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07篇 |
免费 | 1138篇 |
国内免费 | 116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27篇 |
大气科学 | 601篇 |
地球物理 | 1025篇 |
地质学 | 2283篇 |
海洋学 | 1199篇 |
天文学 | 114篇 |
综合类 | 344篇 |
自然地理 | 7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1篇 |
2023年 | 225篇 |
2022年 | 308篇 |
2021年 | 309篇 |
2020年 | 264篇 |
2019年 | 269篇 |
2018年 | 215篇 |
2017年 | 201篇 |
2016年 | 203篇 |
2015年 | 228篇 |
2014年 | 284篇 |
2013年 | 279篇 |
2012年 | 270篇 |
2011年 | 274篇 |
2010年 | 281篇 |
2009年 | 240篇 |
2008年 | 236篇 |
2007年 | 229篇 |
2006年 | 170篇 |
2005年 | 161篇 |
2004年 | 172篇 |
2003年 | 159篇 |
2002年 | 149篇 |
2001年 | 148篇 |
2000年 | 118篇 |
1999年 | 105篇 |
1998年 | 122篇 |
1997年 | 149篇 |
1996年 | 121篇 |
1995年 | 118篇 |
1994年 | 98篇 |
1993年 | 92篇 |
1992年 | 68篇 |
1991年 | 77篇 |
1990年 | 77篇 |
1989年 | 54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9篇 |
1982年 | 14篇 |
1980年 | 12篇 |
1964年 | 13篇 |
1963年 | 6篇 |
1955年 | 2篇 |
1954年 | 10篇 |
1949年 | 2篇 |
194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准确预测城市内部OD流对于优化城市交通运行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有研究大多基于单一尺度利用地理位置之间大量的历史流量来预测未来的流量,尚未有研究充分探究不同空间尺度下OD流预测可能存在的重要特征或建模精度差异等问题。本研究以北京市出租车轨迹为例,采用深度重力模型(Deep Gravity)对不同空间尺度下的轨迹OD流进行预测。同时,引入SHAP值(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揭示不同尺度下影响OD流预测建模的重要特征。结果表明:(1)相比于重力模型和辐射模型,街道尺度下深度重力模型的OD流预测精度最高(CPC值高达0.83),且成功捕捉到了北京市早晚高峰时段的OD流网络整体结构,呈现出“环形散射状”特征;(2)在本研究所选各空间尺度下,对OD流预测精度影响最大的4个特征均为O、D点之间的出行距离,O、D点周围公司企业数量、餐饮服务数量以及购物服务数量;(3)同一特征对OD流预测模型的局部影响不同于全局,如科教文化和体育休闲类POI在全局尺度下对模型影响较小,但在局部尺度下却表现出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2.
相对高程模型(REM,Relative Elevation Model的缩写)表示相对于河流水面或活性河道的海拔高度,衍生于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的缩写),能够消除因河流纵向的地势造成的DEM表征不清楚,高差过大造成细节模糊地势的影响,从而在平面图上更为清晰地表征河流地形的细微变化,因而研究REM的生成方法及其适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文献综述,选取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山脉的卡森河某河段为实验区,利用其高精度(米级分辨率)DEM数据,介绍核密度法、反距离加权法、横截面插值法三种REM生成方法。通过REM和DEM的对比,以及三种REM的效果对比,得出:当高程差过大时,DEM可视化方案往往不能很好地在河流地貌刻画中发挥作用,尤其是在解译时,利用REM可解决高差过大造成的细节模糊问题;横截面插值法主要的优势表现在可根据用户需要做适用性调整,相对而言鲁棒性强,较为灵活,但其自动化程度较低,且花费的时间较长,因此需较多的人工干预;核密度法耗时相对较少,REM结果很少有伪影或错误的相对高程值,但核密度法导致一些潜在的伪影或者错误的相对高度,体现在... 相似文献
73.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thermal effects of building‘s external wall surfaces, using observational data of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temperature, air temperature, and heat flux into and out of external surfac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xternal wall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nearby air temperature vary with the change of orientation, height and season. In general, the external wall surface temperature is lower near the ground, and is higher near the roof, than nearby air temperature. But north wall surface temperature is mostly lower than nearby air temperature at the same height; south wall surface temperature during the daytime in December, and west wall surface temperature all day in August, is respectively higher than nearby air temperature. The heat fluxes into and out of external wall surfaces show the differences that exist in the various orientations, heights and seasons. In December,south wall surface at the lower sites emits heat and north wall surface at the higher sites absorbs heat. In April, all external wall surfaces, emit heat near the ground and absorb heat near the roof. In August, west wall surface all day emits heat, and other wall surfaces just show the commensurate behavior with that in April. 相似文献
74.
