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47篇 |
免费 | 556篇 |
国内免费 | 29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92篇 |
大气科学 | 122篇 |
地球物理 | 339篇 |
地质学 | 1147篇 |
海洋学 | 309篇 |
天文学 | 22篇 |
综合类 | 246篇 |
自然地理 | 12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54篇 |
2023年 | 72篇 |
2022年 | 81篇 |
2021年 | 97篇 |
2020年 | 83篇 |
2019年 | 79篇 |
2018年 | 64篇 |
2017年 | 63篇 |
2016年 | 60篇 |
2015年 | 81篇 |
2014年 | 148篇 |
2013年 | 104篇 |
2012年 | 128篇 |
2011年 | 139篇 |
2010年 | 110篇 |
2009年 | 115篇 |
2008年 | 132篇 |
2007年 | 109篇 |
2006年 | 73篇 |
2005年 | 78篇 |
2004年 | 68篇 |
2003年 | 70篇 |
2002年 | 41篇 |
2001年 | 48篇 |
2000年 | 51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53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35篇 |
1995年 | 47篇 |
1994年 | 56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8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7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8篇 |
1976年 | 6篇 |
1975年 | 4篇 |
1958年 | 3篇 |
194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
小秦岭某金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的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及空间分布是土壤污染防治的前提和基础。为揭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在前期土壤污染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采用Hakanson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以研究区西邻无工矿影响的农田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值作为参比值,对矿区农田土壤进行了重金属元素污染的潜在生态环境危害评价。结果表明,Hg是农田土壤中潜在生态危害最严重的元素,其次是Cd和Pb。Hg、Pb、Cd对土壤污染危害的贡献率之和达97.41%,仅Hg的贡献率就达84.37%。多个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危害很强、极强的土壤样品占样品总数的49.62%,影响面积达74.54%。从西北向东南,土壤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危害程度激增,这种空间分布与目前金矿选冶的布局一致。土壤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环境危害的后果已被前期研究成果所证实。 相似文献
23.
华阳川铀铌铅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小秦岭西段,是一个以铀铌为主,并伴生有铅的超大型综合矿床。根据含矿脉体的穿插关系、蚀变矿物组合及矿物共生关系,将华阳川铀铌铅矿床的成矿过程划分为伟晶岩期、碳酸岩期和碳酸盐化-硫化物期。伟晶岩期可细分为褐帘石阶段和钾长石-黑云母-角闪石化阶段;碳酸岩期可细分为霓辉石-磁铁矿阶段、角闪石-榍石-磷灰石阶段和独居石-褐帘石阶段;碳酸盐化-硫化物期可细分为黄铁矿-磁铁矿化阶段和方铅矿化阶段。铀铌矿化主要发育在伟晶岩期和碳酸岩期,铅矿化主要发育在碳酸盐化-硫化物期,晚于铀铌矿化形成。其中,伟晶岩期的钾长石-黑云母-角闪石组合、碳酸岩期的角闪石-榍石-磷灰石组合和独居石-褐帘石组合为矿区主要的富铀铌矿化组合,可作为富铀矿的找矿标志。结合华阳川含矿钾长石伟晶岩的锆石U-Pb定年研究和前人关于碳酸岩的年代学研究成果,推测华阳川存在两期铀铌成矿作用,分别为1.8 Ga和220 Ma±。 相似文献
24.
25.
以小杂鱼或低值鱼为原料 ,采用常温溶剂萃取法进行脱脂 ,研究了不同溶剂、溶剂混合比、流速和萃取时间对鱼类脱脂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常温下用等体积的异丙醇和乙酸乙酯混合溶剂 ,以流速 4~ 8mL/min连续萃取 4~ 6h ,脱脂鱼肉的脂肪平均含量w为 0 .19%,脱脂率高达96 .2 6 %。该方法的溶剂损耗量为加热溶剂萃取法的 1/3倍。 相似文献
26.
广东三洲长坑矿区的小坪组和梓门桥组是金银矿的赋存层位。小坪组的岩性自下崦上为:块状细砾岩、含砾粗砂岩→中粗粒砂岩夹细砂岩、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黑色薄层泥岩夹细砂岩→泥质粉沙岩、薄层细砂岩夹碳质泥岩→细砂岩、粗砂岩等,总体经历了河流→滨浅源→海湾泻湖→三角洲→河流的沉积环境。梓门桥组的岩性以含钙质粉砂岩、泥岩、泥质灰岩为主,上部夹角砾状硅质岩、灰岩,属于碳酸盐局限台地的近外围沉积。 相似文献
27.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城市路网结构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网络理论为研究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统计特征提供了新途径.该文将复杂网络理论应用于城市路网,首先探讨了复杂网络的统计分析方法,选择特征路径长度、聚类系数、节点的度分布、网络同配/异配性、网络弹性作为度量指标.在总结分析现有路网建模方法基础上,采用基于角度综合的对偶方法进行路网建模.最后以长沙市路网为例,利用ArcGIS和MatLab分别处理路网空间数据和计算统计指标,分析其小世界特性、无标度特性以及同配异配性、网络弹性等结构特性,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29.
离散裂隙渗流方法与裂隙化渗透介质建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流体渗流模拟的连续介质方法通常适用于多孔地质体,并不一定适用于裂隙岩体,由于裂隙分布及其特征与孔隙差异较大。若流体渗流主要受裂隙的控制,对于一定尺寸的裂隙岩体,多孔介质假设则较难刻划裂隙岩体的渗流特征。离散裂隙渗流方法不但可直接用于模拟裂隙岩体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等渗流特征,而且可用其确定所研究的裂隙岩体典型单元体及其水力传导(渗透)张量大小。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1)饱和裂隙介质中一般的离散流体渗流模拟;(2)裂隙岩体中的REV(典型单元体)及其水力传导(渗透)张量的确定;(3)利用离散裂隙网络流体渗流模型研究裂隙方向几何参数对水力传导系数和REV的影响;(4)在二维和三维离散裂隙流体渗流模型中对区域大裂隙和局部小裂隙的处理方法。调查结果显示离散裂隙流体渗流数学模型可用来评价不同尺度上的裂隙岩体的水力特征,以及裂隙方向对裂隙化岩体的水力特征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局部小裂隙、区域大裂隙应当区别对待,以便据其所起的作用及水力特征,建立裂隙化岩体相应的流体渗流模型。 相似文献
30.
依托“西部煤炭资源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工程,对晋城矿区进行了旨在提高小断层,小陷落柱探测能力的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根据面元选择因素及该区地质任务,采用5m×5m网格进行野外数据采集;考虑炮检距、方位角、覆盖次数、排列片横纵比及煤层埋深(350~500m)等因素,采用中点放炮、60道接收,24次覆盖(横向4次,纵向6次)的8线16炮束状观测系统,基岩中激发。原始资料经同一处理流程后,获得5m×5m×1ms、5m×10m×1ms、10m×10m×1ms及2.5m×2.5m×1ms不同单元的三维数据体多个,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小断层,小陷落柱在其小面元叠加时间剖面、顺层切片及相干切片都有清晰的反映。实例说明,小面元采集技术可以提高对小构造的纵、横向分辨能力,满足山区对三维地震精确勘探的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