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96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4年   2篇
  1949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We attempt to compute the Surface Average Heat Flow (SAHF) from long-term temperature observations of one hundred seventy-seven observational points at the depths of 0.8, 1.6, and 3.2 m, which were relatively evenly distributed in mainland China. We first employ Fourier transformation to remove the influence of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variations from the observation series, which are classified into the type of the steady-state temperature monotonously increasing with depth (type I) and other three types. Then we compare our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data of type I, of which the values are thought to equal to those of the mean borehole heat flow,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traditional heat flow observations mainly distributed in North China Craton. In computations of the SAHF at the observation stations, we deduce the thermal diffusivity and volumetric specific heat of the soil by employing harmonic solutions of the heat conduction equation for the same moisture group as the first step, and then we determine the SAHF using Fourier's law.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AHF derived from shallow earth geothermal data can reflect the heat flow field to a large extent.  相似文献   
172.
宇宙中的恒星是怎样形成的,这可能是困扰了人类几千年的问题。万有引力定律发现后,包括伊萨克·牛顿(Issac Newton)在内的一些物理学家猜测,恒星可能是由一些弥散的物质凝聚而成的。随后,几个世纪的天文观测也揭示了天空中确实存在不少这样的弥漫物质(如星云),也就更加支持了这一猜想。第一个对该猜想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的人是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金斯爵士(Sir James Jeans,图1),他通过考虑介质的密度扰动来探寻星云塌缩与恒星形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3.
环渤海地区海域承载力测度与时空分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韦伯-费希纳定律确定指标评价标准,通过D-S证据合成理论将主客观权重相结合确定综合权重,应用信息扩散技术确定小样本情况下样本指标值在指标评价域上的信息分配,进而确定隶属度,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环渤海17个沿海城市的海域承载力进行评价,并运用自然断裂法进行空间表达。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1年,环渤海地区海域承载力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各地海域承载力不断提高,但级别特征值都在1.8~4.0之间,整体水平不高;区域空间分异明显,空间峰值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74.
在论述矿井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矿井的涌水来源,认为上组煤主要涌水来源是煤层顶板的基岩裂隙水。下组煤主要涌水水源是太原组灰岩水和奥灰水。结合矿井近年来涌水状况及抽水试验参数,采用含水系数法、达西定律与"大井法"对矿井涌水量进行了预测,预算结果与矿井涌水量真实情况相接近,建议矿方在开采下组煤奥灰岩溶水带压区时,应配置不低于最大预测涌水量的强排系统,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75.
沈丽娟 《山西地质》2014,(5):120-122
在论述矿井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矿井的涌水来源,认为上组煤主要涌水来源是煤层顶板的基岩裂隙水。下组煤主要涌水水源是太原组灰岩水和奥灰水。结合矿井近年来涌水状况及抽水试验参数,采用含水系数法、达西定律与"大井法"对矿井涌水量进行了预测,预算结果与矿井涌水量真实情况相接近,建议矿方在开采下组煤奥灰岩溶水带压区时,应配置不低于最大预测涌水量的强排系统,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76.
对图书馆新老五定律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五律的价值体现在以读者为中心;新五律渗透着对新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关注。虽然都有闪光点,但是老五律本身自相矛盾;新五律所论述问题失诸过宽,缺乏理论的严谨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7.
老五律的价值体现在以读者为中心 ;新五律渗透着对新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关注。虽然都有闪光点 ,但是老五律本身自相矛盾 ;新五律所论述问题失诸过宽 ,缺乏理论的严谨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8.
吴悟涯 《气象学报》1936,12(8):450-453
本篇原名Meteorology for Schools and Colleges,是Sir Napier Shaw应The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会长的嘱托而作的。他以为观测,列表,制图,图解,预报等基本工作是一个中学生的能力所能及的,对观测结果的物理原因的探求,则非大学程度不行,所以在这中间划了一道高等气象学(Meteorology forColleges)和初等气象学(Meteorology for Schools)的界线。本篇的内容,注重在指示一个中学生或初等气象学者,须怎样地去修养,才能使他自己成为一个研究高等气象学的学者。依照我们的环境,也许这篇是值得我们读一下的吧。  相似文献   
179.
基于蛙跳算法优化的地下水水质韦伯普适指数公式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建立科学合理、普适通用和计算简便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在适当设定指标参照值CjO和指标的规范变换式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适用于规范值的多指标地下水水质的韦伯指数公式的一般表达式.采用具有全局优化的混合蛙跳算法对公式中的参数进行优化,得出优化后对33项地下水指标皆共同适用的的地下水水质单指标评价的韦伯普适指数公式.该公式还被应用于地下水水质实例评价,其评价结果与其它方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从而表明:该指数公式为地下水水质评价提供了一个简便、实用的新公式.  相似文献   
180.
Lu Peng 《中国地震研究》2006,20(4):426-434
INTRODUCTIONThe famousformulalgN=a-bMwas put forward by Gutenbergand Richter (1944) ,accordinto seismicity studies in California . From then on, the magnitude-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hearthquakes within a certain area wa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of seismicity,anwas widely used (Tsuneji Rikitake ,1978 ;Li Shanbang,1981 ;Geng Luming,1993) .In particularthe coefficientbinthe formula is commonly appliedinresearchinto earthquake precursors relatingstrong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