地壳形变与密度变化耦合运动探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申重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5,25(3):7-12
为整体解释现代大地测量数据,提出了地壳变形与密度变化耦合运动的基本思想;分析了地壳变形与密度变化耦合运动的基本理论;导出了由地壳形变与密度变化耦合运动引起的重力时间变化一般严格公式。 相似文献
75.
76.
77.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化,城市土地出让数量剧增。在出让地块中超占合同面积、改变原约定用途、增加容积率和增加建筑密度等不同形式违反《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条款的事件时有发生,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开发商受利益的驱动,出让土地上的上述多种情况可能在同一地块上发生,这给国土部门的后续管理带来了难度和困难。由于上述违约行为各有特点,限于篇幅,本文仅对不超占土地面积、不改变用途、不增加建筑密度、只 相似文献
78.
1932年以来北京主城区土地利用空间扩张特征与机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历史地图、地形图和遥感影像提取1932年以来,北京主城区城市空间扩张,以及建筑密度空间信息。从城市土地利用扩张特征、建筑密度变化特征以及驱动机制三个方面分析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张过程。研究表明:1984年前,北京城市呈现缓慢增长趋势。1984-1992年在市场经济驱动下,北京进入了第一次大规模快速的扩张阶段。1992-2000年间,由于我国出台了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这一时段城市空间扩张有所放缓。2000-2007年受北京城市建设规划、2008年奥运会场馆建设的影响,北京城市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快的扩张阶段。北京城市呈现单中心低密度蔓延,1982年前,城市扩张形态以相对较高的建筑密度紧凑扩张模式为主,1982年以来,呈现严重的低密度蔓延态势,特别是2000-2007年城市在5-6环之间"摊大饼"式与"遍地开花"式低密度蔓延问题更为突出。北京城市空间扩张是重大事件与人口、社会经济等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而且重大事件驱动对于长时间序列城市空间扩张作用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79.
Drilling fluid is a common flushingmedium used in pile foundation, geological drilling and petroleum drilling. Study on ultrasonic propagation properties in drilling fluid is of vital importance, not only for developing equipments to non-contact measuring concrete casting level for bored pile, but also for developing equipments considering drilling fluid as signal channel. The existence of clay particlesmakes the ultrasonic propagation and attenuation in drilling fluid much different from pure water. In order to know the relation among ultrasound frequency, slurry density and depth, a series of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bout ultrasound propagation in water-based bentonite slurry were finished. Wavelet method was adopted to process the gained original waves of ultrasonic propagation in slurry, so we knew the velocity and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of ultrasound propagated in different drilling fluids with different density. The first group experiments shows that with density of drilling fluid increase, ultrasonic velocity will decrease but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will increase if ultrasonic frequency keep constant. The second group experiments shows that the power of ultrasound will intensify in small bore hole, th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ismuch smaller than theoretical value. 相似文献
80.
利用UNAVCO提供的天山地区境内外GPS连续站的观测数据,处理得到各站高程时间序列。进行最小二乘线性拟合,提取速度场,并消除原始序列的线性趋势。然后对时间序列进行谱分析以及小波多分辨率分析。可以看出,天山地区在过去10余年间呈现整体隆升趋势,各个观测站之间抬升的一致性较好,并且各站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