,而且有利于深刻认识铀的成矿规律。现有研究认为,以龟尾山断裂带为界,贵东复式岩体中西部岩基属燕山早期、东部岩基属印支早期,东部广泛发育的燕山期中基性脉岩与铀成矿关系密切。但对复式岩体中东部呈岩枝、岩株广泛出露的晚期花岗质小岩体的成岩地质时代及其分布规律尚存在争议,也有待进一步查明花岗质小岩体与铀矿床的时空关系。文章选择贵东复式岩体中东部晚期花岗质小岩体为研究对象,采用SHRIMP锆石U-Pb法厘定其成岩时代,并分析它们的时空分布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测试结果显示,贵东复式岩体中东部晚期花岗质小岩体普遍存在高铀锆石,这可能是对同一岩体不同学者所获得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差别较大的主要原因。剔除高铀锆石的年龄数据,龟尾山断裂带以西的隘子、司前、陈洞岩体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63.0±1.6 Ma、163.1±1.6 Ma、160.7...  相似文献   
997.
渭河断陷盆地中东部的高陵周边地区近年来小地震频发,成为渭河盆地的地震高发区.为了解该区的发震构造及发震背景,对研究区内235个地震进行了小震精定位,通过重新拾取震相,计算了研究区内26个ML≥2.0的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该区震源深度基本在15 km以内,深度上呈N倾的铲状形态;研究区以NNW的水平拉张和NW向的倾向压缩为主,地震活动以正断为主兼左旋走滑.综合地震分布形态、断层规模与活动性、极震区位置,认为高陵震群发震断裂为泾阳‒渭南断裂.GPS数据显示研究区应变呈复杂的四象限分布,高陵震群正处于四象限的中心区域,推测正是这种复杂的应力背景导致了高陵震群的活动.  相似文献   
998.

小岩体成(大)矿理论是汤中立院士在多年找矿实践工作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重要成果。该理论以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为研究起点,逐渐延伸至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型矿床,发展成为基性–超基性与中酸性两类岩浆并行的完整成矿理论体系。研究发现,以勉–略–宁矿集区为代表的成矿区带分布有众多两类岩浆活动的叠加区,并且两类岩浆活动导致的叠加成矿作用在该区显著。其中,煎茶岭镍钴金多金属矿床形成过程经历了早期初步的超镁铁质岩浆熔离作用使成矿元素预富集,后期花岗斑岩岩浆流体成矿作用叠加之上,最终使钴镍矿和金矿均达到了大型规模。此外,该区在白雀寺基性杂岩体中新发现的何家垭镍钴矿同样具有两类岩浆叠加成矿的特征,这为小岩体成(大)矿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目前,中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已全面开启,以Ni、Co为代表的战略性关键金属矿产仍是本轮找矿工作的重中之重,两类岩浆的小岩体叠加成(大)矿作用是Ni、Co矿形成的重要地质过程。笔者通过介绍小岩体成(大)矿理论的发展过程,并以勉-略-宁矿集区为代表,提出了两类岩浆叠加成(大)矿作用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对其找矿应用和理论研究两方面做了展望,以期助力中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相似文献   
999.

小秦岭金矿田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目前探明金储量611 t。前人对该区金矿床做了大量科研工作,但区内金矿的成矿地质背景与成矿物质来源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笔者以小秦岭金矿田南中矿带杨砦峪、樊岔金矿床S60矿脉中黄铁矿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致的野外观察与镜下鉴定,将黄铁矿从早到晚分为3个世代,并对不同世代的黄铁矿进行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取得认识如下:不同世代黄铁矿中Au、Ag、Te、As、Co、Ni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具有较显著的差异性,各个世代黄铁矿中As的含量均很低,暗示该区金矿床的形成与As无关;第2世代黄铁矿中Au与Te尤为富集且两者存在显著和稳定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指示该世代为金矿床形成重要阶段,并且Te元素在成矿过程中对Au的搬运、富集、沉淀等过程具有重要作用;S60矿脉中普遍发育Te-Au-Ag矿物,并且黄铁矿中呈现低As、高Te特征,暗示小秦岭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成矿物质可能来自深部岩浆的脱挥发分或地幔脱气作用,小秦岭地区成矿地质背景与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对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南段中奥陶世翠峦杂岩体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特征的研究,探讨岩体的形成时代、成因、物质来源和构造背景。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样品的年龄分别为463±2 Ma和462±2 Ma,时代为中奥陶世。全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石均具有高Si、高K富碱,贫Ti、Mg、Fe、P等特征。大离子亲石元素K、Rb富集,高场强元素Ti、Nb、Ta、P和HREE亏损,具有显著的负Eu异常(δEu=0.38~0.64),以上都显示岩浆的壳源特征。花岗闪长岩锆石的εHf(t)=2.4~ 3.4,数值集中且均分布于球粒陨石线之上,暗示岩浆源区为新生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地壳模式年龄TDMc=1070~1128 Ma,证实该地区存在中元古代地壳增生事件。本次研究认为,翠峦杂岩体形成于洋陆板块俯冲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