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70篇 |
免费 | 175篇 |
国内免费 | 51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2篇 |
大气科学 | 3篇 |
地球物理 | 55篇 |
地质学 | 1291篇 |
海洋学 | 158篇 |
天文学 | 8篇 |
综合类 | 70篇 |
自然地理 | 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88篇 |
2022年 | 86篇 |
2021年 | 83篇 |
2020年 | 74篇 |
2019年 | 56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37篇 |
2016年 | 46篇 |
2015年 | 51篇 |
2014年 | 74篇 |
2013年 | 54篇 |
2012年 | 76篇 |
2011年 | 66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64篇 |
2007年 | 71篇 |
2006年 | 62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54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56篇 |
2001年 | 42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48年 | 1篇 |
194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富烃凹陷是当今油气勘探的主战场,中国近海已发现的油气储量主要集中在14个富烃凹陷中。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及化验测试等资料,结合最新油气勘探成果,从温压系统、储盖组合、热流体活动及油气输导与聚集等方面分析、总结了中国近海典型已证实富烃凹陷的油气成藏特征。研究表明:中国近海富烃凹陷深层超压普遍发育,地温梯度高,复合型温压系统构成,为油气成藏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主力储层物性好,发育1~2套优质的区域性盖层,至少存在2套有利的储盖组合;发育多种类型的烃类包裹体,油气主成藏期集中,并存在快速幕式充注现象;发育高效优势输导体系、多种圈闭与油气藏类型,存在多种油气成藏模式,油气呈带状差异富集与分布。 相似文献
93.
总结找矿经验寻找富矿资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东乡铜矿通过矿山地质工作 ,总结了铜矿富集规律 ,认为岩体发育地段、横跨背斜地段、古地貌隆起风化壳下部及原生铜硫矿体顶板凹陷地段是铜矿富集部位 ,从而找到了矿山急需的富矿资源 相似文献
94.
95.
煤层气原地资源量和技术可采资源量的计算结果,可为国家制定煤层气开发战略提供决策依据,也可为煤层气开发的相关部门或单位提供参考依据,对推动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我国褐煤分布区的煤层气资源量的计算,弥补了我国长期缺少褐煤煤层气资源量的缺陷,使我国煤层气资源量数据更加完整,我国陆上煤层埋深2 000 m以浅的煤层气原地资源量为32.86×1012m3,其中,褐煤主要分布区为1.40×1012m3,非褐煤地区为31.46×1012m3。利用已建立的煤层气技术可采资源量评价方法体系,并基于目前的开发技术,对我国煤层气技术可采资源量进行计算,结果为13.90×1012m3,占原地资源量的42%。 相似文献
96.
水泄铜钴矿区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控矿因素较多,通过分析认为主要受断层及岩性控制,地层初始富集,构造及区域变质作用提供通道及热源。水的循环、溶解作用形成热卤水成矿。 相似文献
97.
《地学前缘》2017,(3):276-287
攀枝花式铁矿赋存岩体顶部普遍发育有富角闪石细脉。本文报道了白马铁矿青杠坪剖面顶部细粒橄榄辉长岩中富角闪石细脉、蚀变带和寄主岩中代表性斜长石、磁铁矿、钛铁矿、角闪石、黑云母和磷灰石等矿物的电子探针分析。岩相学观察表明,细脉中矿物主要为大颗粒角闪石,其间充填钛铁矿、斜长石、方解石;蚀变带中矿物为角闪石、辉石、斜长石、黑云母、磁铁矿及钛铁矿,矿物普遍发生蚀变(如黑云母绿泥石化),斜长石边部也发生溶蚀;靠近蚀变带的寄主岩中矿物主要为斜长石、单斜辉石(二者含量相近),另含少量角闪石、黑云母、磁铁矿和钛铁矿,在钛铁氧化物周围还有黄铁矿、黄铜矿和磷灰石,矿物也发生了轻微的蚀变;而远离细脉的新鲜寄主岩中矿物主要为新鲜的斜长石、单斜辉石(二者含量相近),少量橄榄石、角闪石、黑云母、磁铁矿及钛铁矿。电子探针数据表明,寄主岩中的斜长石An比细脉及蚀变带中的斜长石An要高。新鲜寄主岩中的斜长石主要为拉长石,蚀变带中的斜长石主要为中长石,而细脉中出现了钠长石。运用角闪石全铝压力计对富角闪石细脉中的角闪石颗粒进行了压力和深度的计算,从中心到边部所估算的压力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69MPa→121MPa→167MPa→128MPa;运用磁铁矿-钛铁矿共生的温度计和氧逸度计,计算了寄主岩中磁铁矿和钛铁矿平衡时的温度和氧逸度,结果表明,磁铁矿和钛铁矿平衡的温度较低为546~574℃,氧逸度(logfO2)为-20.41~-23.83。另外,根据黑云母的Ti-Mg/(Mg+Fe)温度估算图解,靠近蚀变带寄主岩中黑云母的结晶温度为700~720℃。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1)青杠坪镁铁质侵入体侵位后顶部及周围先固结形成顶部细粒橄榄辉长岩带,对底部的含矿流体成矿起到屏蔽层的作用。(2)细脉和蚀变带中斜长石更富Na;由角闪石核部电子探针数据计算出的侵位深度为岩石的真实侵位深度,而由边部电子探针数据计算的深度为流体高压导致的"假"侵位深度;从富角闪石细脉到蚀变带再到寄主岩,矿物的结晶温度逐渐降低,对应流体高温到低温的扩散特点。(3)这种富角闪石细脉可以作为深部矿床的浅部标志,对深部矿床的勘察找靶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98.
矿体产于平掌组变质绿片岩中,NW向F3断裂破碎带控矿。边缘向中央品位增高。研究构造延伸和矿源可扩大远景。 相似文献
99.
福建政和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的厘定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政和地区林屯石英闪长岩和富美花岗岩原定为燕山早期岩体,通过对其进行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测年分析,获得的年龄分别为林屯岩体433±7 Ma,富美岩体369±4 Ma。林屯岩体全岩微量元素具有明显的Ti、Nb、Ta负异常和Pb正异常,轻稀土富集,重稀土配分曲线较为平缓,不具明显的Eu负异常,为I型花岗岩,具有板块边缘幔源岩浆的特征。富美岩体全岩微量元素具有明显的Ba、Sr、P、Ti负异常和Rb、Pb、Th、U正异常,轻稀土富集,Eu负异常明显,具有板内S型花岗岩的特征。两个岩体的同位素测年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证明,这两个岩体为加里东期形成,反映了武夷山地区存在加里东期构造?岩浆事件,也为武夷山加里东构造运动的性质和时限提供了精确约束。 相似文献
100.
富铜斑岩岩浆形成机制与演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斑岩铜矿在现代经济和科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已成为一种最重要的铜矿床类型。自Schwartz(1947)首次使用"斑岩铜矿(porphyry copper deposit)"术语以来,地质学家对其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本文对斑岩铜矿成矿岩浆形成机制及演化过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与回顾。结果显示,富铜斑岩岩浆的形成经历了在洋壳俯冲或大陆岩石圈地壳拆沉机制下形成含矿岩浆,中间岩浆房岩浆的结晶分异与成矿流体、成矿物质的富集,以及富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的岩浆(富矿斑岩岩浆)上侵至地壳浅部结晶固化并与围岩、地下水相互作用等过程,斑岩铜矿是该"生产线"的"终端产品"。最后,本文对斑岩铜矿形成机制待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概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